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卫军

作品数:137 被引量:2,88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7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4篇地震
  • 31篇地壳
  • 31篇GPS
  • 29篇形变
  • 21篇裂带
  • 20篇断裂带
  • 15篇地壳形变
  • 13篇青藏高原
  • 12篇GPS观测
  • 11篇地壳运动
  • 11篇断层
  • 10篇M
  • 9篇强震
  • 9篇青藏
  • 8篇GNSS
  • 7篇反演
  • 6篇地震活动
  • 6篇地震危险
  • 6篇地震危险性
  • 6篇汶川地震

机构

  • 130篇中国地震局
  • 17篇东华理工大学
  • 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2篇山东省地震局
  • 11篇中国地震台网...
  • 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陕西省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四川省地震局
  • 6篇中国测绘科学...
  • 5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吉林省地震局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国...
  • 3篇国家地震局
  • 3篇天津城建大学
  • 2篇防灾技术高等...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36篇甘卫军
  • 29篇肖根如
  • 21篇梁诗明
  • 19篇沈正康
  • 16篇张培震
  • 16篇陈为涛
  • 16篇王敏
  • 15篇殷海涛
  • 11篇张克亮
  • 11篇万永革
  • 10篇徐锡伟
  • 8篇李杰
  • 8篇程佳
  • 8篇盛传贞
  • 7篇丁晓光
  • 7篇朱成林
  • 6篇陈桂华
  • 6篇王庆良
  • 6篇王阅兵
  • 6篇苏利娜

