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春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6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窑窖集水节灌地膜栽培辣椒研究初探被引量:9
- 1999年
- 在北方干旱区,集水节灌栽培地膜辣椒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辣椒根系生长范围内,分别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做为整个生长期的补充水量,产量和产值并未随补充水量的增加而同幅度提高,要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补充水量必须在根系生长范围内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同时研究了非充分补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部位的产量结果及根系生长的结果表明,人为控制局部交替补灌有促进根系纵向延伸的作用,并显著增加产量。辣椒的补充水分关键时期在初花后10d开始的生殖生长集中期内。
- 韩清芳马林苗吸旺任世春
- 关键词:地膜栽培辣椒
- 宁南半干旱区灌溉农田高效多熟种植模式研究被引量:13
- 2000年
- 针对宁南半干旱区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气候条件 ,在灌溉农田开展了以间作套种为主的高效多熟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立体复合种植 ,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第一性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 ,增进光、热、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农业系统能量产出 ,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5种间作套种模式和 2种单作模式的生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 ,各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排序依次为 :马铃薯‖玉米>小麦 /玉米 >豌豆 /玉米 >胡麻 /甜菜 >玉米单作 >豌豆 /向日葵 >小麦单作。此外 。
- 王龙昌贾志宽蒋骏任世春
- 关键词:间作套种灌溉农田半干旱区
- 粒子流能量场对小麦发芽及产量的效应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给粒子流在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粒子流处理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发芽等效应,选用‘长旱58’和‘晋麦47’2个旱地主栽品种,在不同浓度的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2个点(长武和合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粒子流能量场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1.0%~2.67%,发芽率1.12%~4.82%。同时对苗期生物学性状有显著的效应,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发芽15天后,2个品种种子根条数存在较大差异,‘长旱58’的比对照减少5.8%~7.1%,而‘晋麦47’比对照增加1.3%~7.8%;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子根的伸长生长,品种间的差异极显著;单株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对株高的影响并不显著。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以120W/h/kg处理产量最高,‘长旱58’比对照增产5.3%,‘晋麦47’比对照增产6.2%。对产量结构的效应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还可以提高开花期旗叶光和速率。
- 张睿全锋蒙广印夏申梁增基任世春张俊兴
- 关键词:小麦发芽率发芽势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被引量:8
- 2004年
-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量化资源的承载能力,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人们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中,研究开发了多种理论体系,"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地矛盾角度,将人类的活动量化到一定土地面积上的生产能力,通过计算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承载力来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为人们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计算模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 孙兆敏刘世新任世春韩清芳李永平
- 关键词: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
-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6
- 2010年
-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 刘婷贾志宽张睿郑甲成任世春杨宝平聂俊峰刘艳红王海霞
-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秸秆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渭北旱塬
- 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开发及示范
- 贾志宽韩清芳王俊鹏胡建宏刘正辉王龙昌马林蒋骏聂俊峰邹养军闵安成任世春
- 该技术依据降水径流理论,结合半干旱区降雨状况和生产实际,通过改造耕地田面使降雨在空间进行相对集中,达到有限降水集中利用之目的,以求作物供水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技术内容包括田面起垄、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
- 关键词:
- 关键词: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半干旱区
- 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研究被引量:6
- 1990年
- 依据1984—1988年在旱作农田和灌溉农田布置的肥力梯度田区定位试验,分别对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的降水生产潜力和热量生产潜力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建立苜蓿产草量与投肥量间的回归关系式,可以看出,a.无论在水地还是旱地,施肥都是提高苜蓿产量的重要手段,亩施肥水平,旱地P_(25),水地 P_(75)为宜。b.人工灌溉可以增加总产草量;c.苜蓿降水生产潜力为1740kg/mu,热量生产潜力为2123kg/mu。
- 王立祥王留方王龙昌杨正礼范芳强任世春
- 关键词:紫花苜蓿
- 马铃薯专用肥增产效应及水肥生产效率被引量:5
- 2006年
- 结合宁夏马铃薯战略性产业基地,定位研究马铃薯专用肥与生产中常规应用的普过磷酸钙肥料的增产增收效益和水分生产效率,探索最佳专用肥养分配比和合理施肥量。通过分组定位对专用肥其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肥料在等量施肥标准条件下,专用肥料处理区田间长势和生长综合评判结果,植株长势健壮,叶色深绿,平均单株产量和薯块商品率高。专用肥较普磷酸钙增产32.54% ̄46.28%,水分生产效率(WUE)提高34%。瘠薄地力施用专用肥增收率较普磷酸钙肥提高14.9% ̄34.6%,中等地力农田施用专用肥增收率提高33.5% ̄53.1%。
- 李永平王天宁刘世新刘心平贾志宽任世春
- 关键词:马铃薯专用肥增产效应水分生产效率
- 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1年
-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盖地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土壤水库的扩蓄增容,并且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与液体地膜和不覆盖平播处理(CK)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相同,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但液体地膜的集雨作用不明显;此外,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两年的平均产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38.01%和36.2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9.85%、16.85%,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周年覆盖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
- 杨海迪海江波贾志宽韩清芳张保军任世春
- 关键词:旱地地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间作模式及其资源利用状况分析被引量:6
- 2000年
- 介绍了宁南国家旱农试区近 3年试验和推广的 7种间作模式 ,结合 EL - 90 0型自动气象站的纪录 ,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 ,7种间作模式的平均光资源利用率和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达 82 %和 85.7% ,分别比单作增加 1 8.8%和 1 8.2 % ;间作的平均光能利用率达 0 .98% ,为单作平均光能利用率的 1 .4倍 ;间作的平均土地当量系数达 1 .66。上述事实充分说明间作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 。
- 许秀娟贾志宽蒋骏任世春
- 关键词:间作光资源热量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