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可国

作品数:83 被引量:47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6篇CT
  • 15篇肿瘤
  • 12篇细胞
  • 11篇螺旋CT
  • 10篇胃癌
  • 10篇成像
  • 9篇细胞癌
  • 9篇肝细胞
  • 9篇肝细胞癌
  • 8篇肝脏
  • 7篇胆管
  • 7篇多层螺旋CT
  • 7篇X线
  • 7篇CT诊断
  • 6篇血管
  • 6篇胰腺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结
  • 6篇肝癌
  • 6篇CT表现

机构

  • 6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1篇广州医学院
  • 9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2篇清远市人民医...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东莞市石龙人...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 1篇佛山市顺德区...

作者

  • 81篇郑可国
  • 22篇许达生
  • 21篇李子平
  • 18篇赵志清
  • 15篇冯仕庭
  • 12篇罗帝林
  • 11篇蔡华崧
  • 9篇沈静娴
  • 9篇翟凤仪
  • 9篇罗宴吉
  • 8篇杨茂洪
  • 8篇伍玲
  • 8篇谭永良
  • 8篇周丽莎
  • 7篇王建华
  • 6篇彭振鹏
  • 6篇吴冬
  • 6篇王猛
  • 5篇黄春元
  • 5篇侯瑜

传媒

  • 23篇影像诊断与介...
  • 9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华消化病与...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全国医学影像...
  • 2篇2012全国...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受CT检查的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效果的分析
2000年
本文通过对100例接受CT检查的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后的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对患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配合医护人员圆满完成CT检查,从而提高CT图像质量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徐巧兰郑可国曾芳林佩庄谢红波杨旭峰严超贵褟艳红
关键词:健康教育检查病人CT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的MSCT评价
2009年
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近期并发症的诊断、切除后肿瘤的残留、复发和转移病灶的检出是临床密切关心的问题。目前,肝脏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发展迅速,能够为肝脏病变的检出和诊断提供较多且准确的信息。但是,有关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MSCT表现的研究报道还较少,MSCT对术后不同时期机体正常反应和异常变化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探讨。
赵静郑可国
关键词:肝癌切除术
少血供小肝癌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被引量:48
2003年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的小肝癌 2 5例共 2 7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  (1)平扫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者有 16个病灶 ,边界清楚者有 11个病灶 ;增强后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 7个病灶 ,边界清楚者有 2 0个病灶 ,同时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 (2 )平扫瘤内呈均匀性低密度者有 18个病灶 ,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 9个病灶 ;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 6个病灶 ,瘤内密度不均匀、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者有 2 1个病灶。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低密度小肝癌的CT表现特点是 :平扫病灶边界模糊 ,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楚并呈轻度不规整 ,同时病灶内密度不均匀 ,有多个小斑点状密度更低区。
郑可国许达生沈静娴
关键词:CT表现螺旋CT检查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细胞癌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肝静脉解剖三维方位及变异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生理状态下相对正常人肝静脉的解剖三维空间定位和重要变异。方法经知情同意下自愿做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前瞻性分析100例患者CT资料。方法 64排螺旋CT,先行上腹部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再行肝动脉期、门静脉、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静脉图像进行后处理,利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观察肝静脉的解剖分型,并对肝静脉三维空间方位定量分析。运用SAS8.1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静脉分型:肝左静脉及肝中静脉共干汇入下腔静脉的有85例(占85%);三支主肝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的有14例(占14%);有1例患者肝右静脉缺如,有两支粗大的肝右后静脉。按照Nakamura分型,A型64例(占64%);B型30例(占30%);C型6例(占6%)。三大主肝静脉及粗大肝右后静脉三维空间方位及解剖数据,肝右静脉的空间方位是(44.65°,-12.83°,44.11°),肝中静脉的空间方位是(48.65°,37.47°,38.82°),肝左静脉空间方位是(58.33°,112.57°,29.78°)。肝右静脉起始宽度为(10.30±2.58)mm,主干长度(101.55±23.15)mm;肝中静脉起始宽度为(9.10±1.34)mm,主干长度为(94.21±18.65)mm;肝左静脉起始宽度为(8.30±1.05)mm,主干长度为(69.88±13.84)mm。结论通过对肝静脉血管重建图像进行研究,得出了生理状态下相对正常肝静脉的解剖分型及重要变异,为肝脏外科手术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赵静杨广奇沈静娴杨栋郑可国李子平
