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黄斑
  • 2篇黄斑孔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源性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脱离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探讨
  • 1篇特发性
  • 1篇前膜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网膜
  • 1篇相干断层扫描
  • 1篇内界膜
  • 1篇界膜
  • 1篇近视
  • 1篇孔源性
  • 1篇孔源性视网膜...
  • 1篇冷凝治疗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3篇金学民
  • 3篇王家良
  • 2篇金波
  • 1篇栗小丽
  • 1篇曾宪果
  • 1篇田磊
  • 1篇周朋义
  • 1篇万文萃
  • 1篇朱海燕
  • 1篇王彩霞
  • 1篇姚宁

传媒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路小楠金学民田磊万文萃王家良
关键词:黄斑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探讨特发性黄斑孔的发生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特发性黄斑孔(IMH)的发生机制。方法观察、对比、分析39例(43眼)IMH不同分期的OCT图像特征,其中17眼(均为2—4期裂孔)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结果1期孑L中有4/5(80.0%)可见玻璃体后脱离(PVD)对中心凹的牵引,2期孔10/13(76.9%)可见PVD对孔缘牵引,3、4期孔玻璃体后皮质与中心凹完全分离,3期11/16(68.7%)、4期7/9(77.8%)可见黄斑前膜形成。2~4期均可见孔缘囊样改变、翻卷上翘呈“鱼嘴样”,而内界膜剥离术后囊样改变、“鱼嘴样”翻卷上翘均完全消失。结论PVD对中心凹的前后方向的牵引是IMH1期的主要发生机制;内界膜离心性张力和黄斑前膜收缩是3、4期孔的主要发生机制;2期孔的发生、发展是PVD对中心凹牵引力及内界膜离心性张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波金学民王家良周朋义曾宪果朱海燕
玻切联合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与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玻切联合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与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RRD患者106例(110眼),根据视网膜封闭裂空方法不同分为冷凝组(38例,38眼)和光凝组(68例,72眼)。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结果冷凝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黄斑前膜发生率均高于光凝组(P<0.05)。结论玻切联合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与其术后黄斑前膜的发生率存在相关性,临床工作中需高度重视。
王家良金学民金波姚宁栗小丽王彩霞
关键词: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巩膜外冷凝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