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震
  • 9篇震级
  • 4篇面波
  • 4篇面波震级
  • 3篇地震台
  • 3篇地震台网
  • 3篇震源
  • 3篇数字化
  • 3篇台网
  • 3篇体波
  • 3篇体波震级
  • 2篇地震震级
  • 2篇震源机制
  • 2篇中国地震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矩震级
  • 2篇S7
  • 1篇地震参数
  • 1篇地震监测
  • 1篇地震目录

机构

  • 11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河北行政学院

作者

  • 11篇张立文
  • 7篇刘瑞丰
  • 6篇任克新
  • 5篇邹立晔
  • 3篇徐志国
  • 2篇韩雪君
  • 2篇任枭
  • 2篇陈宏峰
  • 2篇孙丽
  • 2篇杨陈
  • 2篇梁建宏
  • 2篇陈运泰
  • 2篇翟璐媛
  • 1篇杨辉
  • 1篇吕春来
  • 1篇袁菲
  • 1篇王晓欣
  • 1篇刘敬光
  • 1篇代光辉
  • 1篇张天中

传媒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学报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_W6.7(M_S7.0)地震参数的测定被引量:6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了地震速报参数.该文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97个台站的资料对地震速报参数进行了修订,得出:四川芦山MW6.7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8时2分47.5秒(世界时间0时2分47.5秒),震中位置为30.30°N、102.99°E,震源深度17km.该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短周期体波震级为mb6.0,中长周期体波震级为mB7.0;利用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得到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17°/倾角48°/滑动角80°;节面Ⅱ:走向212°/倾角43°/滑动角101°,矩震级为MW6.7.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本次地震为面波震级MS7.0,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发布为矩震级MW6.6.为了消除这种差别,建议我国也应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使震级的发布与国际接轨.
刘瑞丰陈运泰邹立晔陈宏峰梁建宏张立文韩雪君任枭孙丽
关键词:地震参数震级震源机制
大地震专题信息系统SEIS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大地震专题信息系统(Significant Events Information System,SEIS)是一个针对单个大地震的综合性专题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其数据存储子系统保存数据,通过其数据管理子系统处理和管理数据,通过其数据服务子系统提供数据。较之国内外同类软件,具有信息的集成性、资料的区域性和数据的实用性等主要特点。随着SEIS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大地震专题信息数据逐步实现了存储的规模化、管理的科学化与自动化以及服务的多样化,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高了数据服务的质量。
邹立晔刘瑞丰任克新杨辉张立文代光辉
关键词:大地震集成性自动化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_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围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_B;用IASPEI新推荐的20 s面波震级M_S(20)、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面波震级M_S7与M_S。为使震级测定规范统一,给出新的震级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并给出新旧震级之间的转换公式。采用新震级标度,可以充分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优势,使中国震级测定与国际接轨。
刘瑞丰任克新张立文韩雪君徐志国孙丽任枭刘敬光
关键词: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矩震级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任克新刘瑞丰张立文徐志国邹立晔
关键词:震级数字化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参数测定被引量:6
2014年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震中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无人区,平均海拔5100m,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3月21日于田县境内也曾发生过一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96 km.
王晓欣刘瑞丰邹立晔袁菲陈宏峰陈运泰张立文梁建宏
关键词:矩震级面波震级震源机制
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体波震级标准,选取2001-2007年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的564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并使用正交回归方法对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bc、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c及哈佛大学矩震级MW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b6.0以下地震,mb和mbc基本一致;对于mb6.0以上地震,mb比mbc偏大;对于mB(BB)7.0以下地震,mB(BB)比mBc偏大0.2-0.4,对于mB(BB)7.0以上地震,mB(BB)和mBc基本无偏差;对于4.5〈MW〈8.0地震,mB(BB)和MW基本一致。由于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具有测定速度快,精度高,并对于8.0级以下地震与矩震级MW基本一致的特点,故mB(BB)在地震应急反应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任克新徐志国刘瑞丰张立文邱海江
关键词:地震体波震级
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测定及其多普勒效应被引量:8
2018年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测定面波震级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西南和东南方向,面波周期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由于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是以北东向单侧破裂为主,且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震中东北方向振动加强,因此该方向上的面波震级偏大,地震烈度衰减慢;而震中西南方向的振动减弱,此方向面波震级偏小,地震烈度衰减快。从而造成地震烈度沿中央断裂带的北东方向衰减慢,而南西方向衰减快的特征分布。
刘瑞丰邹立晔张立文
关键词:汶川地震面波震级多普勒效应烈度
中国与美国地震台网数字化体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的观测资料(2008-2012年),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由对比结果可知: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之间无系统化差异,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存在一定系统偏差(m_B平均偏大0.22);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浅源地震偏差大于中深源地震;震中距及四象限分布对偏差基本没有影响。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关键词:震级体波数字化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后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2008—2012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结果看:数字化之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及MS7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Z之间存在一定系统偏差;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基本没有影响;震中距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中国地震随之偏大,尤其以震中距大于105°的地震明显;4象限分布对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MS为第Ⅳ象限出现偏差异常,MS7为第Ⅲ象限出现偏差异常。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关键词:震级面波数字化
根据高频振幅峰值的到时快速估算地震震级
2017年
提出了一种利用加速度记录图中的体波初动与高频振幅峰值的到时差(T_(op))测量地震震级M的简单方法。用这种方式测量,我们发现,对于5≤M_W≤7的地震M_W与2logT_(op)成正比,如果T_(op)与震源尺度成正比并且应力降量级不变,这与理论结果相一致。使用高频(>2Hz)数据,M_W与M_(T_(op))(根据T_(op)估计的M)之间的均方根(rms)残差约为0.5个震级单位。在2~16Hz通带中高频数据的均方根残差,均匀地小于从较低频数据获得的值。T_(op)的值与震中距弱相关,在震中距<200km范围内可以忽略这种相关性。该算法对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回顾性应用,在该地震发震时刻之后120s内做出M9.0的最终震级估算。我们由此得出结论,高频(>2Hz)加速度记录的T_(op)值,在发生特大地震时对地震预警很有价值。
Shunta NodaShunroku YamamotoWilliam L.Ellsworth张立文吕春来
关键词:地震震级高频振幅加速度记录发震时刻TO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