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银明

作品数:7 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喀斯特森林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滇西
  • 1篇滇西北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变异
  • 1篇雪山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研究站
  • 1篇样地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技术
  • 1篇优势树种
  • 1篇植被制图
  • 1篇森林景观
  • 1篇神山
  • 1篇生产力
  • 1篇生长型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云南大学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7篇郭银明
  • 4篇倪健
  • 4篇刘立斌
  • 3篇张志明
  • 3篇陶国庆
  • 3篇欧晓昆
  • 3篇许海洋
  • 2篇蔡先立
  • 1篇刘长成
  • 1篇程安云
  • 1篇黎廷宇
  • 1篇吴洋洋
  • 1篇王世杰
  • 1篇刘秀明
  • 1篇杨勇
  • 1篇胡刚
  • 1篇许鑫
  • 1篇王崇云
  • 1篇张征恺
  • 1篇张忠华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树木年轮定量重建过去50年贵州典型森林优势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被引量:11
2020年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雷公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梓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以树木个体为单元的地上生物量(AGB)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比较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GB与ANPP的差异;并研究了近50年气候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叶树的平均年轮宽度大于阔叶树,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分别小于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喀斯特地区树木的AGB及其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近50年来,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ANPP平均分别为(2.4±1.2)kg a^-1株^-1和(4.6±4.1)kg a^-1株^-1,显著低于非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5.6±4.8)kg a^-1株^-1和(12.4±7.7)kg a^-1株^-1。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降水,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与年均温和生长季降水均显著相关,且不管是在喀斯特还是在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ANPP对气候指标的变化比阔叶树更敏感。
刘立斌刘立斌许海洋梁辉郭银明张慧梁尔源芦晓明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样地建设与监测工作被引量:8
2017年
生长和适应于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生态系统,即喀斯特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干扰和石漠化进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定位、长期监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响应,对研究该类特殊生态系统的格局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观测网络(CERN)仅有的两个喀斯特台站之一,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监测总目标是开展喀斯特高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被生态学(结构、过程、功能)监测与研究,及其退化植被的恢复生态学示范,建立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和范式。本文初步介绍了普定站的生物观测网络,以普定县后寨河流域的天龙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作为永久监测样地(主观测场),以陈旗不同干扰方式下的植被恢复样地、赵家田皆伐样地、沙湾主站址退耕样地作为辅助监测样地(辅观测场),以高羊河流域陈家寨坡耕地恢复和滇柏林改造样地作为生态重建示范样地(辅观测场),配合流域内外诸多样地与试验点(站区调查点),可初步定位监测和预测代表性喀斯特森林和灌丛的长期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
倪健王世杰刘立斌蔡先立程安云彭韬黎廷宇胡刚张忠华周运超郭柯刘长成白晓永刘秀明罗维均张林吴洋洋李梦德郭纯子许海洋钟巧连郭银明杨华妹许鑫杨勇
关键词:生态恢复石漠化
不同性质保护地类型森林景观动态变化趋势被引量:1
2016年
以梅里雪山(藏传佛教神山)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法定量比较和分析梅里雪山与白马雪山1974-2010年36年间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特征,评估2个不同性质保护地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不论是国家层面的自然保护区还是藏族传统性质的神山保护地,其自然生态系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2)1974-2010年,梅里雪山森林景观的面积与连接性几乎不变,破碎化程度呈现出轻微的增加之势,而白马雪山森林景观的面积与连接性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破碎化程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若仅从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连接性程度分析,在1974-2010年的36年间梅里雪山的森林景观更为完整。
郭银明陶国庆欧晓昆张征恺杨济达刘敏张志明
关键词:梅里雪山白马雪山景观指数
高原山区遥感植被制图研究综述被引量:9
2013年
植被制图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在环境复杂、异质性高的高原山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给该区域的遥感植被制图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者重点介绍在复杂山区环境中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植被制图的基本过程.为了提高山区遥感植被图的精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提取训练样本阶段,应将同一地物或者植被类型根据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分成不同亚类型进行选取训练样本;②现有许多地形校正模型不能有效地提高遥感分类精度;③分类器选择时,建议选择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分类法、决策树、基于专家知识分类法等先进的非参数分类器;其次如果选择使用中低分辨率影像数据,可以考虑使用亚像元或软分类法;当使用高分辨率影像时,选择基于对象分类法要优于基于像元分类法;④结合辅助数据,尤其是DEM数据能显著提高山区遥感植被或森林制图精度.将来高级地形校正模型和分类算法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发展.GIS技术与遥感数据结合也是未来遥感植被制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未来研究还需要将群落和植被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来提高山区植被制图精度,并促进遥感科学和空间植被生态学发展.
