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椿镛

作品数:243 被引量:2,250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10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7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艺术

主题

  • 97篇地震
  • 71篇地壳
  • 58篇地幔
  • 56篇上地幔
  • 48篇各向异性
  • 32篇青藏高原
  • 29篇岩石
  • 24篇地壳结构
  • 24篇岩石圈
  • 21篇上地幔各向异...
  • 20篇波速
  • 19篇青藏
  • 19篇接收函数
  • 18篇层析成像
  • 17篇岩石圈变形
  • 17篇各向异性研究
  • 15篇地壳上地幔
  • 15篇地震学
  • 13篇地震测深
  • 13篇造山带

机构

  • 224篇中国地震局地...
  • 25篇国家地震局
  • 17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云南省地震局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江苏省地震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43篇王椿镛
  • 70篇丁志峰
  • 68篇常利军
  • 64篇楼海
  • 29篇吴建平
  • 28篇姚志祥
  • 16篇贺传松
  • 15篇吴庆举
  • 14篇张先康
  • 14篇苏伟
  • 12篇白志明
  • 10篇周民都
  • 10篇王溪莉
  • 9篇秦嘉政
  • 9篇何正勤
  • 8篇曾融生
  • 8篇刘琼林
  • 7篇王飞
  • 7篇皇甫岗
  • 6篇宋建立