关键词:肝静脉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T2加权成像的对肝脏结节显示的比较
蔡华崧伍玲周丽莎罗宴翟凤仪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多层螺旋CT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胸膜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胸膜结核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结核瘤13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图像表现。结果单发胸膜结核瘤10例,多发3例,CT表现为紧贴胸膜并突入肺内的乳头状结节5例,圆形、椭圆形结节6例,不规则形结节2例,多数病灶密度均匀,少数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或高密度小钙化灶,病灶边缘光整,增强后病灶多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邻近胸膜多有局限性增厚、黏连和钙化,9例并有胸腔积液,10例伴有肺内结核灶,7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可更全面的、直观的、立体的显示病变特征。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在诊断胸膜结核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胸膜结核瘤的诊断准确性。
赵志清罗帝林谭永良侯瑜许朝璇杨茂洪吴冬黄春元郑可国
关键词:结核螺旋计算机
CT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CT在观察肝内胆管扩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肝内胆管扩张的病例,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五型,匀称状、囊状、枯枝状、跳跃式及软藤状扩张。结果匀称状扩张19例(良性占36.8%,恶性为63.2%),囊状扩张6例(良性100%),枯枝状扩张13例(良性占92%),跳跃式扩张10例(良性占80%),软藤状扩张32例(恶性占100%)。结论肝内胆管扩张的CT形态特征对鉴别胆管良恶性有高度特异性。
孙木水郑可国钟瑞平
关键词:肝内胆管扩张CT回顾性分析囊状扩张特异性良恶性
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评价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并进行评价。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30例共32个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21个病灶瘤内为均匀性低密度,11个病灶在低密度瘤灶内可见有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扫描32个病灶均出现边缘部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央部扩大,延迟期6min有4个病灶呈全瘤均匀性强化,28个病灶呈全瘤大部分强化。结论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特异性,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的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
郑可国沈静娴许达生
关键词:螺旋CT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诊断颅内脂肪瘤的价值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对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颅内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表现。结果:颅内脂肪瘤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为中线及附近的脂肪密度影,CT值-25~-120Hu,平均-61.6Hu,病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合并的畸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脂肪瘤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能与MRI相媲美,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
赵志清罗帝林吕永革王建华吴冬许朝璇杨茂洪郑可国
关键词:颅内脂肪瘤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
320排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价值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机械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本研究旨在探讨320排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纳入经手术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的140例患者,其中单纯性肠梗阻97例,绞窄性肠梗阻4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比较两组CT征象。统计CT诊断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40例患者151个梗阻点中,CT诊断149个移行带,敏感度为98.7%(149/151)。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在移行带肠壁增厚、扩张肠袢肠壁增厚、肠壁气泡、肠壁内缘模糊、肠壁密度增高、肠壁强化减弱、附属系膜血管扩张、"鸟嘴征"、闭袢、"X征"、"漩涡征"、"小肠粪球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肠梗阻多见移行带肠壁增厚、"小肠粪球征",其余征象多见于绞窄性肠梗阻。320排CT诊断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度为92.1%(129/140),其中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40/43)、91.8%(89/97)、83.3%(40/48)、96.7%(89/92)。结论 320排CT对机械性肠梗阻具有较好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为术前重要检查方法。
杨栋梁郑可国刘红艳彭旭红曲春瑜关秀红
关键词:肠梗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