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周莺

作品数:67 被引量:1,08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经济管理
  • 6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一带一路
  • 9篇企业
  • 8篇影响因素
  • 6篇网络
  • 5篇信息技术
  • 4篇边境
  • 3篇对外贸易
  • 3篇信息化
  • 3篇企业空间组织
  • 3篇驱动力
  • 3篇中小企业
  • 3篇贸易潜力
  • 3篇集群
  • 3篇边境地区
  • 3篇产业结构
  • 3篇城镇化
  • 3篇出口
  • 2篇地缘
  • 2篇信息技术应用
  • 2篇信仰

机构

  • 67篇中国科学院
  • 3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根特大学

作者

  • 67篇宋周莺
  • 30篇刘卫东
  • 6篇刘毅
  • 5篇刘卫东
  • 3篇王姣娥
  • 3篇虞洋
  • 3篇刘志高
  • 3篇郑蕾
  • 2篇丁疆辉
  • 2篇康蕾
  • 2篇杨宇
  • 2篇郑智
  • 1篇唐志鹏
  • 1篇王振波
  • 1篇王亮
  • 1篇贾启建
  • 1篇叶尔肯·吾扎...
  • 1篇宋涛
  • 1篇李婧
  • 1篇李方一

传媒

  • 11篇地理研究
  • 10篇地理科学进展
  • 8篇经济地理
  • 7篇世界地理研究
  • 5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理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2017年中...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紫光阁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2015 年...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9篇2020
  • 11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7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丝路精神”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被引量:4
2017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建国以来我国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这个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成为世界各国应硝“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合作新平台,为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助于推动实现开放、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
刘卫东宋周莺刘志高
关键词: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书记外交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竞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被引量:11
2020年
贸易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明确粤港澳三地的贸易竞合关系,推动三地贸易协同发展,以期促进区域一体化、提升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及粤港澳三地的贸易关系分析,发现:①粤港澳贸易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湾区整体的金融环境仍需提升。②随着广东与全球贸易联系不断增强,广东在贸易上逐步赶超香港,并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在空间、商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强竞争;港澳在转口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竞争。③广东在集聚水平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香港在投资开放水平上具有显著优势,澳门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优势。④粤港澳三地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广东与港澳的贸易合作仍保留了部分“前店后厂”的特征,但加工贸易的比重正不断下降。⑤促进大湾区内部贸易合作,需发挥三地贸易优势,促进商品贸易错位发展,扩展各自贸易空间,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宋周莺祝巧玲徐婧雅
关键词:竞合关系
中国虚拟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1年
一个时代造就一种企业组织模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对传统企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型企业空间组织,即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逐渐成为各个学科的热点议题。总体来说,虚拟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而地理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资料和数据,分析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特点,重点剖析中国虚拟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虚拟企业分布存在显著的地理集中特征,其空间分布正在加强中国传统大型城市的地位;信息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是影响虚拟企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宋周莺刘卫东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对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宋周莺刘卫东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信息港虚拟集群
中国西部地区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被引量:23
2015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更为其提供了绝好机遇。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刻画西部地区外贸格局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形成以重庆、四川为核心,广西、云南、新疆三大边疆省份为高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外贸规模最大的是美国等传统贸易大国和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外贸依存关系最密切的是周边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3外贸结构趋于优化,机电设备等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但具有强竞争优势的仍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呈现结构相近的两大出口组团和三大进口组团,其中四川和重庆外贸结构较优,以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电气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为主。
郑蕾宋周莺刘卫东刘毅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省际差异
信息时代的企业区位研究被引量:52
2012年
信息化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化对传统区位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对企业区位因子的影响,然后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区位产生影响的机制,最后通过美特斯邦威案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信息化也对其他区位因子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传统物质区位因子的弱化以及带来新区位因子作用的不断突显。在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区位再选择的过程中,"时间成本"是决定新区位的核心机制。
宋周莺刘卫东
关键词:信息技术区位因子美特斯邦威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边境地区既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分析2000-2015年我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并探讨其驱动力。研...
宋周莺祝巧玲
关键词: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力
文献传递
海南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省区市的经济关联被引量:4
2021年
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促进就业、驱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经济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南贸易联系出发,采用RCA指数、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的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关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1)2002年以来,海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中,东盟国家地位显著上升,产油国地位波动巨大。(2)海南的出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始终以矿产品为主导;进口商品结构波动巨大,目前以化工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为主导。(3)广东、河南及华东大部分省份与海南经济联系相对较强,广东、安徽、山东及河南是海南主要的产品流向地,而江苏、广东、浙江、河南和安徽是主要的产品来源地。(4)工业、建筑业及农业是海南与各省区市之间产品流动的主要部门;农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交通仓储和邮政等部门在国内产品流动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5)海南与各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单向联系特征,其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省份的依赖性较大。
宋周莺陶蕾刘卫东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对外贸易经济关联
“一带一路”生产网络及中国参与程度被引量:18
2019年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协调和组织全球生产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也将更快速、深入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内部是否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网络联系,中国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又如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议题。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增加值分解以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一带一路"区域内部生产网络联系强度不断提升;②中国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价值流动中处于核心和首位地位,且首位优势不断增强;③中国获取增加值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集聚的空间特征,东南亚是中国获取增加值的最主要来源地;④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品中获取增加值效率较低,面临着"低端锁定"的困境,价值捕获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应加大空间整合力度,最大化与"一带一路"区域的生产合作,同时进行由增量到提质的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增加值获取效率,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郑智郑智刘卫东刘卫东梁宜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网络分析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被引量:56
2013年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产业结构更是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大方向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测算区位熵、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结果;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路径及绿色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路径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并优化提升现有的能源化工、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3)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建立低碳发展机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绿色西部;积极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西部;加强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
宋周莺刘卫东
关键词:产业结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