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萌

作品数:44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科研课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3篇伊马替尼
  • 13篇肿瘤
  • 12篇胃肠
  • 12篇间质
  • 12篇间质瘤
  • 11篇肉瘤
  • 10篇靶向
  • 10篇靶向治疗
  • 9篇预后
  • 9篇外科
  • 9篇胃肠间质瘤
  • 8篇软组织
  • 8篇手术
  • 8篇皮肤
  • 7篇胃肠道
  • 7篇肠道
  • 6篇外科治疗
  • 6篇黑色素
  • 6篇黑色素瘤
  • 5篇伊马替尼治疗

机构

  • 36篇复旦大学附属...
  • 21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江西省中医院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重庆市肿瘤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44篇王春萌
  • 26篇师英强
  • 10篇陈勇
  • 7篇赵广法
  • 6篇傅红
  • 6篇周烨
  • 5篇王坚
  • 4篇郑必强
  • 4篇杜春燕
  • 4篇张如明
  • 3篇董锐增
  • 3篇叶延伟
  • 3篇徐宇
  • 3篇罗志国
  • 2篇周晓燕
  • 2篇朱蕙燕
  • 1篇吴江宏
  • 1篇成宇帆
  • 1篇曹玺
  • 1篇池晓峰

传媒

  • 15篇中国癌症杂志
  • 4篇肿瘤
  • 4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肿瘤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健康之家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第八届中国肿...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中伊马替尼耐药的信号转导机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不同信号通路的特征,并初步探讨与伊马替尼耐药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 选取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GIST患者8份手术新鲜标本,检测其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as/Raf/MAPK和PI3/AKT两种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KIT、P-KIT、MAPK、P-MAPK、p-AKT、p-MTOR、PCNA、BCL2)的表达.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3例患者均存在1次突变,其中2例为KIT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为KIT基因第13外显子点突变;1例伊马替尼原发耐药患者无KIT基因突变,1例继发耐药患者存在KIT基因2次突变;所有标本均未见PDGFRa基因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的肿瘤标本磷酸化(p)-KIT和p-AKT表达水平强于伊马替尼敏感的肿瘤标本;KIT、MAPK、p-MAPK及p-MTOR在GIST标本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其表达强度在伊马替尼耐药标本与敏感标本间并无明显区别;而PCNA和BCL2则在不同治疗时间及不同部位的标本中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Ras/Raf/MAPK和PI3-K/AKT/MTOR两条信号通路在GIST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KIT基因2次突变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与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形成密切相关.
王春萌师英强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叶延伟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信号通路
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基因表达谱的鉴定被引量:6
2018年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概念提出以后,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部分的GIST中,都发现了c-kit的突变。但是对于c-kit在胃肠道间质中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旨在从表达谱水平宏观了解c-kit突变对于肿瘤的影响。方法:收集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GIST样本,抽提RNA,建库,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中表达谱存在差异,发现了263个显著性差异的基因。结论:c-kit的突变广泛参与肿瘤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与信号通路。由c-kit突变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应激、JNK、Hedgehog、FoxO等信号通路中,以及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mRNA代谢、组蛋白去甲基化等生物学过程。
陈杰王春萌罗鹏杨凌舸师英强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
标准治疗提高ⅡB、Ⅲ期滑膜肉瘤患者的预后:附76例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与目的:ⅡB、Ⅲ期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尚无固定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并分析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3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ⅡB、Ⅲ期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10年软组织肿瘤分期系统为依据,治疗参考美国国家综合肿瘤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Network,NCCN)2011年出版的指南,将患者分为标准治疗(standard treatment,ST)组(n=45)和非标准治疗(non-standard treatment,NST)组(n=31)。应用临床、病理和治疗变量分析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和远处无复发生存率(distant recurrence-free survival,DRFS)。结果: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NST患者相似。随访5年,ST患者的DSS为71%,而NST患者为41%。随访10年,ST患者的DSS为53%,而NST患者为3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ST可显著改善患者的5年DSS(71%vs 41%)、LRFS(84%vs 63%)和DRFS(62%vs 33%)。结论:滑膜肉瘤需要多种方法治疗,标准治疗可改善高风险滑膜肉瘤患者的预后。
陈勇杨蕴王春萌王春萌
关键词:滑膜肉瘤预后
胃癌皮肤转移1例并国内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0年
胃癌的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腹腔内淋巴结、卵巢和脐部,肝脏是血行播散转移的常见部位,胃癌皮肤转移非常罕见。本文报告1例胃癌皮肤转移病人,并结合目内文献报道61例胃癌皮肤转移的临床资料,对胃癌皮肤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
肖卫东王春萌蔡军李勇
关键词:胃癌皮肤转移
近5年单中心肢端型及皮肤型黑色素瘤外科治疗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2022年
