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毅飞

作品数:21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外科
  • 7篇外科治疗
  • 5篇预后
  • 5篇肉瘤
  • 5篇假体
  • 5篇骨盆
  • 5篇骨肉瘤
  • 4篇切除
  • 4篇组配
  • 4篇骶骨
  • 3篇锥接
  • 3篇骰骨
  • 3篇纤维瘤
  • 3篇跟骨
  • 3篇跟骨结节
  • 3篇骨结节
  • 2篇原发灶
  • 2篇生存率
  • 2篇手术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1篇王毅飞
  • 20篇郭卫
  • 12篇姬涛
  • 9篇汤小东
  • 4篇张熠丹
  • 4篇杨荣利
  • 3篇杨毅
  • 3篇唐顺
  • 3篇李大森
  • 3篇徐小龙
  • 2篇谢璐
  • 2篇黄林
  • 2篇尉然
  • 2篇沈丹华
  • 1篇张彤
  • 1篇张春芳
  • 1篇李楠
  • 1篇张银丽
  • 1篇孙昆昆
  • 1篇陈云新

传媒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部分髋臼的骨盆恶性肿瘤切除重建
目的 髋臼周围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后多采用人工半骨盆置换,少部分累及髋臼前柱或后柱的肿瘤可能适合保留部分髋臼,采用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探讨其初步临床使用经验.方法 从2010.10-2016.12月,9例患者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
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董森王毅飞
关键词:骨盆恶性肿瘤
肿瘤型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与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对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脱位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8例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3.8岁(16~41岁),均为原发性骨肿瘤,病理类型为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包括股骨下段肿瘤6例,胫骨上段肿瘤2例。平均截骨长度为14.6cm。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内侧入路,对于胫骨上端肿瘤患者,我们术中均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覆盖于假体前方,将之与周围的肌肉筋膜缝合固定,以改善局部软组织覆盖。所选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旋转套筒长度为22.5mm(5例)和37mm(3例)。结果术后脱位时间为平均9.3个月(10天至2年),5例患者发生1次脱位,3例患者发生2次脱位。发生脱位后1例在麻醉下手法复位成功,7例患者最终行切开复位和(或)假体翻修术。发生脱位的患者均在手术后膝关节获得稳定。功能评价:应用MSTS 93(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 93,MSTS 93)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脱位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5%±15.2%,复位术后为67.2%±15.9%。脱位前与翻修术后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脱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假体设计、肌肉及软组织张力不足、术后膝关节不合理康复锻炼。我们认为,通过改进假体设计如增长旋转套筒长度及加装防脱位装置等,执行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术后功能康复计划、避免膝关节过屈等动作以预防脱位的发生。经切开复位及翻修术可获得膝关节稳定,并恢复患肢功能。
王毅飞郭卫姬涛王师尧
关键词:术后脱位翻修术
骨肉瘤原发灶与配对邻近瘤栓转录组学比较研究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二代测序方法对骨肉瘤原发灶及瘤栓进行全转录组测序,以期找到关键基因,为转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3例合并瘤栓形成的骨肉瘤病例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RNA-seq),标本为骨肉瘤原发灶肿瘤组织...
姬涛郭卫李大森杜志业王毅飞
关键词:骨肉瘤肺转移瘤栓基因组学
骶骨原发骨肉瘤的外科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骶骨原发骨肉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的26例骶骨原发骨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中位年龄28岁(12~68岁)。分析本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总体与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功能状态。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整块切除和分块切除术后复发率。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比较整块切除和分块切除组的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结果:16例患者接受整块切除术,10例接受分块切除术。出血量3435.3±1529.0ml(400~6600ml),手术时间6.8±2.4h(3~12h)。无围手术期致死性并发症发生。8例(30.7%)出现伤口并发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愈合良好。3例保留至少单侧S3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术后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7例保留至少单侧S2及以上神经根的患者中,术后膀胱控尿功能及大便控制部分受损,但均可自行排尿排便;仅保留至少单侧S1以上神经根的6例患者,术后均留置尿管,行自主膀胱功能锻炼,半年后均可拔除尿管,经定时挤压腹部排尿,此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困难,但未做结肠造瘘。9例行全骶骨切除的患者均切断双侧S1神经根,5例患者术后出现足的跖屈肌力减弱,但可借助双拐或支具下地行走。术后随访6~87个月(29.7±19.7个月)。13例(50%)患者术后出现远处转移,10例患者(38.5%)出现局部复发(其中5例为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术后1年生存率为92.3%,5年生存率为38.7%。整块切除者复发率为3/16(18.8%),分块切除者复发率为7/10(70%),分块切除复发率较整块切除高(P=0.015)。中位生存时间整块切除者为24个月,分块切除者为18个月,总体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2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整块切除者为19个月,分块切除者为8个月,整块切除者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分块切除者(P=0.04)。结论:对于骶骨
王毅飞郭卫沈丹华汤小东杨毅姬涛徐小龙
关键词:骨肉瘤骶骨外科治疗预后
