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志峰

作品数:257 被引量:2,022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9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1篇天文地球
  • 3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19篇地震
  • 53篇地壳
  • 50篇各向异性
  • 47篇地幔
  • 45篇上地幔
  • 30篇青藏高原
  • 27篇层析成像
  • 26篇岩石
  • 24篇岩石圈
  • 23篇面波
  • 21篇横波
  • 19篇青藏
  • 19篇横波分裂
  • 18篇接收函数
  • 17篇地震带
  • 17篇断裂带
  • 17篇裂带
  • 17篇各向异性研究
  • 16篇南北地震带
  • 14篇震源

机构

  • 253篇中国地震局地...
  • 42篇中国地震局
  • 19篇四川省地震局
  • 13篇防灾科技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江苏省地震局
  • 4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3篇宁夏回族自治...
  • 3篇国家地震局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成都地质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257篇丁志峰
  • 70篇王椿镛
  • 63篇常利军
  • 34篇何正勤
  • 24篇吴萍萍
  • 19篇李大虎
  • 19篇孙为国
  • 17篇鲁来玉
  • 16篇曾融生
  • 15篇赵爱华
  • 15篇吴庆举
  • 14篇吕苗苗
  • 13篇徐小明
  • 12篇王兴臣
  • 12篇郑晨
  • 10篇叶庆东
  • 10篇郭慧丽
  • 9篇武岩
  • 9篇叶太兰
  • 8篇廖武林

