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志宽

作品数:390 被引量:6,378H指数:5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1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335篇农业科学
  • 39篇经济管理
  • 17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1篇土壤
  • 93篇水分
  • 91篇苜蓿
  • 59篇旱区
  • 51篇玉米
  • 50篇小麦
  • 49篇水分利用
  • 48篇土壤水
  • 47篇利用效率
  • 45篇土壤水分
  • 45篇旱地
  • 44篇水分利用效率
  • 37篇紫花
  • 36篇紫花苜蓿
  • 35篇宁南旱区
  • 34篇秸秆
  • 32篇干旱
  • 30篇冬小麦
  • 29篇农业
  • 27篇半干旱

机构

  • 359篇西北农林科技...
  • 31篇中华人民共和...
  • 26篇西北农业大学
  • 24篇固原市农业科...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河南省农业厅
  • 8篇河南理工大学
  • 7篇宁夏大学
  • 7篇河南科技大学
  • 7篇塔里木农垦大...
  • 7篇塔里木大学
  • 7篇平顶山学院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榆林学院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山西师范大学
  • 3篇汉中市农业技...

作者

  • 387篇贾志宽
  • 161篇韩清芳
  • 45篇杨宝平
  • 36篇聂俊峰
  • 34篇任小龙
  • 31篇丁瑞霞
  • 31篇张鹏
  • 30篇王俊鹏
  • 26篇侯贤清
  • 24篇李永平
  • 23篇刘玉华
  • 23篇李军
  • 17篇李荣
  • 16篇蒋骏
  • 15篇孟亚利
  • 14篇刘世新
  • 14篇周治国
  • 13篇沈煜清
  • 13篇王维
  • 13篇施培

