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铁明

作品数:23 被引量:5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地震
  • 6篇地壳
  • 6篇断裂带
  • 6篇形变
  • 6篇鲜水河断裂
  • 6篇裂带
  • 5篇强震
  • 4篇地壳形变
  • 4篇地震危险
  • 4篇断层
  • 4篇重力场
  • 4篇鲜水河断裂带
  • 4篇GPS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重力场变化
  • 3篇重力场动态变...
  • 2篇地倾斜
  • 2篇地震前
  • 2篇东北缘
  • 2篇形变测量

机构

  • 23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东京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3篇李铁明
  • 6篇沈正康
  • 5篇吕弋培
  • 5篇甘卫军
  • 5篇徐云马
  • 5篇杨永林
  • 5篇祝意青
  • 3篇徐杰
  • 3篇万永革
  • 3篇白玉柱
  • 2篇梁伟锋
  • 2篇乔学军
  • 2篇张崇立
  • 2篇赵云峰
  • 2篇周本刚
  • 2篇王敏
  • 2篇冯胜涛
  • 2篇廖华
  • 2篇邓志辉
  • 2篇李鹏

传媒

  • 5篇地震地质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中国地震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壳形变与地...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测量及其地震学意义被引量:16
1997年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多年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分析,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断裂带破裂区表现为较高速率的蠕滑运动,其运动速率又以极震区为中心向两侧衰减,“闭锁区”则具有运动停滞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分段性。断层形变的特殊形态还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如每当形变出现“V”(或倒“V”)字型时,会有中小地震对应;断层扭动反向与变化也与地震有关。
吕弋培李铁明廖华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学形变测量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被引量:112
2009年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祝意青徐云马吕弋培李铁明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地壳运动
滇西南普洱强震群地区地壳形变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7年
滇西南普洱一带地质构造复杂,中-强地震成群活动特征明显,地壳的形变特征与形变机制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参考、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普洱一带包含活动断裂的二维板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得到的块体年运动量作为模型区域的边界约束,模拟计算获得了普洱地区的构造形变空间分布,以NEE、NNW 2个方向、从数值模拟角度对普洱地区的水平形变特征和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扩展、高原物质重力滑塌型南东向移动的动力学背景下,研究区内NEE向断裂的活动带动牵引NNW向断裂共轭运动,隆升性质的垂直形变场与60年的大区域水准测量结果相吻合,沿NNW向形变场的分布无规律,应是区域应力累积和震后调整双重作用的结果。沿NEE向形变场呈现了较明显的西部大于东部的分布图像,特别是西北部高值区对应了2014年景谷6.6级强震,最后对研究区的区域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李铁明白玉柱邵德晟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动力学
云南普洱-宁洱地区变形及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被引量:1
2016年
为研究普洱-宁洱地区强震频发与构造应力场和变形场的相关性,以1997—2007年GPS数据计算得到的云南普洱-宁洱块体年运动量为边界约束,建立云南普洱-宁洱地区包含红河断层及澜沧江断层等10个断层的三维摩擦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在GPS年运动速率约束下棋盘式构造格局的变形位移场、应变场及应力场分布,并将计算结果与GPS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发现:普洱-宁洱断层群会使澜沧江及红河断层包围区域变形及应力场更复杂,普洱-宁洱地区复杂变形及应力场可能是该地区中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镇远-普洱断层可能是影响普洱-宁洱地区变形及应力场的主要断层;普洱-宁洱地区走向共轭断层交汇处,存在较大变形及应力值;变形场与应力场会随断层走向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断层走向变化剧烈部位有较大值。
白玉柱李铁明
关键词:GPS有限元变形场
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被引量:35
2008年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的二对GPS连续观测点资料,获得了跨鲜水河断裂高精度形变场(误差约1mm)的动态演化轨迹.该轨迹清晰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乾宁段和道孚段形变场的明显不同,前者为稳态、后者为非稳态.道孚段的非稳态形变可能与鲜水河断裂在此分段并呈现东、西二支有关.采用一多段脆韧转换带模型对形变场动态演化给出初步的模拟与解释:鲜水河断裂南段转换带内蠕滑稳定,而北段和道孚段呈现间歇状态且平均滑移率高于南段.这可能与断层面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揭示当前断裂南段转换层强度可能高于北段,对应于更长的发震周期.
王敏沈正康甘卫军廖华李铁明任金卫乔学军王庆良杨永林加藤照之李鹏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GPS形变场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被引量:202
2008年