传媒

  • 71篇地球物理学报
  • 25篇地震学报
  • 10篇国际地震动态
  • 7篇世界地震译丛
  • 5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2014年中...
  • 5篇2016中国...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4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地球与行星物...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地震地质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震
  • 3篇CT理论与应...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23
  • 11篇2022
  • 15篇2021
  • 7篇2020
  • 2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15篇2016
  • 22篇2015
  • 23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12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16篇2008
  • 9篇2007
  • 11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2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苏鲁及邻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被引量:21
2012年
大别—苏鲁是扬子与华北的碰撞造山带,对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的地幔动力学机制.本文选用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三分量宽频带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大别—苏鲁及邻区进行剪切波偏振分析,计算了研究区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快、慢波延迟时间0.5~1.63s,推测各向异性层深度为57.5~187.6km,由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共同作用引起.快波偏振方向在4个不同构造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华北板块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根据地质资料,我们分析认为华北板块的各向异性受地幔软流圈流动的影响明显;大别造山带各向异性平行于大别主构造,反映造山过程中岩石圈物质沿大别造山轴部NW-SE向迁移的特点;在大别南侧和东侧的扬子板块快波偏振方向分别表现为近垂直于造山带走向和NEE-SWW,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结果为NEE-SWW,与地表构造有一定的夹角,同时与板块运动方向相差较大,分析认为扬子板块和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是由地幔软流圈流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残留在岩石圈地幔的"化石各向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萍萍王椿镛丁志峰常利军李振
关键词:剪切波分裂上地幔各向异性
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层析成像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与作者2014年发表的"大别-苏鲁及其邻近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勒夫波群速度成像"文章相同的资料,用频时分析提取5000余条瑞雷波和4000余条勒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8-32 s的瑞雷波和勒夫波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瑞雷波与勒夫波相速度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8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造山带与隆起区均表现为高速,盆地因其规模不同而显示不同程度的低速.随着周期的增大,大别-苏鲁的高速带由强变弱,但始终存在.16-24 s的高速可能主要受到中地壳高速的控制,而32 s的高速则可能与上地幔顶部的高速有关.比较大别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的平均频散曲线,发现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的勒夫波频散曲线均高于AK135模型计算的理论频散曲线,而瑞雷波则没有这一现象.这可能意味着两个地区有比较强烈的径向各向异性.
叶庆东丁志峰郑晨吕苗苗陈浩朋吴萍萍
关键词:背景噪声瑞雷波大别-苏鲁造山带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深钻井孔附近微震观测问题及微震数据转换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配合汶川地震科学深钻,弄清楚钻孔附近浅层的断层面结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别在四川省绵竹市天池乡和四川省绵阳市南坝镇布设15套南非矿山地震研究所(IMS)生产的矿山地震仪。分析矿山地震仪天然微震监测中仪器布设、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介绍与该仪器对应的数据的文件格式,并实现该数据与通用地震数据格式SAC二进制格式的转换。
叶庆东周晓峰丁志峰周乐
关键词:微震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原点被引量:3
2007年
随着近年来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不断发展,地球的质量中心(CM)与几何中心(CF)再也不是不可辨别的了。现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原点被确定为CM,显示出相对真实的CM有从几毫米到1cm范围内的季节性变化。由于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的季节性及短时间尺度的动态形变,并开始把观测的地心运动与地球物理学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参考框架显现出了因未考虑地心运动带来的明显误差。本文讨论了ITRF原点的性质,探讨了GPS测量对于地心运动的敏感性。我们发现地心运动的非线性值并没有包含在ITRF中,当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原点的特性在长趋势上反映地球的质量中心,但在季节性上反映几何中心。ITRF原点的本质取决于所采纳的运动学模型和无模型的网络运动。现有ITRF的原点应该定义新的术语来精确地反映CM的本质。这样,原点将保持其现有的长期稳定性,从而把季节性时间尺度的原点精度提高到亚毫米级水平。通过1度形变方法,GPS在测定季节和更短时间尺度的地心变化方面具有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潜能。
董大南T. YunckM. Heflin尤晓青沈宪兴薄万举丁志峰
关键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地心运动GPS测量ITRF
青藏高原横波分裂的观测研究被引量:85
1996年
1991年7月-1992年6月,中、美两国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了11个宽频带数字记录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它们分布在青藏公路沿线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利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高质量数据,对远震的SKS波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多数台站观测到了SKS波分裂的现象.用SC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所记录到的SKS波分裂的参量,即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的到时差δt,探求台站下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φ从南(拉萨)往北(至格尔木)有一趋势变化,从南边的北东方向渐变至北边的近东西方向.快、慢波的到时差在高原上向北渐渐变大,在不冻泉达到最大;再往北至格尔木又迅速减小.认为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下,雅鲁藏布江以北青藏高原下面的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沿东西方向发生形变以至流动,它使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的方向.
丁志峰曾融生
关键词:上地幔各向异性青藏高原横波分裂地震波
华北地区地震灾害分布的定量估算
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学的方法模拟华北地区的地震地面运动多个参数的分布图,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峰值以及设计地面加速度(DGA)在研究区域的分布.
丁志峰陈运泰F.VaccariG.F.Panza
文献传递
北京地区强震地面运动的地震学模拟
<正> 对北京地区强震地面运动的模拟研究,是UNESCO-IGCP-414项目“特大都市区地震输入的仿真模拟”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同时也被列入了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协议中。模拟复杂介质情况下的近场地震波的传播一...
丁志峰陈运泰G.F.Panza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被引量:22
2015年
收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震台阵1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布设的32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1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并对这共计59个台站所记录的XKS(SKS,SKKS和P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XKS波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并结合其他研究在该区域取得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获得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的结果来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上地幔快波方向基本为NE-SW方向,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自西向东呈现出NE-SW方向到E-W方向,然后到NW-SE方向,最后为N-S方向的逐步变化,其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表现出围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变化特征.通过该区域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运动速度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与该区域地表构造走向和由GPS得到地表运动速度场运动趋势相一致,说明该区域地表变形特征与深部上地幔变形特征是一致的,其岩石圈变形是一种垂直连贯变形模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方向为NE方向,与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下NE方向的俯冲一致,说明稳定坚硬的印度块体向NE方向俯冲到青藏高原下方是引起该区域岩石圈变形的主要原因.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周边地区的快波方向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化特征,我们推测稳定坚硬的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NE方向的俯冲作用,又由于缅甸块体下俯冲板片的东向俯冲和西向后撤对缅甸弧后的岩石圈产生了被动的西向拖曳力作用,使得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岩石圈产生了顺时针旋转的环形变形,进而形成了快波方向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各向异性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尤惠川楼海邵翠茹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被引量:24
2016年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精心挑选出6381个Pn震相数据,用Pn波时间项层析成像法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相对于7.95km·s-1的平均速度而言,Pn波速度值在7.68-8.24km·s-1范围内变化.Pn波速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具有分段性:沿中段及周边存在一NE向低速异常带,低速可能是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高温物质沿郯庐带上涌导致;沿南段表现为一NNE向弱高波速异常带,作为高低速的边界带清晰地勾勒出了华北与扬子这两个不同块体,该边界在江苏域向华北地块NW方向凹进.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强弱与速度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如鲁西隆起及以南等低速区、茅山断裂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带,其速度各向异性较为强烈;而在具有高速异常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等稳定区域下方其各向异性较弱.本文通过Pn波震相基本未能探测到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方位各向异性,推测是上地幔顶部被"冻结"下来的各向异性痕迹被软流圈热物质上涌这一强烈构造运动削弱所导致.南段具有与断裂伸展方向近乎平行的快波速方向.Pn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强震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强震主要发生在Pn波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上.郯城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段和南段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也是速度横向变化最大的地方,最容易集中应力和产生应力差.
顾勤平丁志峰康清清赵启光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PN波速度各向异性
华北地区地震台阵观测与深部结构研究
<正>为对华北地区深部结构进行系统的地震学探测研究,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华北地下精细结构探查"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在华北地区进行大型地震台阵观测及对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高分辨率成...
丁志峰王椿镛吴建平何正勤吴庆举楼海常利军
文献传递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