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平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纳米晶胶原基...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生长因子
  • 4篇基骨
  • 4篇胶原
  • 3篇形态发生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缓释系统
  • 3篇骨形态
  • 3篇骨形态发生蛋...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生物相容
  • 2篇生物相容性
  • 2篇体外
  • 2篇人骨髓
  • 2篇人骨髓间充质...
  • 2篇纤维连接

机构

  • 6篇江苏大学附属...
  • 4篇江苏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镇江市急救中...

作者

  • 6篇刘小平
  • 6篇徐晓峰
  • 4篇张志坚
  • 4篇李阳
  • 3篇钱栋
  • 3篇陈静家
  • 3篇王明伟
  • 2篇刘进炼
  • 2篇崔学文
  • 1篇狄东华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不同位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修复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单一生长因子对骨不连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别于取材前35天、28天、21天、14天、7天、3天和1天建造股骨骨不连模型,同一天处死大鼠取材,RT-PCR技术检测各个样本的BMP-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的不同时间,BMP-2基因表达在中心区和外周区存在差异,中心区BMP-2基因表达滞后,表达的增幅及峰值低于边缘区。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中心区在修复早期BMP-2基因的低表达及表达时间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李阳钱栋马鹏刘小平崔学文徐晓峰
关键词:骨不连骨形态发生蛋白2
纳米晶胶原基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支架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粘附增殖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研制纳米晶胶原基骨(nHA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支架,了解VEGF体外缓释效果及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成骨诱导后粘附、增殖的影响,为骨组织工程寻求一种新型复合支架材料.利用生物学方法将VEGF负载于nHAC,制备具有VEGF缓释效果的复合支架;h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成骨诱导后种植于VEGF缓释支架上行体外增殖。分为四组:实验组A:nHAC、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肝素(heparin,HP)和VEGF(nHAC-FN-HP-VEGF);对照组B:nHAC、FN和VEGF(nHAC-FN-VEGF);对照组C,nHAC、HP和VEGF(nHAC-HP-VEGF);对照组D:nHAC和VEGF(nHAC-VEGF)。通过检测支架材料上VEGF的释放量和持续时间,及种植细胞后细胞的黏附率、不同时间点(3、7、10、14 d)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比较分析不同复合支架材料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人第三代MSCs经诱导培养14 d后,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实验组A的VEGF缓释量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可达14 d),细胞黏附率最高,为61.8%;各组支架中的细胞数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长,实验组A的细胞数增加较快,与相同时间点其他各组材料中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实验组最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电镜扫描发现4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实验组A的细胞增殖、分化状况明显好于其他组。hMSCs经诱导培养后可具有成骨细胞特性,hHAC-FN-HP-VEGF缓释支架具有较好的VEGF缓释效果,能显著提高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可作为较理想的新型复合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徐晓峰刘小平陈静家李阳钱栋张志坚刘进炼
关键词:纳米晶胶原基骨纤维连接蛋白肝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聚乙烯砒洛啉酮-纳米晶胶原基骨缓释系统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组织工程中很易降解,聚乙烯吡咯啉酮理论上存在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并对其缓释的作用。目的:观察聚乙稀吡咯啉酮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体外缓释效果,并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以期得到一种生物相容性较为理想的缓释支架系统。方法:实验分为3组,即聚乙烯吡咯啉酮修饰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纳米晶胶原基骨组及聚乙烯吡咯啉酮修饰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大鼠松质骨组。以ELISA法检测3种复合物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外释放活性。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后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并种于支架上,3,7,10,14d时检测支架中的细胞计数;细胞培养14d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外释放曲线可见14d后实验组上清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仍保持较高的浓度。培养14d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支架中脱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结果发现实验组支架上的细胞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徐晓峰陈静家狄东华刘小平王明伟张志坚
关键词:纳米晶胶原基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织工程骨生物相容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股骨骨不连大鼠损伤区域的动态表达被引量:12
2010年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骨不连的治愈率。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中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股骨左建立骨不连模型后,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28,35d,处死取材。大鼠右股骨不做缺损直接缝合伤口,作为对照。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股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损伤后,损伤周围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上升,至7d时达到顶峰,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在损伤中心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延迟,且表达量低于损伤周围区。提示大鼠股骨骨不连缺损中心区域在修复早期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低表达及时间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相应的时期补充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助于骨不连的修复愈合。
徐晓峰李阳钱栋马鹏刘小平崔学文
关键词:骨不连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组织工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晶胶原基骨缓释系统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被引量:7
2010年
背景:利用载体或缓释系统负载生长因子,既能保护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又可以使生长因子缓慢释放,从而持续促进细胞生长及组织修复再生,是目前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应用研究的方向之一。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纳米晶胶原基骨缓释系统的体外缓释效果及与种子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后种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纤维连接蛋白+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实验组)和单纯的纳米晶胶原基骨支架(对照组)行体外培养。测定缓释支架材料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量和持续时间;种植细胞后细胞的黏附率;培养3,7,10,14d时支架材料中细胞数、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结果与结论:①该缓释支架具有一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效果,持续时间可达14d。②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为阳性。③体外实验显示该缓释支架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相同时间点实验组的细胞黏附率、支架上细胞数量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发现两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但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徐晓峰刘小平王明伟刘进炼陈静家李阳张志坚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纳米晶胶原基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生长因子缓释系统在骨科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软骨修复方面,关于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构建复合组织工程骨,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①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和纤维蛋白胶的不同组合构建复合支架缓释系统,经检测选取最优组种植成骨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构建复合组织工程骨。②36只SD大鼠制备股骨干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上述复合组织工程骨和复合支架缓释系统,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予内固定。③ELISA方法检测样本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以评价复合支架缓释系统的缓释性能;于植入后1,4,12,24周行X射线检查及骨组织碱性磷酸酶染色评价各组动物骨缺损修复水平。结果与结论: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纤维蛋白修饰的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支架缓释系统在体外环境缓释30d后依然高浓度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且缓释曲线平直;动物实验中植入的复合组织工程骨在24周内完全降解,骨缺损修复完成,骨缺损部位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复合支架缓释系统组、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该复合支架缓释系统具有优异的缓释性能,在该缓释系统上种植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能够提高骨缺损修复的速度和质量。
徐晓峰王明伟潘鑫刘小平张志坚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系统纳米晶胶原基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