传媒

  • 86篇干旱地区农业...
  • 29篇西北农业学报
  • 27篇西北农林科技...
  • 20篇农业工程学报
  • 13篇生态学报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陕西农业科学
  • 9篇草业科学
  • 9篇作物学报
  • 9篇西北农业大学...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7篇草地学报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农业环境科学...
  • 6篇灌溉排水学报
  • 5篇草业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11篇2013
  • 23篇2012
  • 23篇2011
  • 24篇2010
  • 28篇2009
  • 32篇2008
  • 23篇2007
  • 20篇2006
  • 29篇2005
  • 9篇2004
3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轮作模式对退化苜蓿草地水分恢复及作物产量响应
2003年-2005年在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上进行了连续3年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轮作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和谷子.结果表明,轮作地0-60cm深度易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60-120cm主要被轮作作物蒸腾利...
刘沛松文祯中贾志宽李军
关键词:宁南旱区草粮轮作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关中地区农田旱灾承受力综合评价研究
1998年
对农田承灾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是开展防、减、抗灾工作的基础。本文选用与农田承受旱灾能力密切相关的若干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起农田承灾力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五地(市)农田旱灾承受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方辉贾志宽
关键词:旱灾综合评价
西藏米林县农业结构现状分析和调整对策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对米林县农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经济结构、种植业结构、畜牧业结构、林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为米林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杜建英贾志宽韩清芳
关键词:农业结构
宁南旱区坡地等高条带轮种对谷子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宁南旱区坡耕地不同条带种植对谷子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状休闲轮种能增加谷子产量,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产量分别高出对照50.74、123.33 kg/hm2,差异极显著,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10、.79 kg.hm-2.mm-1;条带休闲轮种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P),灌浆期条带种植处理Ⅰ、Ⅱ的Pn分别高出对照1.320、1.794μmol.m-2.s-1,WUEP比对照分别高1.31、1.03μmol.mmol-1。休闲轮种有利于增强谷子干物质积累能力,提高其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处理Ⅰ、Ⅱ拔节期显著高于对照,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对照。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主要生育期谷子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D)均显著高于对照。
侯贤清韩清芳贾志宽张罗生
关键词:宁南旱区坡地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
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产业建设被引量:12
2003年
分析了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有限范围和适度规模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发展的4大特色产业:制种及玉米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羊产业、小杂粮产业等,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尚爱军白小燕孙兆敏贾志宽
关键词:荒漠化地区农业资源优势设施蔬菜产业小杂粮产业羊产业制种业
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被引量:4
2005年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思路。在粮食安全观念创新上,要树立“大粮食”观念,逐步实现粮食的数量安全、经济安全和营养安全三级目标,确保粮食增产与增收同步,并重点保障口粮安全,开放非口粮市场。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创新上,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强化耕地评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市场购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产购中的调控与管理力度。在粮食安全的技术创新上,着重调整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推行多熟超高产生产技术,构建“大粮食”生产结构。
李军王立祥贾志宽
关键词:粮食安全技术创新监测预警体系质量标准体系高产生产技术多熟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被引量:29
2007年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丁瑞霞贾志宽韩清芳任广鑫王俊鹏
关键词: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半干旱地区
关中西部灌区限量节水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为探索在半湿润灌区基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途径,于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以西农97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结合小麦主要生育期限量灌水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传统平作常量畦灌(F150)的基础上,减少50%的灌水量,F75小麦产量两年分别下降18.86%、10.07%;集雨种植+灌水75 mm处理(R75)与F150处理相比,小麦产量略有小幅降低,但尚未达显著(P<0.05)水平,且R75与R150处理亦无显著(P<0.05)差异。此外,R75较F150处理灌水利用效率显著(P<0.05)提高,两年增幅分别为95.51%、104.2%,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1.23%、13.1%。结果表明,集雨种植可高效利用降水及灌溉水,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提升;基于集雨种植模式,通过在小麦关键生育期限量灌水,较传统平作常量畦灌(F150)产量无明显降低情况下,实现节水40%~70%。
刘小利蔡铁徐悦贾志宽贾志宽
关键词:集雨种植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覆膜秸秆还田对旱作农田土壤水温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探索半干旱区秸秆还田对覆膜农田土壤水分、温度、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宁南典型旱作区覆膜种植和传统种植为基础,设置平作不还田(T)、平作秸秆还田(TS)、平覆膜秸秆不还田(P)、平覆膜秸秆还田(PS)4个处理。结果表明,覆膜种植与秸秆还田增加耗水量,P和PS较T和TS平均提高玉米耗水量5.72%,PS较P,TS较T分别提高2.54%和2.81%。不同种植方式提高播前至收获0~200 cm土壤贮水量58.19~104.20 mm。生育期内,PS与P分别提高0~20 cm土壤平均昼、夜温度1.40℃、1.71℃和3.71℃、3.51℃,TS分别降低和提高土壤平均昼、夜温度0.46℃和0.50℃。生育期0~60 cm土壤有效积温总量以PS最多,为332.31℃,较P、TS、T分别多1%、20.95%和19.42%。覆膜处理(P、PS)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较不覆膜处理(T、TS)平均提高70.06%和35.13%。经济产量与播后0~30 d的土壤贮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播后0~30 d、30~60 d贮水量呈显著相关。耗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先随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在宁南典型旱作区,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通过优势互作,弥补了单一覆膜种植的弊端。平覆膜秸秆还田(PS)无论在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积温、作物产量等方面效果均为最佳。
钱锐刘洋刘洋杨玲梁霞杨玲任小龙张鹏
关键词:覆膜种植秸秆还田昼夜温差春玉米产量
宁夏南部山区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的探讨被引量:2
2003年
通过分析宁夏南部山区干旱气候规律及其对农业的胁迫效应,指出干旱灾害是宁南农业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加强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是宁南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多年来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工作,在对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集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等四大措施紧密结合的宁南山区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探讨了宁南山区抗旱应灾的主要技术策略。对于广大旱农地区提高农业系统防旱抗旱能力,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王龙昌马林韩媛芬贾志宽
关键词:干旱气候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