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奇瑜

作品数:28 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杂岩
  • 7篇弧陆碰撞
  • 7篇混杂岩
  • 7篇海岸山脉
  • 5篇盆地
  • 4篇弧前盆地
  • 3篇地质记录
  • 3篇蛇绿岩
  • 3篇微体
  • 3篇绿岩
  • 3篇海槽
  • 2篇增生楔
  • 2篇植物
  • 2篇深海
  • 2篇台湾岛
  • 2篇中新世
  • 2篇微体古生物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古生物
  • 2篇海盆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台湾成功大学
  • 6篇同济大学
  • 6篇台湾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迈阿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28篇黄奇瑜
  • 8篇闫义
  • 8篇陈文煌
  • 3篇张训华
  • 3篇钱坤
  • 3篇余梦明
  • 2篇韦刚健
  • 2篇陈多福
  • 2篇陆钧
  • 2篇颜文
  • 2篇耿威
  • 2篇刘振夏
  • 2篇林秋婷
  • 2篇陈忠
  • 2篇兰青
  • 2篇张新昌
  • 1篇茅绍智
  • 1篇赵泉鸿
  • 1篇刘平妹
  • 1篇刘乐军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2012年全...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垦丁混杂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km,宽最大可达1km,呈西北-东南方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著名的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日本Mugi 混杂岩和印尼Bobonaro...
张新昌黄奇瑜闫义陈多福单业华
南海深海沉积定量重建及其对洋盆扩张过程的启示
解习农黄奇瑜任建业林畅松吴怀春
南海晚渐新世-中新世沉积充填的物源制约
韦刚健黄奇瑜唐松闫义
早中新世沟鞭藻植物地理区系被引量:4
2000年
对早中新世的沟鞭藻植物地理作了初步研究 ,提出北半球在当时可划分为 3个沟鞭藻地理区 ,即热带区、亚热带—温带区和北方区。热带区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 Polysphaeridiumzoharyi丰富并存在偏爱热带、亚热带的种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为特征 ,亚热带—温带区以同时存在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和温带种 Bitectatodinium tepikiense,但缺失 Polysphaeridium zoharyi为特征 ,而北方区则以缺失 Polysphaeridium zoharyi和 Tuberculo-diniumdinium vancampoae二者且组合较贫乏为特征 ,亚热带—温带区的北界大致位于现今 68°N一线 ,此界线可随气温升高而北推 ,例如最温暖的早中新世晚期 ( 1 7~ 1 4 .5Ma)此界线可达 70°N。该带南界大致位于现今 4 5°N处 ,随着气候的转暖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北方区的海水此时凉而不结冰 ,即此时北极不存在冰盖。本文研究证实了前人根据大植物化石所得出的结论。
茅绍智黄奇瑜雷作淇
关键词:早中新世沟鞭藻植物地理热带亚热带温带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利吉混杂岩成因探讨:微体古生物证据
利吉混杂岩位于台湾东部海岸山脉西南侧,它由强烈剪切、具鳞片状叶理的泥质基质及其中包含的许多大小不一、岩性各异的岩块所组成,其成因向来饱受争议,并被称为开启'台湾新生代地质演变的金钥匙'(Biq,1976).倾泻成因论者认...
