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莎

作品数:18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肝脏
  • 6篇GD-EOB...
  • 4篇血管
  • 4篇上皮
  • 4篇上皮样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血管平滑肌脂...
  • 3篇脂肪瘤
  • 3篇上皮样血管平...
  • 3篇平滑肌
  • 3篇平滑肌脂肪瘤
  • 3篇检出
  • 3篇肝脏上皮样血...
  • 2篇胆管
  • 2篇胰胆管
  • 2篇影像
  • 2篇增强MRI
  • 2篇体层摄影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云南省玉溪市...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深圳大学总医...

作者

  • 18篇周丽莎
  • 15篇冯仕庭
  • 11篇李子平
  • 8篇蔡华崧
  • 8篇翟凤仪
  • 8篇郑可国
  • 8篇罗宴吉
  • 7篇王猛
  • 5篇董帜
  • 3篇杨晓燕
  • 2篇胡晓书
  • 2篇伍玲
  • 2篇杨旭峰
  • 2篇黄坤
  • 1篇吕涵青
  • 1篇郭欢仪
  • 1篇魏忠荣
  • 1篇崔敏毅
  • 1篇朱洪章
  • 1篇胡元明

传媒

  • 5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原发性肝细胞癌CT/MRI征象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通过比较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T及MRI征象,探讨可供两者鉴别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搜集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CT或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9例HEAML。在同一时期,随机选取50例经CT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单发HCC。分析其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平扫、动脉期、门脉期肿瘤/大血管的绝对CT值为CT平扫/CT血管平扫,CT动脉期/CT血管动脉期,CT门静脉期/CT血管门静脉期,以及分别计算三期标准化CT值为S平扫=CT平扫/CT血管平扫、S动脉期=CT动脉期/CT血管动脉期、S门静脉期=CT门静脉期/CT血管门静脉期,计算肿瘤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差异并记录为CT动脉期-CT门静脉期。由两名医师回顾图像评估病变的边界、均匀度、肿瘤包膜、早期引流静脉,瘤内迂曲血管、癌栓、周围淋巴结、肝内转移,两组间的这些征象和测量值进行比较,对两种肿瘤影像征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与HCC相比,HEAML更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均质的、具有早显静脉及瘤内迂曲血管(P<0.05),而肝内转移则更常见于HCC(P<0.05)。两者在肿瘤包膜、癌栓、瘤周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早显静脉、S平扫、S动脉期和CT动脉期-CT门静脉期的鉴别诊断能力较好(AUC>0.7),其中早显静脉的鉴别诊断能力最好(AUC=0.93)。结论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显示影像学某些特定征象有助于HEAML与HCC的鉴别。
吴若岱米瑞彭铮堃周丽莎冯仕庭李子平蔡华崧
关键词: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原发性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T_2 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MRI检查时于注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前、后进行T2加权像(T2WI)扫描对病灶检出情况的差异。方法比较84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患者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进行T2WI扫描的病灶检出情况、病灶信号噪声比及病灶-肝脏噪声比。结果 Gd-EOB-DTPA增强扫描后T2WI的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检出评分均稍高于增强扫描前T2WI,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d-EOB-DTPA增强扫描前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病灶信号噪声比依次为7.65±0.35、6.13±0.74、7.83±0.49、16.69±0.52,增强扫描后依次为7.27±0.38、5.78±0.70、7.32±0.45、12.37±0.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Gd-EOB-DTPA增强扫描前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病灶-肝脏噪声比依次为2.14±0.37、1.02±0.65、2.33±0.51、13.07±0.49,增强扫描后依次为3.46±0.35、2.06±0.61、4.28±0.47、9.11±0.5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时,于Gd-EOB-DTPA增强扫描后行T2WI扫描对病灶的检出无明显影响,可在上述病变动态增强扫描后进行T2WI以节省扫描时间。
蔡华崧伍玲周丽莎罗宴吉翟凤仪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关键词:T2加权像
颅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被引量:7
2014年
颅内真菌感染是指各种致病真菌通过血行或邻近器官直接侵入颅内而引起的特异性感染。其发病率在颅内感染中占的比例较低,约占10%。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颅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对于大部分患者,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难以早期、及时地做出准确的诊断,从而延误治疗,导致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颅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董帜周丽莎冯仕庭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侵入颅内临床病理特异性感染激素类药物抗真菌治疗
64层螺旋CT对胆囊动脉的显示效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显示胆囊动脉及其与胆囊三角关系的能力。方法 76例无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后于动脉期在薄层(层距、层厚1 mm)轴位图像和冠状位图像上连续观察胆囊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的关系,同时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进行胆囊动脉及胆管显影评分。76例中有54例同时接受了超声检查,比较64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胆囊动脉的显示率。结果 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如下,76例中75例(98.7%)显示了胆囊动脉;75例中共显示胆囊动脉89支,其中显示1支者61例(81.3%),2支者14例(18.7%),3支及以上者未见显示。胆囊动脉分别来源于肝右动脉78支(87.6%)、胃十二指肠动脉4支(4.5%)、肝左动脉3支(3.4%)、肝中动脉2支(2.2%)、变异肝右动脉1支(1.1%)、肝固有动脉1支(1.1%)。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的位置显示清晰,其中位于胆囊三角内65支(73.0%),胆囊三角外24支(27.0%)。89支显影动脉中,胆囊动脉显影评分1分18支、2分71支。76例中75例可见胆囊管,1例未显示,75例中胆囊管显影评分1分6例、2分69例。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的显示率高于超声检查(100%vs.85.2%,χ~2=44.022,P〈0.001)。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胆囊动脉及其与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
魏清海胡晓书周丽莎蔡华崧
关键词:胆囊动脉胆囊三角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MS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HEAML患者的64层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均为女性,7例单发,1例多发。8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粗大的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粗大畸形的血管仍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周边可见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低于腹主动脉。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6例可见假包膜,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强化。结论 HEAML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内部或边缘出现粗大畸形的静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吴若岱杨旭峰王猛周丽莎黄坤方壮念郑可国冯仕庭
关键词: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层螺旋CT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周丽莎翟凤仪董帜罗宴吉黄坤郑可国李子平冯仕庭
关键词: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T2加权成像的对肝脏结节显示的比较
蔡华崧伍玲周丽莎罗宴翟凤仪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质量的比较
蔡华崧王猛翟凤仪周丽莎罗宴吉郑可国李子平冯仕庭
两种不同激励脉冲角度对肝脏Gd-EOB-DTPA增强MRI肝细胞期病灶检出的比较
蔡华崧王猛翟凤仪周丽莎罗宴吉郑可国李子平冯仕庭
双肾多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2016年
患者 女,51岁,反复右侧腰腹部疼痛伴发热1月余入院。疼痛呈阵发性加剧,伴尿频、尿急、尿痛,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检:右侧中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包块,右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0.32×10~9/L,NEUT% 84.1%,LYMPH% 11.12%,RBC3.48×10^(12)/L,HGB 101g/L,PLT 297×10~9/L;肝功能:ALB 30.7 g/L;尿常规:白细胞(+++);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红细胞(0-2)个/HP;
李丽萍魏忠荣周丽莎
关键词:凝血常规尿沉渣镜检中上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