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克新

作品数:28 被引量:28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地震
  • 8篇震级
  • 6篇地震台
  • 5篇地震台网
  • 5篇台网
  • 5篇前兆
  • 4篇地震前
  • 4篇地震前兆
  • 4篇震前
  • 4篇中国地震
  • 4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体波
  • 4篇体波震级
  • 3篇地震预报
  • 3篇数字地震
  • 3篇数字化
  • 3篇频带
  • 3篇面波
  • 3篇面波震级
  • 3篇宽频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24篇任克新
  • 11篇刘瑞丰
  • 6篇邹立晔
  • 6篇张立文
  • 5篇刘敬光
  • 4篇杨辉
  • 4篇任枭
  • 4篇党京平
  • 4篇徐志国
  • 3篇吕智
  • 3篇钱书清
  • 2篇孙丽
  • 2篇丁秋琴
  • 2篇杨陈
  • 2篇梁建宏
  • 2篇郝春月
  • 2篇陈培善
  • 2篇翟璐媛
  • 1篇李兴才
  • 1篇候建民

传媒

  • 11篇地震地磁观测...
  • 5篇地震学报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1993年中...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与美国地震台网数字化体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的观测资料(2008-2012年),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由对比结果可知: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之间无系统化差异,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_b存在一定系统偏差(m_B平均偏大0.22);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浅源地震偏差大于中深源地震;震中距及四象限分布对偏差基本没有影响。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关键词:震级体波数字化
伴随岩石破裂的VLF MF HF VHF电磁辐射特性的研究
近十多年国内外学者为了探索地震电磁辐射信号的物理机制,在岩样加压至破裂的实验研究中都观测到岩石破裂时的电磁辐射信号.这些实验都只接收到一个频段,而且接收探头都在岩石附近(几个厘米),有的直接绕在岩样上.所以,接收到的信号...
钱书清任克新吕智
文献传递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后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2008—2012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面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结果看:数字化之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及MS7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SZ之间存在一定系统偏差;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基本没有影响;震中距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中国地震随之偏大,尤其以震中距大于105°的地震明显;4象限分布对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MS为第Ⅳ象限出现偏差异常,MS7为第Ⅲ象限出现偏差异常。
翟璐媛张立文任克新杨陈
关键词:震级面波数字化
一种频率较低的ULF磁扰是地震前兆吗?被引量:3
1996年
北京白家疃台的ULF磁感应仪投入运行以来,经常观测到一种频率比较低的ULF磁场扰动信号,其幅度和周期均随时间变化.由于不同于各种人为电磁源引起的干扰,所以,常常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然而和磁照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磁扰信号都出现在磁暴发生期间,而且没有发现观测到这类信号没有磁暴的情形.因而,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上尚不能把它作为一种ULF地震电磁发射前兆来看待.这种信号的主要特征是:在磁暴期间间断性地出现,每段信号出现的持续时间、信号段出现的频次和扰动幅度与磁暴的类型和磁暴的大小有关系.扰动的波形特征也与磁暴的类型有关.SC型磁暴与GC型磁暴相比,ULF磁扰的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K指数较大的磁暴期间出现的ULF磁扰比K指数较小的磁暴期间的幅度大、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扰动信号的频率多变.ULF磁感应仪上的这种暴间磁扰的起始时间及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与磁照图上的磁暴的起始时间和最强信号出现的时段相比,不一致的居多数,相同的只有44%左右.扰动信号的周期从几秒到几百秒不等,强度一般介于0.04~8nT之间.根据对上述信号的功率谱分析,ULF暴间磁扰的优势频率约为0.06Hz,而且谐波上也有相当的能量?
李兴才曹惠馨任克新郝春月
关键词:磁暴地震前兆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的中国西部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任静李志强杨彦明任克新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大地震专题信息系统SEIS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大地震专题信息系统(Significant Events Information System,SEIS)是一个针对单个大地震的综合性专题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其数据存储子系统保存数据,通过其数据管理子系统处理和管理数据,通过其数据服务子系统提供数据。较之国内外同类软件,具有信息的集成性、资料的区域性和数据的实用性等主要特点。随着SEIS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大地震专题信息数据逐步实现了存储的规模化、管理的科学化与自动化以及服务的多样化,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高了数据服务的质量。
邹立晔刘瑞丰任克新杨辉张立文代光辉
关键词:大地震集成性自动化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新推荐震级标度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地震台网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研究指出,地方性震级M_L与不同地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具有密切关系,区域性特征明显,为保证中围地方性震级的一致性,宜沿用中国传统测定方法。建议:用IASPEI新推荐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_B(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_b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_B;用IASPEI新推荐的20 s面波震级M_S(20)、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分别取代中国传统面波震级M_S7与M_S。为使震级测定规范统一,给出新的震级计算公式和测定方法,并给出新旧震级之间的转换公式。采用新震级标度,可以充分发挥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优势,使中国震级测定与国际接轨。
刘瑞丰任克新张立文韩雪君徐志国孙丽任枭刘敬光
关键词: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矩震级
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IASPEI新震级标度的研究与应用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不同的地震机构测定震级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数字地震仪器的震级测定问题引起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IASPEI于2001年成立...
任克新
关键词:地震震级数字地震学
文献传递
IASPEI新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的对比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地震台网中心几十年来震级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针对数字地震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震级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新的震级标度和测定方法,新的震级标度包括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20)和MS(BB)、体波震级mb和mB、区域Lg震级mb(Lg)和矩震级MW,本文介绍了这些新震级及其测定方法,并将这些震级与我国传统震级mb、mB、MS7、MS在计算公式、振幅量取、周期范围和震中距范围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任克新刘瑞丰张立文徐志国邹立晔
关键词:震级数字化
地震电磁发射前兆的特性
1999年
分析了日本60多个有关地震前兆的电磁发射数据的事件。分析指出,主震震级(M)越大,可观测到信号的地点距震中的距离(D_(max))越大。M—D_(max)间的关系与其他地球物理前兆相一致。没有观测到前兆时间和震级M的关系,这种情况与前震前兆是非常相同的。电磁发射前兆的平均前兆时间为0.26天,因此前兆基本上是短期的。
T. Rikitake任克新
关键词:地震前兆电磁发射震级地震预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