张志明张征凯郭银明陶国庆欧晓昆
关键词:植被制图遥感技术
黔中喀斯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被引量:68
2018年
性状变异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该研究以贵州普定县天龙山10种木本植物为对象,通过分析枝叶和根系9个功能性状的种间与种内变异,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9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细根组织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96.47%和51.44%,小枝干物质含量的种间与种内变异最小,分别为11.67%和6.83%。(2)种间水平的细根组织密度在不同物种中没有显著的差异,比根长、叶厚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小枝干物质含量和小枝组织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种内,比叶面积差异显著,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3)绝大多数叶和枝性状间显著相关,比根长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其他根系性状与枝叶性状相关性不显著。总之,与同纬度非喀斯特地区植物相比,普定喀斯特地区植物具有较小的叶面积和比根长度,较大的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减小蒸腾和储存养分的功能性状组合,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的主要生态策略。
钟巧连刘立斌刘立斌杨勇许鑫许海洋杨勇倪健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活型生长型种内变异
基于保护价值与保护成本分析的滇西北植被优先保护区识别被引量:9
2016年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资源不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确定保护等级和优先保护区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为例,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MCDA),以物种丰富度、植被稀有性、国家级濒危植物种数、省级濒危植物种数、濒危等级和生境特殊性6个因子为指标,对滇西北24种植被亚型进行保护价值评分。并融合海拔、距居民点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4个人为干扰因子分析了保护成本。对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本进行叠加分析确定研究区植被的保护等级以及优先保护区。结果表明:滇西北植被可分为4个保护等级,其中等级1作为优先保护区面积16983km^2,占滇西北总面积25.58%,其主要保护的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山、亚高山草甸,寒温性灌丛,积雪,水体这6类植被亚型;优先保护区作为综合的保护区能够对重要的森林、草地和湿地植被做到保护,等级2是作为森林保护主体区。等级3可作为保护缓冲区,等级4则作为传统的土地利用区。
陶国庆欧晓昆郭银明徐倩遇翘楚张志明王崇云
关键词:功能区划多准则决策
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森林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贵州省2个典型喀斯特地区与1个非喀斯特地区的6个优势树种(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为重复树种)的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6个树轮宽度年表,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树木年轮对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同,探讨了影响6个优势树种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季风期前的水热条件是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径向生长的最主要的气候限制因素。季风期前降水减少、月均温升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加强了水分胁迫,不利于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生长。帕尔默干旱指数虽表明喀斯特地区未达到干旱胁迫程度,但实际上水分渗漏加剧了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生长的水分胁迫。非喀斯特地区采样点的高海拔导致的低温,减少了春冬季节土壤水分蒸发。并且非喀斯特地区土壤和地形有利于水分涵养,同时,较高海拔的地形改变了季风期前的降水格局,消除了季风到来前树木生长的降水限制,因此,降水并不是喀斯特地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其针叶树的径向生长受到上一年12月的温度控制,产生正响应信号,阔叶树径向生长仅受到生长季温度、降水增加带来的较小促进。
许海洋许海洋郭银明刘立斌倪健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季风气候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