以GPS数据给出的川滇地区(96°~108°E,21°~35°N)速度场为约束,依据研究区已知断裂分布情况建立连接断层元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错动速率.结果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北北东向推挤和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造成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遇到来自稳定华南块体的阻挡后,高原东南部物质相对稳定欧亚板块转向南东方向继而向南运动,使得川滇地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转动,造成川滇地块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活动,而其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小江断裂及其向南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打洛.景洪、湄沾断裂构成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东北边界和东边界,左旋速率分别为0.3~14.7,8.9~17.1,(5.1±2.5),(2.8±2-3),(7.1±2.1),(9.4±1-2),(10.1±2.0),(7.3±2.6)和(4.9±3.0)mm/a.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西南边界似乎不是由单一断裂带构成,而是在较宽范围内形成的一条右旋剪切带.位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西南侧的无量山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活动性较强,分别具有(4.2±1.3),(4.3±1.1)和(8.5±1.7)mm/a的右旋走滑活动.但金沙江断裂目前基本不活动,红河断裂的活动性不强.龙门山一带没有发现明显的地壳活动,而其西北方向的活动带(龙日坝断裂)约有(5.1±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一些断裂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其中理塘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4.4±1.3)mm/a,拉张速率(2.7±1.1)mm/a;玉农希断裂及其周边地区右旋剪切形变速率为(2.7±2.3)mm/a,地壳缩短速率(6.7±2.3)mm/a.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活动性强
王阎昭王恩宁沈正康王敏甘卫军乔学军孟国杰李铁明陶玮杨永林程佳李鹏
关键词:GPS
鲜水河断裂带北段GPS测量及其运动特征被引量:10
2003年
鲜水河GPS监测网由18个沿鲜水河断裂带分布的点组成.1991年对该网进行了首次观测,1996和2000年进行了两期整网复测.本文利用该网1991和2000年的二期GPS观测资料结合川西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常规大地测量资料,计算给出了这一强震活动带现今运动图像:由测区的北西虾拉沱测点到南东的乾宁测点水平位移速率逐渐增大,而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不明显.表明利用短边GPS测量可有效监视活动断裂带两侧一定区域的地壳运动.对比有形变测量资料以来川西地区6级以上地震分布的特点,认为可根据鲜水河断裂带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和跨越断层的地壳整体运动的强弱这两种运动图像来研究区域强震的活动特征.
李铁明邓志辉吕弋培刘本培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GPS观测现今地壳形变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前重力变化被引量:41
2016年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5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NS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祁连山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祁连山断裂带(段)在2011—2015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门源MS6.4地震前,测区内先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到临近发震前显示出相对闭锁的现象,且围绕震中区周围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的局部重力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反向变化过程中,并出现显著的四象限分布特征的重力异常变化,其中,青海门源与甘肃天祝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 m·s-2以上.(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北东流的动态效应,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
祝意青李铁明郝明梁伟锋赵云峰徐云马郝庆花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变化
华北地区M_S≥6.5级地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本文根据地震和地震构造等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公元1300年以来MS≥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基本参数.利用1966年以来隆尧、海城、渤海和唐山等有仪器记录的地震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地震烈度Ⅷ度区长轴长度与余震区长轴长度的回归关系式及震级与震源体破裂长度的回归关系式.用余震区长轴长度代替震源体的破裂长度,从而给出各次地震的震源断层破裂长度.利用地震测深的地壳结构构造剖面、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壳内低速层和地壳上部的构造、盆地构造与居里面分布和已知地震震源分布等资料推断了震源破裂的上下界.基于一定的合理假定推导出了断层滑动角的估计方法,并应用于本研究区,得出了各次事件的断层滑动角.
李铁明沈正康徐杰万永革
关键词:震源断层
川滇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被引量:47
2015年
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川滇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重力资料对测区内2012年以来发生的4次MS5.7以上强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受挤压隆起、面压缩率和重力上升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仍存在中-长期大震危险背景.
祝意青刘芳李铁明郑兵王青华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