传媒

  • 31篇地球物理学报
  • 31篇地震学报
  • 12篇国际地震动态
  • 9篇中国科学(D...
  • 7篇地震地磁观测...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6篇中国科学:地...
  • 5篇科学通报
  • 4篇CT理论与应...
  • 4篇地学前缘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世界地震译丛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3篇2015
  • 16篇2014
  • 3篇2013
  • 12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20篇2008
  • 8篇2007
  • 13篇2006
  • 12篇2005
  • 13篇2004
  • 15篇2003
  • 12篇2002
2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95
1997年
介绍横穿大别造山带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地表高程最大的岳西至晓天之间存在约5km厚的山根,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下方莫霍界面达4.5km垂直错断表征三叠纪碰撞的古缝合线,在超高压带3km深度以下的相对高速异常区,可能与含量较高的超高压变质岩有关.
王椿镛郑金涵胡鸿翔楼海张先康宋松岩陈步云陈学波
关键词: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鄂尔多斯及周缘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62736个远震P波走时数据,获得了鄂尔多斯块体中部与华北地区之间400km深度范围内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考虑到研究区的复杂地质结构,本文采用FMM算法和子空间反演算法进行地震层析成像.成像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地壳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格局的相关性显著,随着深度的增加相关性减弱;断裂带多为高速异常区和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2)研究区东部的速度结构与鄂尔多斯块体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上地幔高速异常具有南北不均匀性.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时东、西部的岩石圈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构造变形过程,东部岩石圈受到大规模破坏,破坏后的上地幔物质呈南北向不均匀分布,西部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特征,不存在大规模破坏的证据.3)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厚度由东向西整体逐渐增加.东部在100km深度附近出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表明在该深度已进入软流圈,西部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厚度约为250km.4)鄂尔多斯块体的东边界在黄河以东的离石断裂带.
陈兆辉楼海孟小红王椿镛石磊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测深资料处理系统软件包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在我们提出的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地震测深文件系统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与之相应的地震测深资料处理系统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建立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方便于野外使用。它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我国不同单位之间地震测深资料的相互交流,并增加从资料中提取的信息量,以提高测深资料解释水平。文章最后给出使用实例,供有兴趣人员参考。
王椿镛陆原陈光英张炼苏小兰
关键词:地震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包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变形研究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常利军苏伟
青藏高原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和大陆正在发生强烈变形的典型地区,受到国内外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地球科学家基于地表地质以及前期在高原中部的深部探测结果,提出了多种动力学演化模型。青藏髙原东缘作为高原物质侧向逃逸必...
关键词:
关键词:地壳上地幔地幔结构青藏高原东部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108
1996年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地壳细结构地壳结构
滇西地区壳幔过渡带性质的研究被引量:6
1996年
根据滇西86-87工程的M面反射波波形资料,对该区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作了分析与探讨.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在景谷炮北侧27.64km与支梯炮南侧58.74km二处得到含速度逆转的薄层组过渡带.该二处的反射点都位于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度异常区,且壳内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估计壳幔过渡带的这种特殊结构与地区的特点存在内在联系.本文讨论了这种壳幔过渡带可能的地质解释模型,认为它可能是由深部高速固体透镜状物质与局部熔融状的塑性低速物质交替成层构成的.
胡鸿翔林中洋边银菊王椿镛朱良保
关键词:地壳结构频谱分析壳幔过渡带细结构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地壳上部的三维速度成像
大别山深地震测深剖面采用了纵和非纵测线相结合的观测系统。根据纵和非纵测线的地震记录中拾取的初至波走时数据,反演了超高压变质带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部的三维速度结构。超高压变质带内地震射线的覆盖程度较高,因而地壳上部速度分布具...
王椿镛楼海王飞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三维速度结构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
2010年
宽频带远震记录来自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几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2003~2006年流动地震观测计划布设的台阵的132个台站。使用H-k倾斜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研究区域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东部的最小厚度为37.8km(XAN)和39.0km(GYA),西部的最大厚度是66.6km(DNB)和68.1km(MAD)。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东南的41.5km(AXI)增厚到西北的52.5km(WCH)。根据Airy均衡理论,用132个台站的高程和观测地壳厚度数据,求得研究区域内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壳幔密度差为Δρ=0.649g/cm3,地形高程为零时的平均地壳厚度H0=37.9km。然后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计算均衡重力异常。就整体而言,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大部分地区的均衡异常在[-25mgal,25mgal]区间内。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常利军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厚度深部构造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布设的143个宽频带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的SKS波分裂分析获得了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SKS分裂分析结果总体上反映了高原东部的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即高原内部表现为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有关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力学耦合的造山变形方式,用从GPS和第四纪断裂滑动速率数据确定的地面变形场和由地震波各向异性数据推断的地幔变形场联合分析来定量求得。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南、四川等地区新近快速增加的GPS和SKS波分裂观测数据,提供了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实际变形方式的检验。这些新的数据不仅加强了高原内部力学耦合岩石圈的证据,而且也解释了高原外部相同的耦合特征。文中引入简单剪切变形和纯剪切变形的概念,用于解释高原内外不同的耦合变形特征。青藏高原和周围区域力学耦合岩石圈的垂直连贯变形有两个方面的大陆动力学含义:第一,岩石圈垂直强度剖面被一个重要的条件所约束,即要求与重力势能变化相关的应力能够从地壳传递到地幔;第二,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一个岩石圈变形的大尺度模式,以及从高原内部的简单剪切变形向高原外部的纯剪切变形的过渡带。文中提出的力学耦合岩石圈变形模型与当前已有的多种造山运动变形模型具有不同的变形含义,因此,地幔变形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王椿镛常利军苏伟楼海P. G. SilverL.M. Flesch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地震波各向异性
利用基于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确定昆仑山断裂带结构参数被引量:5
2010年
提出了确定断层带结构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基于断层带围陷波波形相关的网格搜索法,以定量地确定断层带参数.该方法通过建立一系列由断层带的相关参数构建的断层带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每组参数对应的断层带模型所产生的围陷波,并与实际观测围陷波波形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由以断层参数为多维网格坐标的相关系数变化趋势,网格搜索其峰值,最终获得最佳的一组参数,并确定断层带的结构.本文对昆仑山断裂带人工激发的围陷波进行分析,利用该方法确定了断裂带宽度和Q值参数.
姚志祥王椿镛楼海
关键词:网格搜索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