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梦明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盆地
  • 1篇定年
  • 1篇杂岩
  • 1篇增生楔
  • 1篇蛇绿岩
  • 1篇深水
  • 1篇深水扇
  • 1篇碎屑
  • 1篇碎屑锆石
  • 1篇特提斯
  • 1篇年代学
  • 1篇中新世
  • 1篇锆石
  • 1篇绿岩
  • 1篇南海扩张
  • 1篇弧陆碰撞
  • 1篇弧前盆地
  • 1篇混杂岩
  • 1篇古地理
  • 1篇海岸山脉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地质过...

作者

  • 4篇余梦明
  • 4篇陈文煌
  • 3篇闫义
  • 3篇黄奇瑜
  • 3篇钱坤
  • 3篇兰青
  • 2篇张新昌
  • 1篇陈多福
  • 1篇田陟贤
  • 1篇刘海泉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菲律宾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菲律宾出露有20余套规模各异的俯冲带上板块(SSZ)型蛇绿岩,它们的时代以晚中生代为主,仅少数为新生代。大多数菲律宾蛇绿岩出露相对完整,包括由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等组成的变质地幔岩,和堆晶辉石岩、辉长辉绿岩等深成岩,以及枕状玄武岩、熔岩等喷出岩,甚至燧石岩等上覆沉积物,部分发育席状岩墙群和与蛇绿岩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及变质基底。其中喷出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整体表现出类似MORB和IAT的REE配分模式,具LILE富集和HFSE(如Nb、Ta相对La、Th)弱到中等程度亏损的特征。通过对菲律宾蛇绿岩的形成年代、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的分析,并与东南亚地区其他同时代蛇绿岩和周缘边缘海进行对比,将菲律宾蛇绿岩分为两部分。(1)菲律宾活动带蛇绿岩,该蛇绿岩带自西向东出露晚中生代弧前、新生代弧前扩张盆地和晚中生代岛弧、弧后盆地的残留,推测晚中生代蛇绿岩来自中特提斯洋向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沟-弧-盆体系,是菲律宾新生代岛弧岩浆活动的基底,而夹于晚中生代蛇绿岩之间的始新世蛇绿岩来自老的岛弧基底之上由于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弧前扩张盆地。(2)菲律宾陆块蛇绿岩,其中巴拉望微陆块晚中生代蛇绿岩来源于古南海,而构造叠置于它们之上的新生代蛇绿岩则来源于古南海俯冲对应形成的边缘海,如苏禄海和南海;三宝颜微陆块或可能是古南海的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其蛇绿岩可能是古南海的残片,抑或三宝颜微陆块可能是婆罗洲南部东爪哇-西苏拉威西地体的延续,故该蛇绿岩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的残片。
余梦明闫义黄奇瑜刘海泉张新昌兰青陈文煌钱坤
关键词:蛇绿岩特提斯
南海扩张过程及海陆变迁沉积记录被引量:7
2016年
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盆地的对比研究是深入了解南海扩张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对南海南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还非常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对南海扩张及海陆变迁等基础地质问题的整体认识。综合南海及其周缘盆地沉积地层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进展,对南海扩张过程和古地理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南海南、北缘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存在着明显的穿时性,从NE向SW逐渐变年轻,对应南海海底扩张从NE向SW渐进式打开。台湾新生代地层破裂不整合面位于33~39 Ma之间,暗示南海洋壳开始形成的时间可能在33~39 Ma之间,有部分较老的洋壳可能已经向东俯冲消减掉。南海经历了从早期"北陆南海"逐渐演变为现今"北海南陆"的过程,南海北缘早期存在一个向东开口的海湾,可能为古南海的一部分。伴随南海的扩张,海侵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展,从一个狭窄的海湾形成今日的形貌。南海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左右发生明显的改变,早期主要为华南沿海的近源剥蚀沉积。在~25 Ma后,来自扬子地块的沉积物逐渐增多。南海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前与南海北缘盆地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25 Ma后南海洋盆阻挡扬子地块的物源向南输送,南海南缘仍以陆块内部中生代花岗岩及火山岩为主要物质来源。
钱坤闫义黄奇瑜陈文煌余梦明田陟贤
关键词:古地理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沉积岩相、遗迹化石均表明其牡丹层主体部分和乐水层均为深海沉积环境,沉积相为中扇至下扇亚相。里龙山层属于大陆棚至大陆斜坡的浅海环境,沉积相为补给水道和上扇亚相。锆石U-Pb定年物源分析结果显示,里龙山层与牡丹层源自福建武夷山的闽江水系,而乐水层砂岩与九龙江河口砂质沉积物的锆石年谱相似,说明乐水层可能源自九龙江水系。结合野外沉积地层观察等,认为恒春半岛晚中新统是南海北坡深水扇的一部分,因晚中新世南极冰盖迅速扩张(12~5 Ma),导致全球海水面大降,海岸线往坡折带外移约200m,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然后随着南海海洋地壳向东俯冲卷入恒春半岛-恒春海脊增生楔内。
张新昌李婷婷陈文煌余梦明兰青
关键词:深水扇增生楔U-PB定年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乐合弧前盆地层序:记录活跃斜向弧陆碰撞之构造演化被引量:1
2015年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层序由西侧的利吉混杂岩和东侧的残留弧前浊积层序组成,记录了北吕宋火山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在海岸山脉中段,利吉混杂岩不仅分布于乐合弧前盆地西侧,也出露于残留弧前层序中央。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微体化石研究,论述乐合弧前盆地内各地层单元的时空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机制。综合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结果,利吉混杂岩泥质基质可限定在早上新世4.3~3.4 Ma内,而残留弧前浊积层序沉积在晚上新世3.4~3.0 Ma,说明利吉混杂岩不是与残留弧前浊积层序同时异相的滑塌堆积,出露于盆地中心的利吉混杂岩也不是沉积于向斜轴部的最年轻地层。在乐合弧前盆地,年老的利吉混杂岩总体上分布于年轻的残留弧前层序西侧,该地层展布特征类似于台湾东南海域北吕宋海槽内受向东背冲构造控制的花东海脊–残留弧前盆地。这说明乐合弧前盆地早期沉积层序在不晚于3.4 Ma时同样受到背冲构造的控制,被变形抬升为花东海脊地形高区。而位于东侧的残留弧前盆地在3.4~3.0 Ma间继续沉积正常浊积层序。乐合弧前盆地的地层展布特征不仅记录了初期弧陆碰撞阶段的向东背冲构造,也记录了成熟期弧陆碰撞阶段的向西逆冲构造。在成熟期弧陆碰撞阶段,花东海脊被进一步向西剪切为利吉混杂岩,残留弧前层序及火山岛弧向西逆掩于利吉混杂岩之上,形成海岸山脉。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得部分利吉混杂岩以构造窗的方式出露于盆地中心。
陈文煌黄奇瑜林彦均闫义陈多福兰青余梦明钱坤
关键词: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弧陆碰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