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健

作品数:154 被引量:2,766H指数:32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生物学
  • 36篇农业科学
  • 31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6篇气候
  • 27篇植物
  • 26篇植被
  • 19篇阔叶
  • 19篇常绿
  • 17篇气候变化
  • 16篇阔叶林
  • 16篇常绿阔叶
  • 16篇常绿阔叶林
  • 14篇孢粉
  • 13篇亚热带
  • 12篇喀斯特森林
  • 11篇全球变化
  • 11篇全新世
  • 11篇群落
  • 11篇物种
  • 10篇生物多样性
  • 9篇生物量
  • 8篇物量
  • 7篇生态系统

机构

  • 82篇中国科学院植...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8篇浙江师范大学
  • 2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新...
  • 13篇山东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广西师范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浙江大学
  • 4篇铜仁学院
  • 2篇贵州大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50篇倪健
  • 18篇孔昭宸
  • 17篇阎顺
  • 11篇张芸
  • 11篇刘立斌
  • 10篇张新时
  • 9篇杨振京
  • 9篇吴继友
  • 8篇张忠华
  • 7篇宋永昌
  • 6篇王世杰
  • 6篇胡刚
  • 6篇王国宏
  • 5篇祝介东
  • 5篇李凯
  • 4篇叶铎
  • 4篇程安云
  • 4篇蒋本和
  • 4篇冯晓华
  • 4篇田秀玲

传媒

  • 26篇植物生态学报
  • 18篇生态学报
  • 9篇Acta B...
  • 8篇地球与环境
  • 7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科学通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植物学会...
  • 4篇干旱区地理
  • 4篇亚热带资源与...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大自然探索
  • 2篇环境遥感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植物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3
  • 10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9篇2004
1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地生物群区与全球变化:两万年的视角及反向思维
在人类世(Anthropocene),全球变化正在并(将)长久影响世界生物群区(Biome)和人类社会,在未来(几)百年里陆地生物群区会发生哪些变化,渐变还是突变,是科学家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变...
倪健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被引量:43
2011年
利用1996—2000年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5500个样地的资料,依据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的转换函数估算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貌上森林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贵州省林地和非林地乔灌木的总生物量为3.51×108 t,其中非喀斯特林木占82%,喀斯特林木占18%.不同林地类型的生物量存在差异,林分生物量最高,占总林地生物量的71.4%.喀斯特林地总生物量明显低于非喀斯特林地.不同优势种(组)中,杉木林总生物量最高,达5.38×107 t,硬阔类为4.99×107 t,马尾松、云南松及栎类在2.87×107~3.54×107 t,柏木和软阔叶类分别为1.52×107 t和1.43×107 t,其他优势种(组)均低于1.0×107 t.行政区划上,黔东南州的林地总生物量(9.83×107 t)和林分生物量(5.88×107 t)为遵义、铜仁和黔南地区的2~3倍,且远高于黔西南、毕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地区(总生物量为0.53×107~1.85×107 t,林分生物量为0.16×107~0.86×107t).高生物量(>400 t·hm-2)和中高生物量密度(100~400 t·hm-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和黔西北地区,以竹林和林分类型为主,少数分布在黔西南地区,中低生物量(30~100 t·hm-2)广布于全省的林地及部分非林地,低生物量(0~30 t·hm-2)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贵州省森林的生物量偏低,与高原和山区地形有关,也与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及喀斯特森林土层浅薄、缺水干旱等特点相关,同时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剧烈.
田秀玲夏婧夏焕柏倪健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蓄积量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被引量:30
2010年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于维莲董丹倪健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生产力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24
1996年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倪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北京100093)EstimateoftheNetPrimaryProductivityfo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inCh...
倪健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
Root biomass of vegetation in karst terrain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Guizhou Province, continuous, broadly distributed karst...
倪健罗东辉夏婧张忠华胡刚祝介东
文献传递
基于树木年轮定量重建过去50年贵州典型森林优势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雷公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梓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以树木个体为单元的地上生物量(AGB)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比较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GB与ANPP的差异;并研究了近50年气候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叶树的平均年轮宽度大于阔叶树,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分别小于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喀斯特地区树木的AGB及其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近50年来,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ANPP平均分别为(2.4±1.2)kg a^-1株^-1和(4.6±4.1)kg a^-1株^-1,显著低于非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5.6±4.8)kg a^-1株^-1和(12.4±7.7)kg a^-1株^-1。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降水,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与年均温和生长季降水均显著相关,且不管是在喀斯特还是在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ANPP对气候指标的变化比阔叶树更敏感。
刘立斌刘立斌许海洋梁辉郭银明张慧梁尔源芦晓明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分布与Thornthwaite指标的关系被引量:13
1997年
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计算了组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潜在可能蒸散指标(APE)和湿度指标(IM),利用其温度气候分类和湿度气候分类对优势种和常见种进行了气候类型划分,分为5种类型,并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分别为:G1低温半湿润型,G2中温中湿型,G3中温湿润型,G4高温半湿润型,G5高温中湿型。通过Thornthwaite的潜在可能蒸散和湿度指标与地理三维要素(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地理回归模型,得出在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海拔高度一定时,每向北移动1个纬度,潜在可能蒸散APE降低25.28mm,水分指数IM减少3.09;每向东移动1个经度,APE则降低5.00mm,IM增加4.36;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APE降低18.96mm,IM增加4.55。
倪健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常见种
山东省招远金矿区赤松林生态学及光谱学特征的研究
倪健
中国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被引量:59
1996年
在广泛收集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及木荷林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rn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单一气象因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分析研究了木荷及木荷林在中国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木荷分布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
倪健
关键词:植被气候关系木荷木荷林地理分布气候
乌鲁木齐东道海子剖面的硅藻记录与环境演变被引量:13
2005年
通过分析乌鲁木齐河尾闾湖泊东道海子剖面的硅藻记录,结合孢粉、磁化率、烧失量和粒度分析资料,以C测年数据为基础,讨论了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边缘的环境演变。研究认为:东道海子地区在490014a BP~3120a BP这一时段气候较稳定,3120a BP以来,有几次波动;湖泊的高湖面期与气候的冷期对应,湖泊的盐碱度较低,硅藻以及水生、沼生植物生长较繁盛;湖泊的中湖面期与气候的暖期对应,湖泊的盐碱度较高,硅藻以及水生、沼生植物生长较稀少。
李树峰阎顺孔昭宸倪健
关键词:环境演变硅藻测年暖期冷期盐碱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