陈文煌黄奇瑜闫义陈多福
菲律宾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菲律宾出露有20余套规模各异的俯冲带上板块(SSZ)型蛇绿岩,它们的时代以晚中生代为主,仅少数为新生代。大多数菲律宾蛇绿岩出露相对完整,包括由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等组成的变质地幔岩,和堆晶辉石岩、辉长辉绿岩等深成岩,以及枕状玄武岩、熔岩等喷出岩,甚至燧石岩等上覆沉积物,部分发育席状岩墙群和与蛇绿岩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及变质基底。其中喷出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整体表现出类似MORB和IAT的REE配分模式,具LILE富集和HFSE(如Nb、Ta相对La、Th)弱到中等程度亏损的特征。通过对菲律宾蛇绿岩的形成年代、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的分析,并与东南亚地区其他同时代蛇绿岩和周缘边缘海进行对比,将菲律宾蛇绿岩分为两部分。(1)菲律宾活动带蛇绿岩,该蛇绿岩带自西向东出露晚中生代弧前、新生代弧前扩张盆地和晚中生代岛弧、弧后盆地的残留,推测晚中生代蛇绿岩来自中特提斯洋向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沟-弧-盆体系,是菲律宾新生代岛弧岩浆活动的基底,而夹于晚中生代蛇绿岩之间的始新世蛇绿岩来自老的岛弧基底之上由于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弧前扩张盆地。(2)菲律宾陆块蛇绿岩,其中巴拉望微陆块晚中生代蛇绿岩来源于古南海,而构造叠置于它们之上的新生代蛇绿岩则来源于古南海俯冲对应形成的边缘海,如苏禄海和南海;三宝颜微陆块或可能是古南海的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其蛇绿岩可能是古南海的残片,抑或三宝颜微陆块可能是婆罗洲南部东爪哇-西苏拉威西地体的延续,故该蛇绿岩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的残片。
余梦明闫义黄奇瑜刘海泉张新昌兰青陈文煌钱坤
关键词:蛇绿岩特提斯
台湾海岸山脉弧前盆地物源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耿威张训华黄奇瑜
台湾岛的年龄被引量:16
2017年
台湾岛为华夏陆块东缘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年轻活动造山带,在东海-南海陆架地质背景上,台湾岛具有多重特殊性:除缺失始新世晚期层序外,始新世-更新世间有连续陆相至浅海相层序出露;记录"中国海"的发展及东海-南海陆架沧海桑田变迁;快速的隆升速率及重要的海洋沉积物贡献源;活跃的地震活动;既有被动又有活动大陆边缘层序;从台湾-吕宋间海域到岛上同时进行俯冲-碰撞-仰冲-张裂构造活动,因此有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地质纪录."台湾岛什么时候出露?"及"台湾岛怎么形成?"是大家关心台湾岛地质的基本问题.如果把东海陆架一半水深(60m)的海水拿掉,150km宽的台湾海峡就是台湾岛跟大陆相连的脐带;如果把台湾岛恢复到未造山前的原始形貌,台湾岛就是东海连结到南海间的脐带.但是为什么在东海及南海的陆架上只有台湾岛有比较大范围的出露?显然是有一个特定的地质作用在这个特殊的脐带位置发生,那就是早中新世19~18Ma开始的南海俯冲及随后6.5Ma开始的北吕宋火山岛弧与俯冲的欧亚大陆发生了斜向碰撞.台湾岛在晚中新世(~6.5Ma)时开始出露,最早出露部位就在中央山脉.中央山脉为中生代白垩纪的活动大陆边缘,随后拼合为欧亚大陆一部分,经新生代古近纪断陷构造(50~39Ma)、渐新世-中期中新世南海张裂(33~16Ma)、早中新世(19~18Ma)至今欧亚大陆-南海岩石圈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西进的花东海盆-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中新世增生楔,及6.5Ma至今由北向南迁移的斜向弧陆碰撞,导致中央山脉隆升出露海平面之上,形成原始台湾岛.由此原始台湾岛,台湾河流系统开始发生,并将侵蚀物经河流向西供输到原始台湾海峡前陆盆地,同时也向东供应到北吕宋海槽弧前盆地.随着弧陆碰撞的持续进行,南海东北部陆架上层序被推覆并出露在中央山脉西侧,台湾岛出露�
黄奇瑜
关键词:台湾岛弧陆碰撞台湾海峡
中中新世以来南海深海δ13C负偏事件:对台湾岛-吕宋海峡构造演化的响应
洋盆间通道的开闭深刻地影响着海洋环流格局,并导致显著的古海洋变化.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由位于吕宋海峡的两道构造地形单元(恒春海脊增生楔和北吕宋火山岛弧)将它从西太平洋分隔开来.
陈文煌黄奇瑜林彦均赵泉鸿闫义陈多福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垦丁混杂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2014年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 km,宽最大可达1 km,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与俯冲板块边界相关混杂岩的特征,因此垦丁混杂岩成因的确定对于了解台湾造山带结构及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垦丁混杂岩成因,目前主要分为沉积(olistostrome)成因和构造成因两大观点。通过野外观察,垦丁混杂岩的泥质基质普遍发生强烈的剪裂作用,鳞片状结构大量发育,基性或超基性的外来岩块夹杂其中。此外,在垦丁混杂岩内还发现香肠化的砂岩块、由泥质基质充填的脉体及砂岩表面的水压破裂等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均反映垦丁混杂岩为构造成因而非沉积成因。垦丁混杂岩体原形成于增生楔底部,并受到一定的高压及应力剪切作用,之后随同卷入的外来岩块及连续沉积地层块体一起沿着马尾逆断层出露于地表浅部,代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构造混杂堆积岩体。
张新昌闫义黄奇瑜陈多福单业华
关键词:增生楔混杂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