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

作品数:14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脊柱
  • 11篇脊柱侧
  • 10篇脊柱侧凸
  • 10篇侧凸
  • 5篇特发性脊柱
  • 5篇特发性脊柱侧...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4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后路
  • 3篇后路矫形
  • 3篇矫形
  • 2篇软骨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分析
  • 2篇女性青少年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外显子
  • 2篇先天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医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4篇邱勇
  • 14篇张兴
  • 9篇吕峰
  • 7篇钱邦平
  • 6篇朱锋
  • 6篇朱泽章
  • 5篇丁旗
  • 5篇林小龙
  • 4篇孙旭
  • 4篇邱旭升
  • 4篇王斌
  • 4篇郭倞
  • 4篇刘臻
  • 4篇季明亮
  • 2篇江华
  • 2篇朱承跃
  • 2篇毛赛虎
  • 2篇沙士甫
  • 2篇吴涛
  • 2篇王渭君

传媒

  • 9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第7届长征脊...

年份

  • 1篇2013
  • 8篇2012
  • 5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骨密度对Lenke Ι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低骨密度对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后矫形疗效的可能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8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的LenkeⅠ型AIS女性患者37例,年龄11~17岁(14.3±1.3岁),术前Cobb角40°~66°(48.9°±6.7°)。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7.4个月。术前均接受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扫描测定骨密度,根据股骨颈骨密度Z值将AIS患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Z值〉-1.0)与骨密度减低组(Z值≤-1.0),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冠状位顶椎偏移(AVT)、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C7-CSVL)和C7中垂线与骶骨后上缘的距离(SVA),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中,15例骨密度正常(骨密度正常组),22例骨密度减低(骨密度减低组)。两组患者术前平均年龄、Risser征、内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平均Cobb角、AVT和C7-CSVL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平均Cobb角和平均矫正率、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及矫正丢失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平均AVT、C7-CSVL无统计学差异(P〉0.05);C7-CSVL改变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TK、LL、SV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VA改变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骨密度状态对LenkeⅠ型AIS患者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林小龙邱勇刘臻郭倞吕峰张兴周松孙旭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密度手术疗效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52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5±1.8岁。均摄取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独立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问卷。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及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自我形象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Cobb角35.5°±12.8°;平均顶椎旋转度2.0°±0.7°;平均胸椎后凸角16.2°±9.0°;平均腰椎前凸角51.3°±9.8°;平均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1.2±0.7cm;平均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2.4±1.5cm;平均体重指数18.3±2.2;平均自我形象评分16.7±2.8分。胸弯和胸腰弯/腰弯的自我形象评分均与主弯Cobb角有相关性(r分别为-0.171,-0.225,P均<0.05);其中大角度胸弯组呈显著相关(r=-0.484,P=0.005)。而其他参数与患者自我形象评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女性AIS患者的自我形象主要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其中大角度胸弯患者的自我形象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最大。
吕峰邱勇邱旭升王斌张兴林小龙伍伟飞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响因素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支具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支具治疗期间侧弯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70例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资料。测量初诊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初诊胸椎后凸角,并记录初诊时的年龄、Risser征、月经状态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的侧弯变化情况,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5。以上或治疗期间接受矫形手术者定义为支具治疗失败,其余为治疗成功。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支具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患儿初诊时年龄平均为(12.6±1.2)岁,主弯Cobb角平均为30.2°±5.5°,随访时间平均为(2.7±1.1)年,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平均为29.6°±8.0°。支具治疗失败患儿19例(27.1%),成功51例(72.9%0)。卡方检验发现支具治疗失败组以月经初潮未至、低Risser征(0~1级)以及低初诊年龄(10-13岁)居多。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经初潮未至(OR=21.162,P=0.007)是支具治疗后侧弯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胸椎后凸形态与侧弯进展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早期规范化支具治疗,大部分脊柱侧弯进展可得到控制。患儿的生长发育状态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弯的进展无明显相关性。
吕峰邱勇邱旭升王斌孙旭张兴丁旗季明亮
关键词:脊柱侧弯青少年胸椎支具
