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师英强

作品数:202 被引量:1,195H指数:1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0篇肿瘤
  • 51篇间质
  • 51篇间质瘤
  • 47篇胃肠
  • 39篇手术
  • 38篇外科
  • 34篇直肠
  • 34篇肠癌
  • 30篇胃肠间质瘤
  • 27篇肉瘤
  • 27篇软组织
  • 24篇胃肠道
  • 24篇肠道
  • 23篇伊马替尼
  • 21篇切除
  • 21篇胃癌
  • 20篇胃肠道间质瘤
  • 20篇肠肿瘤
  • 19篇靶向
  • 18篇直肠癌

机构

  • 158篇复旦大学附属...
  • 23篇上海医科大学
  • 17篇复旦大学上海...
  • 10篇复旦大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上海市北医院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北京肿瘤医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浙江省肿瘤医...

作者

  • 201篇师英强
  • 30篇傅红
  • 26篇王春萌
  • 24篇赵广法
  • 22篇莫善兢
  • 20篇杜春燕
  • 18篇周烨
  • 17篇王亚农
  • 16篇蔡三军
  • 11篇宗祥云
  • 10篇施达仁
  • 10篇蔡国响
  • 10篇朱慰祺
  • 10篇徐烨
  • 9篇吴江宏
  • 9篇孙孟红
  • 9篇蔡宏
  • 8篇董锐增
  • 8篇廉朋
  • 8篇管祖庆

传媒

  • 36篇中国实用外科...
  • 32篇中国癌症杂志
  • 13篇外科理论与实...
  • 13篇中华胃肠外科...
  • 7篇肿瘤研究与临...
  • 7篇肿瘤
  • 6篇中华消化杂志
  • 6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抗癌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5篇中国骨肿瘤骨...
  • 4篇实用肿瘤杂志
  • 3篇临床肿瘤学杂...
  • 3篇中国肿瘤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肿瘤外科...
  • 2篇消化肿瘤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2篇2012
  • 12篇2011
  • 18篇2010
  • 10篇2009
  • 24篇2008
  • 13篇2007
  • 20篇2006
  • 13篇2005
  • 14篇2004
  • 9篇2003
  • 7篇2002
  • 7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2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临床诊断标准和指导纲要所筛选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5 8个家系 [符合Amsterdam标准 (AC)家系 2 4个、日本标准 (JC)家系15个、Bethesda指导纲要 (BG)患者 19例 ]收入本项临床病理研究。结果  2 4个符合A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 116例 ,含结直肠癌患者 90例。 15个符合JC的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 5 4例 ,含结直肠癌患者 33例。两组家系表现相似的临床特征 ,发生第 1例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4 6 .1岁和 5 1.4岁 ,右半结肠癌分别占 5 5 .4 %和 4 4 .8% ,同时或异时结直肠癌发生率分别为 2 5 .6 %和 18.2 %。两组共有肠外肿瘤患者 5 5例 ,以胃癌最多 (12例 ) ,子宫内膜癌次之 (8例 )。两组 39个家系中 34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比较显示 ,外生性生长较多、低分化癌比例高、克罗恩病样淋巴反应常见 ,并以Dukes分期A/B为主 (P <0 .0 5 )。家系先证者中 18例术后随访存活时间超过 5年 ,最长达 2 8年。结论 用AC和JC可将临床表现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亚群———HNPCC筛选出来。这部分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散发性者明显不同。肠外肿瘤以胃癌、子宫内膜癌为常见。HNPCC患者预后较好。
蔡三军蔡崎孙孟红徐烨莫善兢徐晓丽蔡宏王亚农师英强施达仁
关键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调查临床病理学预后
围歼式D_2淋巴结清扫的概念及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无瘤操作是肿瘤外科的精髓,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不恰当的手术操作可导致癌细胞的播散,造成局部复发或转移.近年来的资料显示,外科手术首次治疗极为重要,如首次治疗不恰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直肠癌术后只有27%~48%可再切除,而其中只有22%~42%无肉眼残留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仅10%[1,2].首次治疗的重要环节就是要严格遵循"无瘤操作"的原则,而"无瘤操作"的原则应贯穿在整个手术各个步骤中.作为胃癌来讲,外科无瘤操作同样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问题.基于对胃癌外科手术的理解及经验,在以往提出对肿瘤治疗"围而歼之"的理论基础上[3],进一步提出"围歼式"D2淋巴结清扫,供同行参考.
师英强
关键词:淋巴结肿瘤外科胃小弯淋巴组织D2无瘤操作
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实践中的问题被引量:6
2007年
我国系胃癌的高发区域,但胃癌疗效至今并不理想。现就有关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师英强
关键词:胃癌高发区域
CD44v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研究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胃癌预后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42例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和18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6%,明显高于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的表达(9.5%)(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44v6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侵犯、TNM分期和CD44v6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44v6在胃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周烨朱慰祺师英强施达仁陆洪芬
关键词:CD44V6胃癌临床病理指标预后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2004年
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软组织肿瘤类型,由Gerald等于1991年首次报道[1].该病具有鲜明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但是由于报道比较少,还不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熟悉,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曾收治多例本病患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综述,向大家介绍该病诊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廉朋蔡三军师英强
关键词: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SRCT肿瘤类型病理组织学
腹膜后复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被引量:2
2012年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嵴衍生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组成.可伴有多向分化潜能,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与尤文肉瘤(EWS)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和基因改变,故现在归为一类,临床治疗也基本一致。
郑必强王坚罗志国何新红俞晓立师英强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治
腰背部伴腹膜后肿瘤8次手术治疗讨论被引量:3
2008年
师英强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胃癌术后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加化疗的毒性及初步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评价胃癌患者接受术后同期放化疗的毒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5例胃癌术后放疗患者,其中38例为同期放化疗,男31例,女14例,中位年龄54岁,IB~IV(M0)期。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技术,靶区包括瘤床和区域淋巴引流区,放疗剂量45~55Gy分25~30次。化疗药物为氟尿嘧啶(21例)或希罗达(17例)。毒性分级标准采用CTCAE3.0。结果仅2例因无法耐受治疗而中止放疗,其中1例为术后肠粘连,1例为3级胃肠道反应。其余毒性表现为1+2、3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1%、7%;1+2、3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16%;1+2级乏力、食欲不振发生率为38%。1年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82%、95%。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可耐受术后放化疗毒性,术后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是否可提高总生存率尚需更长时间随访和更多前瞻性随机试验证实。
李桂超章真顾卫列胡伟刚师英强李进
关键词:毒性
胃癌根治术后粒细胞减少相关严重腹泻一例报道
2004年
宗祥云师英强
关键词:胃肿瘤管状腺癌粒细胞减少手术治疗
胃肠间质瘤近代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2010年
胃肠间质瘤(GIST)是来源于消化道的间质肿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出现改变了GIST的整个治疗模式,由传统的外科手术单一模式向综合应用靶向治疗、外科治疗和腔镜外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文章就近年来GIST在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腔镜外科治疗、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及伊马替尼疗效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师英强王春萌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治疗伊马替尼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