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志荣

作品数:211 被引量:599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3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哲学宗教
  • 67篇文学
  • 33篇艺术
  • 14篇历史地理
  • 11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6篇审美
  • 52篇美学
  • 28篇审美特征
  • 27篇意象
  • 23篇美意
  • 19篇艺术
  • 18篇美学思想
  • 15篇文学
  • 12篇中国美学
  • 12篇审美意识
  • 10篇学史
  • 10篇审美意象
  • 9篇诗话
  • 9篇文论
  • 9篇纹饰
  • 8篇商代
  • 8篇创构
  • 7篇美学研究
  • 6篇严羽《沧浪诗...
  • 6篇中国文学

机构

  • 153篇华东师范大学
  • 63篇苏州大学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美国夏威夷大...
  • 1篇芝加哥大学

作者

  • 204篇朱志荣
  • 3篇董友
  • 3篇王怀义
  • 2篇蒋小平
  • 2篇高良
  • 2篇石迪
  • 2篇周琰
  • 2篇王永梅
  • 1篇田军
  • 1篇邵君秋
  • 1篇徐云敏
  • 1篇刘晓丽
  • 1篇陈素琴
  • 1篇张岚
  • 1篇李凌虹
  • 1篇陶国山
  • 1篇刘阳
  • 1篇朱军
  • 1篇王峰
  • 1篇周礼

传媒

  • 9篇学术界
  • 7篇文艺理论研究
  • 6篇贵州社会科学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 6篇艺术百家
  • 6篇美与时代(美...
  • 5篇文艺争鸣
  • 5篇江淮论坛
  • 5篇学术月刊
  • 5篇天津社会科学
  • 4篇文学评论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中文自学指导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社会科学家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江南大学学报...
  • 3篇滁州学院学报
  • 3篇中国美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0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11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16篇2009
  • 19篇2008
  • 24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8篇2004
2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被引量:1
2002年
甲骨文刻写的技艺 ,是艺术的自发阶段 ,是中国书法的开端。甲骨文字形包孕着丰富的形象意味 ,刀法有着深厚的笔意 ;结字随体赋形、任其自然 ,体现了书家对宇宙法则和造化神功的体认 ;章法上体现了当时书家巧妙的构思 ,且笔势随着情感的起伏而波动 ,时代风格和书家个性演绎在字里行间 ,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
朱志荣
关键词:商代甲骨文书法审美特征
追源溯流 融汇古今 会通适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继承与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2023年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需要追源溯流,厘清脉络,体现历史意识,把历代美学思想放到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加以审视,揭示美学思想生成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这就需要考辨源流,具有经典意识,甄别经典,继承经典,阐释经典,以便正本清源,匡正风气。同时,追源溯流需要总结美学史的传承发展规律,会通适变,在古今、中西会通中体常尽变,推动美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服务于当代的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等现实追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历史的连贯性有着合理的因素,其中的生命力和开放性是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从中“会妙”。那些具有普遍规律的抽象内容,是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抽象继承与具体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朱志荣
关键词:通变中西会通
论继承传统建构中国美学体系——2011年12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被引量:1
2012年
经过几代人特别是近30年的努力,中国学者在美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立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工作,现在已经摆在了美学界的面前。借鉴西方、重视中国经典、重视历代的审美意识实践,重视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融会贯通,以及关注当代审美实际和审美需求,是中国美学体系研究的方法论特点。中国美学的研究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是一种意象创构的本体论美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朱志荣
关键词:美学体系讲演审美意识本体论美学美学研究
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被引量:2
2002年
朱志荣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文学活动文学史家有为以史为鉴
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2007年
在前代工艺的积累与进步的基础上,东周青铜器在镶嵌、包银、镀锡、鎏金及三维装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用功能与审美特征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器形结构更为均匀,并注重纹饰与器形的协调、和谐,体现了虚实相生等原则。在纹饰上,东周青铜器更注重画面的动感,更富于生趣。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东周青铜器的抽象几何变形纹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物画像类的纹饰在构图、布局等表现方式方面,对后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琰朱志荣
关键词:纹饰
存在与认识:审美的根基到底在哪里——与李志宏、刘洋二先生商榷被引量:2
2013年
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重要的本体论探索。一些不同意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点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逻辑起点各不相同。近日,以倡导认知美学而著称的李志宏教授又在《文艺争鸣》《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等连续发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不同意见。李志宏等人始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取消了美的实体性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1),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美学研究的"倒退"和"全面倒退"。
朱志荣王怀义
关键词:实践存在论美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美学美学观点
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
2007年
崧泽玉器作为一个独立的玉文化,主要有饰玉和葬玉,它上承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下接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一个层累的系列。崧泽先民在玉料的选择上注重饰玉的典雅色泽和纯洁质地,注重葬玉的神秘表象;在玉器造型的设计中深受现实生活中的朴素原型和冶玉技艺之道的影响,考虑所造玉器的使用功能和佩带部位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崧泽玉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柔美风格和整体意识。
高良朱志荣
关键词:表象仿生
王国维基于意象的意境理论
王国维的意境是意象的境界,基于意象的感性形态又超越于意象的感性形态,体现了情与景的统一。他把意境割裂为"意"和"境"是不当的。他的"意境"和"境界"范畴常常是混用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意境主要存在于作品中,强调意,依托于...
朱志荣
关键词:意象意境境界
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
2015年
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三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朱志荣
关键词:字眼
商代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
商代的甲骨文巳经是成熟的系统文字,体现了汉字的基本特征。郭沫若认为甲骨文"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陈梦家也曾指出:"甲骨文字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在商代,除了甲骨文外,尚有陶文、玉石文和刻铸在钟鼎上的金...
朱志荣
文献传递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