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推荐腰骶椎滑脱分型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估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SDSG)推荐的腰骶椎滑脱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对2001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3例发育性和峡部裂性腰骶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41例,年龄10~40岁(28.7±10.8岁),每例患者均有完整的术前站立正侧位X线片且均未进行预先测量。由4位脊柱外科医生分别根据SDSG分型标准进行分型,2周后此4位医生分别对这些患者的X线片再次进行分型,收集分型结果,分别作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计算Kappa值检验一致性。结果:4位医师对53例患者分型的可信度为71.7%~86.8%(Kappa值0.572~0.794),可重复性为83.0%~92.5%(Kappa值0.721~0.891)。滑脱轻、重度分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别为94.0%(Kappa值0.777)和96.7%(Kappa值0.862)。轻度滑脱患者中分型可信度为86.1%(Kappa值0.744),可重复性为86.6%(Kappa值0.751);重度滑脱患者中分型可信度为83.3%(Kappa值0.693),可重复性为87.5%(Kappa值0.788)。结论:腰骶椎滑脱SDSG分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但其在指导手术策略制定中的应用价值尚需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检验。
沙士甫朱泽章邱勇丁旗钱邦平张兴朱承跃毛赛虎
关键词:可重复性
褪黑素信号通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检测褪黑素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5例AIS患者(AIS组)和6例非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的软骨组织(髂软骨或棘突软骨)行软骨细胞培养。取P2代细胞分别用浓度为0M、10-11M、10-9M、10-7M、10-5M褪黑素连续刺激3d。加入Brdu 12h后用ELLSA法标记,显色后在酶标仪450nm波长下检测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以评估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10-11M、10-9M、10-7M、10-5M)褪黑素刺激以后,对照组软骨细胞的OD值分别增加了(5.7±6.7)%、(32.1±11.1)%、(57.5±11.9)%、(103.2±16.2)%(P<0.05)。AIS组软骨细胞的OD值相分别增加了(-0.3±22.3)%、(5.8±29.9)%、(12.7±36.1)%、(10.2±44.0)%(P>0.05)。结论:褪黑素可以有效促进正常软骨细胞增殖,但是却无法有效促进AIS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说明AIS患者中褪黑素信号通路调节软骨内成骨的过程可能存在异常。
朱锋邱勇张兴王渭君刘臻郭倞吕峰林小龙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褪黑素增殖软骨细胞
腰骶椎滑脱SDSG推荐分型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
目的:评估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Group,SDSG)推荐的腰骶椎滑脱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对2001-2010年期间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3例发育性和崩裂性腰骶椎滑...
沙士甫邱勇丁旗钱邦平张兴朱承跃毛赛虎朱泽章
关键词:可重复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软骨内成骨异常的髂软骨组织计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髂软骨的组织计量学研究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软骨内成骨的差异.方法:收集不同骨骼发育成熟程度的病例并根据Risser...
郑欣邱勇钱邦平王玉吴涛张兴王渭君朱锋
关键词:生长发育脊柱侧凸
两种矫形方法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张兴邱勇朱锋朱泽章钱邦平刘臻郭倞吕峰
关键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松解术后路矫形术
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7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
2012年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7(hairy-and-enhancer-of-split-7,HES7)基因外显子(exon)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发病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60例(病例组),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2.9±4.4岁;对照组为80例正常汉族人,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3.7±3.2岁。从每例受检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HES7基因exon(共4个:exon 1~4)序列,目的产物纯化后DNA自动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将两组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并与美国NCBI基因库所公布的HES7基因exon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比较两组exon突变情况。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HES7基因exon 1和exon 4序列均与基因库HES7基因exon序列一致;exon 2第81位点在两组中均存在G/A多态性,但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727);exon 3第37位点在两组中均存在T/C多态性,但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中国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HES7基因exon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HES7基因exon突变与散发非综合征型CS的发病可能无关。
丁旗邱旭升孙旭季明亮吕峰江华张兴邱勇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外显子突变分析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胚层后方同源物2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中胚层后方同源物2(mesoderm posterior 2,MESP2)基因外显子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发生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60例(病例组),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5~23岁,平均13.2±3.8岁;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2~16岁,平均12.9±2.7岁。两组对象均为中国汉族人群,性别相匹配。CS患者分型:形成障碍26例,分节不良13例、混合型21例。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e Bank中人类MESP2基因外显子(共2个外显子,exon 1和exon 2)序列设计引物将该基因的两个外显子序列全部扩增出来,然后应用DNA自动测序仪对扩增出来的目的产物进行测序,将病例组MESP2基因两个外显子测序结果与对照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美国NCBI基因库里公布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进行比对,将对照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与美国NCBI基因库里公布的该基因外显子序列也进行比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MESP2基因的exon 1和exon 2均未见突变及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中国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MESP2基因外显子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ESP2基因外显子突变与散发非综合征型CS发病可能无关。
季明亮邱勇钱邦平邱旭升吕峰江华丁旗张兴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DNA突变分析外显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