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方

作品数:23 被引量:21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气候
  • 8篇降水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气候模式
  • 3篇海气
  • 3篇海气耦合
  • 3篇海气耦合模式
  • 2篇订正
  • 2篇云辐射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全球气候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降水
  • 2篇陆面
  • 2篇陆面过程
  • 2篇BCC
  • 2篇参数化

机构

  • 20篇中国气象局国...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沈阳区域气候...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河南省气候中...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马里兰大学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23篇汪方
  • 6篇丁一汇
  • 5篇徐影
  • 5篇李清泉
  • 4篇谢冰
  • 3篇张华
  • 2篇王在志
  • 2篇李巧萍
  • 2篇李剑东
  • 2篇任国玉
  • 2篇石英
  • 1篇房永杰
  • 1篇李想
  • 1篇聂肃平
  • 1篇周明煜
  • 1篇柳艳菊
  • 1篇辛晓歌
  • 1篇宋连春
  • 1篇端义宏
  • 1篇赵其庚

传媒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新观点新学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均匀地表条件下区域蒸发散量参数化方案研究
该文从陆面水文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引进概率统计分布理论,推导出一种由非均匀土壤含水量次网格尺度空间变率所形成的非均匀蒸发散率解析表达式,从而将通常的次网格尺度地表蒸散率的参数化方案(mosaic方法),改进为考虑网格区整...
汪方
关键词:非均匀地表土壤水分陆面过程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模式发展及降尺度技术
下面,我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模式发展目前气候变化预估所依赖的仍然是全球气候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主要由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和对气候变化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模式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的说来,现有的...
汪方
文献传递
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云覆盖地球表面约60%的区域。云通过反射太阳辐射造成地气系统变冷和通过吸收地表与云下大气的长波辐射使地气系统变暖,这两种效应显著地影响着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平衡。同时,云通过影响大气水分输送和降水调节大气水循环,是大气中重要的水汽调节器。然而,历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和很多研究都指出,云是迄今为止影响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诸多因子中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性最大的因子。低云增加4%即可抵消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2~3℃增温,反之会扩大相应的增温效应。东亚地区处于亚洲季风区,又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高排放区,使得该地区的云-辐射-降水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目前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的偏差和不确定性均与云辐射过程及其反馈有关。因此,极有必要研究东亚地区云对于辐射收支和温度的影响、揭示其与降水的关系及机制,为准确预估全球增暖情景提供科学基础。进而为国家制定保护环境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项政策、进行国际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张华谢冰刘煜汪方王在志张金强李剑东胡斯勒图尚华哲陈勇航宣越建
关键词:温度降水
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云辐射反馈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2年
云的形成过程及其类型复杂多样,在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气候背景下,云在大气顶的净辐射效应为负值,即对地气系统起着强烈的冷却作用.云反馈过程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不确定性最大的因子之一,其强度会随时间、空间、云量、云高、云光学厚度等发生变化.目前,观测研究和气候模拟都表示全球平均云反馈为正值,以热带高云高度反馈和热带海洋低云量反馈两个正反馈为主,但是云反馈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温室气体驱动的全球变暖下云如何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气候敏感度的估算并决定着气候模式对未来全球变暖预估的准确性.因此,云反馈强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定.为此,本文回顾了云在气候系统中反馈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最后,对未来需要开展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以期为全球和东亚区域云辐射物理过程模拟、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预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科学参考.
张华王菲汪方汪方李剑东王在志李建李建王秋艳王海波游婷谢冰谢冰陈琪
关键词:云辐射气候变化
西北人影作业天气背景条件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高分辨率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卫星遥感资料等,结合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西北地区以及祁连山、天山、六盘山和三江源等试验区的降水场、气流场、水汽场等时空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化的降水资料能够刻画出西北试验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降水场时空特征,研发的小时降水融合算法对西北地区高频降水分析是有效的;涝年,由于高原抽吸作用,试验区受低层形成的辐合气流所控制,容易形成降水;旱年,高原地表不存在大范围的辐合区,试验区被干冷的偏北风所控制,不利于成云降水。利用模式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及四个试验区水汽场月、季、年气候特征,分析了水汽来源、大气可降水量、水汽收支情况以及年际变化情况。对MODIS和FY卫星反演的水汽产品进行了校准,并对西北地区水汽含量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张存杰张思齐周江兴聂肃平吴萍向阳李想汪方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降水场气流场水汽场
淮河流域1960—2007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特征被引量:26
2010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多数陆地地区呈增加趋势。观测研究表明,我国的极端强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强降水值都有增加的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也趋于增多。但从分区来看,我国西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南和华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明显增多,而在华北和四川盆地极端强降水事件呈明显减少趋势,
汪方田红
关键词:降水事件淮河流域
河南省月和年降水量正态性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量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量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量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量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王纪军任国玉匡晓燕汪方
关键词:降水量概率分布
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对云滴有效半径的敏感性分析
2007年
利用NCC/IAP T63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模拟对云滴有效半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可变水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引入(REL和REL_CAM3方案)导致对流层中下部云消光光学厚度的明显变化,但REL和REL_CAM3之间的变化位置不同、符号相反;而引入可变的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后(REI方案),对流层中上部的云消光光学厚度明显减小。云辐射强迫的变化主要受REI方案的影响,长波和短波云辐射强迫均以减小为主;从全球平均来看,大气顶云辐射强迫的变化对冰云有效半径的变化更加敏感,尽管量级还有明显差距,各种方案均正确模拟出了大气顶净云辐射强迫的符号。大气顶净辐射的变化与净云辐射强迫的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以减少为主。对于地表气温的变化,REL和REI方案总体上有着较为一致的分布,夏季以降温为主,冬季的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北部增温明显。此外,大陆地表气温的变化主要受地表热量输送的影响,而热带海洋上空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同时引入可变的水云和冰云粒子(RIW和RIW_CAM3方案),云的消光光学厚度和辐射强迫相对单独引入主要呈线性响应,但地表气温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最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大陆地区。
汪方丁一汇徐影
关键词:海气耦合模式敏感性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区域夏季降水预测订正算法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CWRF(climate extension of WRF)区域气候模式的动力降尺度预测技术对夏季降水预测存在一定偏差,难以实现准确预测。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特点,分析与夏季降水相关的气象要素,采用树突(dendrite,DD)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相结合的方法,针对CWRF模式回报的1996—2019年夏季降水量进行订正,检验其订正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树突神经网络(artificial dendritic neural network,ADNN)算法模型订正的中国夏季降水量整体好于CWRF模式历史回报,距平相关系数和时间相关系数较订正前均提高约0.10,均方误差下降约26%,趋势异常综合检验评分提高6.55,表明ADNN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对CWRF模式夏季降水预测实现一定程度的订正,从而提高该模式降水预测精度。
李涛陈杰汪方韩锐
关键词:均方误差
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东亚冬季风气候特征的模拟被引量:4
2020年
利用1979-2016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大气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ERSSTv4海表面温度资料驱动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东亚冬季风气候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估。结果表明:CWRF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风环流的平均特征,包括低层大陆冷高压的位置、中心强度以及高低层风场的变化特征,对北风出现区域和频率的模拟也与再分析资料的结果相符。该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与观测基本一致,水汽输送也与再分析资料吻合,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华南降水所需的水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大陆与邻近海域的热力差异。分析结果均表明,区域气候模式CWRF具备模拟东亚冬季风主要特征的能力。
王冰笛李清泉沈新勇董李丽汪方汪方王涛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东亚冬季风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