传媒

  • 18篇地球物理学报
  • 16篇地震地质
  • 13篇大地测量与地...
  • 6篇科学通报
  • 6篇西北地震学报
  • 5篇中国科学(D...
  • 5篇地学前缘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地震研究
  • 4篇中国地震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测绘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震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10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2篇2005
  • 6篇2004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
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的初步分析结果
2014年
基于2014年于田M_s7.3级地震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观测站数据,得到了此次地震的近场地表运动和同震位移,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运动显著,GPS记录到的最大位移振幅远超过最终的同震位移,其中距离展中约印如m的XJYT站记录到了西向74.7mm和北向39.9mm的最大位移振幅,同震位移为西向20.0mm和北向9.8mm。2008年于田M_s7.3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此次地震。
陈为涛王阅兵连尉平甘卫军付广裕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GPS
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被引量:35
2012年
以中国东北部地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MW9.0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壳形变场状态、活动构造的运动方式及地震危险性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所引起的同震地壳应变场与研究区域长期地壳应变率场相对比,两者在主应变方向和大小等方面,整体上并无明显的一致性。该地震主要影响了中国东北区域应变积累水平,同震位移在瞬间所产生的应变,相当于该区域约12.7a的长期积累。而在东北以外的其他区域,同震应变对背景应变场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同震应变以及背景应变场,选取了4个重要的活动断裂区段,利用一系列跨断裂连续GPS基线端点相对位置的时间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地震使郯庐断裂北段发生了明显的左旋错动和拉张运动,且震后的变化趋势反映着轻微的继续左旋和拉张;而对于郯庐断裂的中段,该地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错动和拉张,仅使其震后的右旋运动速率有轻微的加快;对于华北地区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虽然在地震后约1a时期内表现为右旋挤压运动,但随后则快速回归到原有的左旋拉张运动,反映出这次地震的发生使该断裂的应力积累首先得到短暂的释放,随后区域应力又回归到原有水平;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运动态势未受这次地震的显著影响,因而推断出此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未波及到山西地堑系。总体而言,3·11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部区域的地壳应变积累和应力水平有所缓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陈为涛甘卫军肖根如梁诗明盛传贞
关键词:地壳形变地震危险性分析
2018年佳木斯汤原M_L 4.4地震震源机制及地震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2018年1月15日佳木斯汤原县发生M_L 4.4地震,采用ISOLA方法反演矩张量解,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兼少量走滑成分。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推断依舒断裂北段通河—汤原段西支断裂为发震构造,主压应力轴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不一致。分析认为,黑龙江亚板块由东南转向东北运动,造成断层两侧应力产生差异,区域应力场调整诱发汤原M_L 4.4地震。
常金龙甘卫军姜博胡宝慧
关键词:震源机制GPS
利用GPS与InSAR融合提高形变监测精度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提出一种GPS+InSAR+CR(角反射器)的融合方法,经过论证和前期的一些实证工作,认为该方法是可行的,能对多种误差因素进行削弱和较大程度上提高形变监测精度。
谌华甘卫军
关键词:角反射器GPSINSAR形变监测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各断层段强震演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在搜集整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裂分段、特征地震和古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各特征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东边界断裂带各断层段的长度、宽度、特征地震震级、错动距离等参数.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利用弹性位错模型反演各断层段深部的年平均滑动速率;针对某些特征地震断层段,根据错动距离及复发周期,确定其位错年积累速率.比较这二种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给出所有断层段上地震位错年积累速率和地震复发周期.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位错模型逐次反演1700年以来所有M≥6.8级地震对各断层段位错积累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纳入特征地震的离逝时间中,得到了离逝时间与复发周期的比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获取了各断层段的临震危险程度.震例研究表明,当比值为0~1时,断层较安全;当比值>1时,断层段地震危险程度较高.2009年的结果表明:临震危险程度接近或大于1的断层段有鲜水河断裂带塔公段、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小江断裂带蒙姑-东川段、东川-寻甸段和宜良-澄江段,其临震危险程度分别为1.35,0.92,1.17,1.04和1.09.
程佳刘杰甘卫军余怀忠李纲
关键词:特征地震复发周期滑动速率
GPS应变场云图方法识别地震形变场异常初步分析
2021年
介绍一种获取地震形变场异常的应变场云图方法。首先在指定时间窗内对GPS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拟合速度值、插值速度场和计算应变场处理,然后以一定步长滑动得到时空连续的应变场动态变化图像,进而提取形变场异常信息。通过分析门源M_(S)6.4地震与震前应变场时空演化对应关系,说明本方法对预测地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2019年年终会商中,对嫩江M_(L)4.5地震提出预测意见并检验了实用性。研究认为,应变场云图是一种有效、直观识别震前形变场异常的方法,可在地震会商工作中推广应用。
常金龙甘卫军孟令升朱成林刘俊清
基于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运动学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深受地学界关注。文中基于GPS数据和SKS剪切波分裂结果等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壳幔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呈现逆时针旋转,欧拉极位于俄罗斯东南部,欧拉矢量为(50.942±1.935)°N,(115.692±0.303)°E,(0.195±0.006)°/Ma;块体内部变形微弱,GPS速率差异<2mm/a,应变率<5nano/a,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范围为-10~10nano,均在GPS的误差范围之内,表明在现有GPS资料的有效分辨范围内,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相对完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块体西缘和东缘活动强烈,形成了2条明显的右旋剪切带,旋转速率为0.2°~0.4°/Ma;块体南缘和北缘活动较弱,边界断裂有左旋运动性质,旋转速率约0.1°/Ma。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壳-幔变形完全一致,满足垂直贯通模型,变形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推挤作用引起;块体南部到秦岭造山带的地震各向异性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表明该区域存在地幔流通道,且已深入到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山西断陷带到太行山的S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软流圈地幔流动方向一致,表明该区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微弱的SKS各向异性来自于克拉通内部“化石”的各向异性。综合上述资料分析,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其周缘的旋转运动可能主要来自于其周缘构造带在岩石圈和软流圈作用下的主动运动,块体的主动旋转可能比较微弱。
李长军柴旭超甘卫军甘卫军郝明王庆良杨帆
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2
2005年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朱艾斓徐锡伟胡平周永胜林元武陈桂华甘卫军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圈地
动态GPS三维测量精度检测便携式振动台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按照一定的轨迹产生高频的三维重复运动,可以高效、可靠地应用于检测和验证不同的高频动态GPS观测方法有效性的动态GPS三维测量精度检测便携式振动台。包括底座和GPS天线安装座,所述底座上水平转动安装有摆动...
甘卫军景琦殷海涛程增杰张克亮宋兆山肖根如梁诗明苏利娜丁晓光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