背景与目的:中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的预后显著低于欧美人群,主要是因为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AM)无论是在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主要是免疫治疗)上都差于皮肤型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近5年在MM外科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选择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回顾性分析近5年单中心经手术治疗的AM及CM患者的生存变化和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对2017—2021年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病史回顾和随访收集患者完整的基本信息、原发灶特点、淋巴灶转移特征和生存状态,剔除黏膜型、原发不明、随访时间短于6个月的病例。通过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差异和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585例黑色素瘤患者,其中AM 397例,CM 188例。中位年龄59(19~89)岁,女性占54%。AM和CM在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基因突变分布和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Breslow深度、溃疡、淋巴结转移等肿瘤负荷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36个月,1、2年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survival,RFS)分别为75.6%和61.2%。但两亚型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2.265,95%CI:1.257~4.080),NRAS基因突变(HR=1.816,95%CI:1.211~2.725),较晚的N分期(N1、N2、N3相较N0的HR分别为1.850、4.085、4.191);保护因素为女性(HR=0.636,95%CI:0.433~0.933)和上肢原发灶(HR=0.259,95%CI:0.105~0.639)。C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4.073,95%CI:1.718~9.654),较晚的N分期(其中N3期的HR=5.482,95%CI:2.385~12.601)。结论:预后分析发现,原发灶的肿瘤负荷仍旧与CM和AM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NRAS基因的突变状态则提示AM预后更差。
林馨怡孙伟胡涂王春萌严望军罗志国刘欣钟景钦邹孜瑊徐宇陈勇
关键词:黑色素瘤皮肤型预后分析外科治疗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与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评估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学分期的重要手段。SLNB作为外科诊疗规范的重要环节,已在各大诊疗指南中被推荐,也已在中国临床应用近10年。自2017年靶向和免疫治疗应用于中国黑色素瘤治疗领域,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旨在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5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新药治疗时代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状态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7—2021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接受诊治的38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均接受原发灶扩大切除和相应的SLNB,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SLN定位使用美兰染色或同位素示踪。结果:本研究共入组38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平均Breslow浸润深度为3.10 mm,69.8%为肢端型,溃疡率为57.1%,SLN阳性率为34.6%,中位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为17个月。SLN状态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_(1a)和T_(4)亚组,SLN活检数>2枚的患者具有更好的RFS。接受完整的区域淋巴结清扫(complete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和未清扫患者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LN活检数>2枚和SLN微转移直径<1 mm的亚组未清扫者反而具有更优的RFS。结论:SLN状态仍是影响临床无显性转移的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应常规开展SLNB,在保证微创的前提下,提高SLN定位的准确性,保证SLNB充分。SLN阳性后行即刻CLND对于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患者未能带来进一步的预后改善。
邹孜瑊孙伟胡涂王春萌严望军罗志国刘欣钟景钦林馨怡徐宇陈勇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
胃肠间质瘤近代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2010年
胃肠间质瘤(GIST)是来源于消化道的间质肿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出现改变了GIST的整个治疗模式,由传统的外科手术单一模式向综合应用靶向治疗、外科治疗和腔镜外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文章就近年来GIST在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腔镜外科治疗、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及伊马替尼疗效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师英强王春萌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治疗伊马替尼
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现状与进展被引量:13
2018年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类型,在肿瘤形成早期便可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在常规治疗使肿瘤负荷尽可能降低后,免疫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文章就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杨凌舸王春萌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晚期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后的外科治疗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王春萌师英强叶延伟傅红赵广法周烨杜春燕董锐增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伊马替尼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2年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来自皮肤的软组织肿瘤,较罕见,具有向皮下组织侵袭和局部复发的倾向。由于DFSP的侵袭特性,即使经保留相关组织的手术切除,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外观缺陷或致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经2次手术后复发的DFSP患者,
王春萌师英强张如明罗志国罗志国
关键词: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