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明确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后生存情况、治疗效果及相关预后因素,为制定脊柱转移癌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资料,对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治疗因素三大类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453例.其中男性263例,女性190例;年龄10 ~ 86岁,平均(56±13)岁.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78例患者(17.2%)发生局部复发,72例患者(15.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一般情况较差(x2=4.16)、术前神经功能严重受损(x2=10.23)、未应用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x2 =10.47)、转移时间较短(x2=23.31)、以骨转移灶为首发表现(x2=10.94)、原发病灶为快速进展型肿瘤(x2 =15.45)、合并内脏转移(x2 =4.10)、术后未行局部放疗(x2=18.10)和术后未接受敏感的全身治疗(x2=11.20)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神经功能严重受损(P=0.012,95% CI:1.11 ~2.30)、转移时间较短(P=0.023,95%CI:1.05 ~ 1.83)、原发病灶为快速进展型肿瘤(P=0.000,95% CI:1.74 ~ 3.06)、合并内脏转移(P=0.008,95%CI:1.08 ~ 1.68)、术后未行局部放疗(P=0.000,95%CI:1.38 ~2.35)和术后未接受敏感的全身治疗(P=0.045,95% CI:1.01~1.58)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明确脊柱转移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有助于确定手术的适应证,从而进一步提高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尉然郭卫杨荣利杨毅唐顺王毅飞张春芳
关键词:脊柱肿瘤转移外科手术预后
脊柱骨髓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明确脊柱骨髓瘤患者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疼痛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生存情况及其预后相关因素,为探讨脊柱骨髓瘤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脊柱骨髓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就诊时平均年龄64.8岁(43-83岁)。病变位于颈椎18例,胸椎41例,腰骶椎26例。患者症状包括局部疼痛70例(82.3%)、神经根性症状30例(35.3%),脊髓压迫症状37例(43.5%)等。手术方式为开放手术75例(其中联合椎体成形术15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0例。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状况评分在术后的改善程度、生存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手术效果(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的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手术方式、术前化疗或栓塞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病变数目以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肌酐、C反应蛋白、B2微球蛋白、白蛋白、血钙、乳酸脱氢酶等)作为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出血量1928.48ml,术后患者的一般情况、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前化疗、栓塞并未显著减少减压固定组患者的出血量,而对于病灶清除性手术的患者而言,术前化疗、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在本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5%(9/85)。中位生存期39个月,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9%、70.6%、50.6%。Cox回归模型最终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P〈0.01,95%CI1.87-12.94)、乳酸脱氢酶水平
王毅飞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唐顺姬涛徐小龙李楠
关键词:脊柱骨髓瘤外科治疗预后
一种组配式人工跟骨假体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配式人工跟骨假体,包括跟骨假体底座和跟骨结节假体;跟骨假体底座的前侧具有与骰骨相接触的跟骨‑骰骨关节面,上侧具有与距骨相接触的跟骨‑距骨关节面;跟骨假体底座的后侧下部设有跟骨结节假体组配面,该组配面包括竖...
王毅飞郭卫杨荣利
间叶性软骨肉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研究在本中心治疗的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自1997年10月至2011年3月,本院骨肿瘤科共治疗了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患者,并对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在27例间叶性软骨肉瘤中,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30.4岁(14~51岁)。平均随访时间42.6个月(6~104个月)。其中22例为骨来源,5例为软组织来源。除2例患者外,其余2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其中只有17例达到了广泛性切除的外科边界。16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13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放疗。随访术后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0%和49.5%。结论: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骨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易于出现远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对于间叶性软骨肉瘤的治疗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否能达到广泛切除的外科边界是肿瘤治疗的金标准,辅助化疗及局部放疗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仍需得到进一步确认、
唐顺郭卫汤小东李大森王毅飞
关键词:间叶性软骨肉瘤骨肿瘤预后外科治疗
骶骨原发骨肉瘤的外科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骶骨原发骨肉瘤发病率较低,既往罕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评价我中心骶骨原发骨肉瘤外科治疗效果,为制定和改进本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骶骨原发骨肉瘤切除重建...
王毅飞郭卫汤小东杨毅姬涛徐小龙
关键词:骶骨骨肉瘤外科治疗预后
β-catenin在纤维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纤维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4例纤维瘤病及形态学相似的梭形细胞肿瘤23例存档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及CD34的表达水平。结果 46例纤维瘤病发生于四肢,4例发生于腹壁及肠系膜,4例发生于颈部。其中男性16例,女性38例。发病年龄8~70岁,平均29.6岁。肿瘤最大直径1~23 cm。肿瘤细胞常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细胞丰富,部分区域细胞稀疏,间质中常可见胶原纤维,部分区域可见玻璃样变,局灶可见出血囊性变。细胞轻度异型,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化结果示纤维瘤病β-catenin的阳性率为96.3%,其中轻度和中-重度阳性分别占18.5%和77.8%;肿瘤细胞CD34均呈阴性。其它23例梭形细胞肿瘤中,β-catenin的阳性率为17.4%,明显低于纤维瘤病(P<0.05)。阳性肿瘤主要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呈细胞核阳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呈弥漫胞质阳性。结论β-catenin在纤维瘤病中阳性率比较高,主要为核阳性,也可表达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可阳性。联合检测β-catenin和CD34可辅助诊断纤维瘤病。
陈云新张彤沈丹华王毅飞张银丽王颖宋秋静
关键词:纤维瘤病Β-CATENINCD34免疫组织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