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立

作品数:8 被引量:87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全军烧伤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脏
  • 3篇早期肠道喂养
  • 3篇粘膜
  • 3篇粘膜损害
  • 3篇烧伤
  • 3篇胃粘膜
  • 3篇胃粘膜损害
  • 3篇肠道喂养
  • 2篇休克
  • 2篇休克期
  • 2篇内脏功能
  • 2篇内脏缺血
  • 2篇缺血
  • 2篇急性胃粘膜损...
  • 2篇腹部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1篇严重烧伤
  • 1篇氧化酶
  • 1篇原发性

机构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朱立
  • 2篇黎鳌
  • 2篇杨宗城
  • 2篇陈意生
  • 1篇刘宝华
  • 1篇杨宗诚
  • 1篇杨华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国外医学(外...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实用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年份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严重烧伤休克期大鼠胃酸分泌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被引量:17
1997年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休克期胃酸分泌功能的改变,为烧伤临床急性胃粘膜损害(AGML)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30%体表面积(TBSA)全层皮肤3度烧伤模型,对烧伤休克期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3小时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伤后6小时上述指标值继续下降,并于伤后12小时降至最低值;伤后24小时,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虽有回升,但伤后48小时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烧伤休克期大鼠胃酸分泌功能出现了显著抑制,这是胃粘膜功能障碍重要表现之一;胃酸在严重烧伤诱发的AGML中,可能不是主导的和决定性因素;目前临床预防性使用抗酸疗法存在着某些不合理性;烧伤后尽快纠正胃粘膜缺血缺氧,可能是防治AGML更为有效的措施。
朱立杨宗诚黎鳌
关键词:胃粘膜损害胃酸烧伤休克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75例临床分析(附5022例国内文献复习)被引量:36
1990年
原发性小肠肿瘤是少见疾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亦无特异检查方法,诊断颇为困难。本文报告我校三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5例,以及国内、文献40年报告的5022例,共5097例原发性肠肿瘤,将其做一文献复习性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性3299例,女性1798例,男女之比为1.83: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5岁,平均41.8岁。二、肿瘤性质与分布:75例中良性肿瘤18例。
刘宝华朱立杨华
关键词:小肠肿瘤原发性
早期肠道喂养对创伤后腹部内脏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0
1997年
严重烧、创伤后实施早期肠道喂养,通过增加腹部内脏血流量、减轻肠源性感染,阻断和减少内脏源性炎性介质释放、降低创伤后应激与高代谢反应、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机制,对胃肠粘膜及肝肾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和保护作用。这表明,烧、创伤后早期肠道喂养的作用已不仅仅限于单纯营养的范围;早期肠道喂养可能是进行腹部内脏复苏、进而阻止MOD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朱立
关键词:肠道喂养内脏功能创伤
大鼠严重烧伤后急性胃粘膜损害及早期肠道喂养对其防治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肠道喂养在增加肠道血流量、防治肠源性感染、降低创伤后高代谢等方面有着诸多综合的有益效应.早期肠道喂养能否有效地改善烧伤后腹部多内脏的缺血缺氧,在整体水平上发挥胃粘膜的保护作用,以至成为MOD防治的重...
朱立
关键词:急性胃粘膜病变早期肠道喂养内脏功能内脏缺血烧伤
急性胃粘膜损害与创伤后腹部多内脏缺血被引量:3
1998年
急性胃粘膜损害(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AGML)是机体在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以及内脏功能严重受损等多种危重情况下发生的,以胃粘膜的糜烂、溃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应激性病变。在严重烧、创伤和严重感染病人中,其发生率可达80%~100%,是创伤后最为常见的内脏并发症之一。一旦合并大量出血,处理困难,死亡率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由创伤、休克、感染等应激所引起的胃粘膜血流量的急剧减少,是 AGML 发生的首要因素。
朱立杨宗城
关键词:创伤胃粘膜损伤
大鼠实验性急性氰化物中毒时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
1990年
本文结合血液、脑组织CN^-浓度测定和脑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定量分析,对大鼠急性NaCN中毒(4.5mg/kg i.p.)后21h内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大鼠腹腔注射低于致死剂量的NaCN(80%LD)造成急性中毒后,脑组织可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低活性分布区为重。其基本病理变化为:(1)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坏死;(2)各种细胞突起成份变性、肿胀、溶解;(3)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破坏。这些病理变化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为一动态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代谢紊乱期;(2)损伤反应期;(3)恢复期。本文认为,动物急性中毒反应的发生,是NaCN注射后脑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受到强烈抑制的直接结果;随后出现的震颤、不稳、共济失调等则可能与继发的脑组织结构损伤有关。本文还对氰化物中毒后脑组织病理变化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朱立陈意生
关键词:脑组织病理变化急性氰化物中毒
早期肠道喂养在烧伤休克期内脏复苏中的意义
<正>采用Wistar大鼠30%TBSA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早期肠道喂养(EEF)对烧伤后胃粘膜 pHi改变的影响及对胃粘膜、肝、肾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EEF可有效地改善腹部内脏的缺血、缺氧,并在此基础上减轻腹...
朱立杨宗城黎鳌
文献传递
大鼠脑内细胞色素氧化酶区域分布的特征被引量:1
1994年
本文使用LeitzMPV-Ⅲ型显微分光光度计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在大鼠脑内不同区域的分布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和相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细胞色素氧化酶在脑内呈高活性和低活性两种分布区。高活性分布区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灰质、丘脑和小脑皮质(分子层)等部位;胼胝体、纹状体白质、海马和小脑白质等部位为低活性分布区;两种酶活性分布区间的细胞包素氧化酶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根据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的阳性反应程度,小脑皮质颗粒层也可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富曾区(CTOR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贫含区(CTOPA).两种区域间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量差异显著(P<0.0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本文结合氰化物中毒讨论了脑组织不同部位CN-的敏感性同脑内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分布的关系。
朱立陈意生
关键词: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