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广
- 作品数:38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现实主义”标签下被遮蔽的德意志精神——凯勒《绿衣亨利》的密托斯特征被引量:1
- 2020年
- 德语作家凯勒的“形成小说”《绿衣亨利》被标示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我们的研究却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绿衣亨利》传承了经典—德意志浪漫精神,作品不仅充盈着密托斯气韵,更是由密托斯支撑与构架起来;主人公即自述者相信有着高于人、规定人的更高存在。将《绿衣亨利》削足适履于人本主义—光照思潮统摄的现实主义范畴,将其从德意志浪漫家族谱系中剔除,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文化制造行为。德意志浪漫之家才是《绿衣亨利》安身立命之处。
- 吴建广
- 关键词:凯勒现实主义
- 抒情诗的多元交往形式——希尔黛·杜敏诗文诠释
- 2007年
- 交往是现代诗中十分重要的题目。本文旨在对德国诗人杜敏诗文中交往的论题进行诠释。顺应诗的文理,解释诗的产生及其交往的形式:与作者、读者的关系。作诗是一种把词语与事体构造成一个固定形式和模式的尝试,诗人私人性地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以简约的文辞表达丰富的内涵。诗文产生后就进入公共领域,诗的“无词性”(Wortlosigkeit)开辟了与读者交往的空间。杜敏的诗文实践为现代诗学理论提供了某种依据。
- 吴建广
- 关键词:诗文交往形式
- 论德意志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在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框架中论述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嬗变、形式和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家霍尔茨/施拉夫和豪普特曼的重要作品的评论,剖析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偏颇,即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实验,试图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同时,文章还指出德意志自然主义独具文化批判和宗教意识的特色,从而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化现实主义、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的地位。
- 吴建广
- 关键词:自然科学
- 基于视域融合与情节结构的文本诠释——歌德《浮士德》对人本-光照思潮的诗学批判被引量:2
- 2019年
- 文章对歌德《浮士德·第一部》中《莱比锡的奥尔巴赫酒窖》一场的主题意义和结构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就主题而言,“奥尔巴赫酒窖”不只局限于对法兰西革命中暴力的批判,而是在整体上对人本光照思潮的全面否定和拒绝,是浮士德与魔结盟之后梅菲斯特展现给浮士德观看的魔性幻象世界,其实质就是如上帝一般允诺伊甸园的自由。这种魔性幻象是对欧洲18世纪理性时代的诗学写照。在戏剧结构上,《奥尔巴赫酒窖》并非孤独存在的场次,它和《女巫厨房》《瓦尔普吉斯之夜》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在的魔性框架,它对“玛格雷特剧”的框架性钳制决定了“玛格雷特剧”非世俗化的涵义方向。
- 吴建广
- 关键词:浮士德
- “两个满口的沉默”——保尔·策兰“语言栅栏”的结构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来自东欧的德语诗人保尔.策兰的"语言栅栏"一诗,是诗人中期创作的代表诗作,引来众多解释。研读该诗,可窥策兰中期诗风之一斑。本文分别从主题结构、词语结构和诗文结构三个角度对这首诗文进行文本细解,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则,视文本为无上权威,从基本词义出发,把文字的多元意向性规整到诗文的涵义一体性中。同时,尊重文理的开放性和多维性,力图避免牵强和过度的解释。
- 吴建广
- 关键词:策兰文本分析
- 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被引量:7
- 2011年
- 歌德《浮士德:一出悲剧》在结局"殡葬"(Grable-gung)一场中呈现出神秘的地狱景象和拯救场面。历来诠释者均认定是浮士德死后,天主委派天使来拯救浮士德的灵魂,但论者对拯救的原因和理由纠缠不清,始终在文本之外寻求理论支持,牵强附会的解释既损伤了文本的自足性,也不符合作者歌德一以贯之的世界理念。本文借助诠释学的"涵义一体性"原则,从文本结构呈现的信息中寻找诠释依据,提出浮士德倒下后并没有立即死去,更没有为天使所拯救,戏剧情节皆为悲剧主人公死亡过程中幻觉意念的活动图像,从而说明:浮士德濒死时幻觉意念的流动状态与文本肌理的印合与一致,外在的客观形象作为主观的内在镜像,为难以理解的神秘结局提供合理的诠释可能。
- 吴建广
- 关键词:浮士德殡葬
- 由病与恶所成就的乱伦诗学——保尔·策兰诗文《癫痫-巨恶》之诠释被引量:2
- 2016年
- 保尔·策兰的"你"与"我"的结构性诗学生成了其主导主题与母题,由于"抒情之我"(das lyrische Ich)与"死亡之母"(die tote Mutter)之间难以启齿的乱伦恋情,致使诗学哑言或缄默。然而,由于政治正确-意识形态致使策兰诗学没有从这一关键维度得以研究,这一伦理主题却成为策兰研究中的顾忌和禁忌。《癫痫-巨恶》一诗则在病与恶的愤怒情绪中,以前所未有的病态与变态方式表述可以念想而不可实施的乱伦恋情。
- 吴建广
- 关键词:保尔·策兰情色乱伦禁忌
- 试图找回遗弃的身份——论保尔·策兰诗文中的犹太互文性被引量:2
- 2011年
- 德语诗人保尔·策兰的诗文自始至终都是那场人性灾难(大屠杀)的后果。1963年,出版诗集《无人玫瑰》,其中犹太元素和犹太互文出现的密度在其诗文中前所未有,彰显出诗人以前竭力遗弃和回避的犹太身份。《无人玫瑰》是诗人找回犹太身份的一次充满冒险和危险的尝试,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诗学行为,其结果是诗学的巨大成就和生命的彻底崩溃,策兰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在家。
- 吴建广
- 关键词:犹太身份曼德尔施塔姆萨克斯
- 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被引量:13
- 2013年
-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旨在传承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反思和批判西方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力图将哲学从笛卡尔式的主体性科学方法论中解脱出来,扬弃主客二元论。哲学诠释学是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它从属于德意志浪漫精神,是这一精神在当代思想情境中的一种新形态。哲学诠释学继承了自埃克哈特以来的用"内在之耳"倾听的说法,弱化宗教因素,突出诗学涵义,强调无论是诗人写作还是诗学理解,都是对语言的倾听,对自然秩序的倾听,即对神秘性(Mythos)的倾听。这种倾听方式就是将自己带入对话的另一方而形成一个整体,真理便在这整全性对话中得以彰显。
- 吴建广
-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浪漫精神诗学真理倾听
- 被解放者的人本悲剧——德意志精神框架中的《浮士德》被引量:13
- 2008年
- 本文试图从反思人本主义的视角来重新诠释歌德的《浮士德》悲剧。文章认为,作品从认识欲、淫欲、虚拟欲、僭越欲、创世欲等层面塑造了悲剧人物浮士德,浮士德让无限的欲望与万能的魔力相结合,企图创造人间天堂;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以人本理性取代神性秩序而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作品质疑和批判了人本主义的非分之想,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歌德以《浮士德》等作品最终回归到德意志浪漫精神的故乡。
- 吴建广
- 关键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