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馥平

作品数:191 被引量:2,386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5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2篇土壤
  • 41篇峰丛
  • 41篇峰丛洼地
  • 37篇喀斯特峰丛洼...
  • 23篇物量
  • 22篇植被
  • 17篇生态系统
  • 16篇养分
  • 15篇生物量
  • 14篇空间异质性
  • 13篇微生物
  • 12篇植物
  • 12篇不同林龄
  • 11篇土壤养分
  • 11篇群落
  • 10篇石漠化
  • 10篇碳储量
  • 10篇土壤微生物
  • 9篇凋落
  • 9篇坡地

机构

  • 163篇中国科学院亚...
  • 134篇中国科学院
  • 39篇湖南农业大学
  • 32篇广西大学
  • 2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7篇江西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广西山区综合...
  • 1篇中国21世纪...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88篇曾馥平
  • 118篇宋同清
  • 117篇彭晚霞
  • 96篇杜虎
  • 64篇王克林
  • 36篇曾昭霞
  • 23篇张浩
  • 22篇宋敏
  • 17篇鹿士杨
  • 11篇苏以荣
  • 11篇谭秋锦
  • 11篇张浩
  • 10篇肖润林
  • 10篇张浩
  • 10篇刘璐
  • 9篇范夫静
  • 9篇杨钙仁
  • 9篇李玲
  • 9篇陈莉
  • 8篇黄国勤

传媒

  • 37篇生态学报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4篇农业现代化研...
  • 10篇生态学杂志
  • 6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农村经济与科...
  • 5篇资源开发与市...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广西植物
  • 3篇山地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岩溶
  • 2篇中国南方果树
  • 2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10篇2018
  • 9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15篇2014
  • 25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储量取样与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储量取样与计算方法,其步骤:(1)在喀斯特地区选择旱地;(2)将样地划分小样,用土钻用力打入每个网点的土壤;(3)在每个样地中根据土壤平均厚度挖取一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用环刀测定土壤容重...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曾馥平宋敏
文献传递
广西不同林龄软阔林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储量特征
2023年
为探索广西各个林龄阶段软阔林细根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储量,以5个龄级典型软阔林为研究样点,采集各样点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细根并进行室内测定,研究各林龄阶段下不同土层的软阔林细根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软阔林细根C含量随林龄和土层变化不发生显著性变化;细根N,P含量随林龄变化差异显著,最高值均出现在成熟林阶段,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2)随林龄的增长,细根C/N出现下降的趋势,C/P和N/P整体上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3)软阔林各龄级细根生物量和C,N,P平均储量在0~40 cm土层分布为7.77~12.26 t/hm^(2),3324.18~4974.21 kg/hm^(2),44.06~103.36 kg/hm^(2),7.19~13.62 kg/hm^(2)。4)软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C,N,P储量随土层加深和林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软阔林细根生长总体上受到氮元素限制,在软阔林各龄级阶段中均应着重对其氮素进行补充。通过研究,以期为广西软阔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连子文黄荣伟杜虎杜虎曾馥平彭晚霞
关键词:细根
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19
2017年
基于广西喀斯特地区45块1000 m^2样地的调查,研究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林龄阶段喀斯特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总碳储量表现为幼龄林(86.03 t·hm^(-2))<近熟林(110.63 t·hm^(-2))<中龄林(112.11 t·hm^(-2))<成熟林(149.1 t·hm^(-2))<过熟林(244.38 t·hm^(-2));各林龄阶段植被不同层碳储量分配均不同,乔木层所占比例占绝对优势,达到92.3%~98.7%,随林龄的增加而增长,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所占比例分别为0.3%~1.9%、0.3%~1.2%和0.3%~2.5%,细根所占比例为0.3%~3.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层碳储量为51.75~81.21 t·hm^(-2),所占生态系统比例为33.2%~66.2%,其随林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生态系统地上、地下部分碳储量分别为22.80~141.72和62.30~102.66 t·hm^(-2),除过熟林外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地上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地下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层和乔木层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二者所占比例达到了96%以上.
胡芳杜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兰斯安张芳
关键词:生物量碳储量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被引量:68
2010年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1)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沿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刘璐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森林群落
广西岩溶区石漠化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
蒋忠诚李先琨曾馥平罗为群邓艳庞冬辉陆树华胡宝清吕仕洪覃小群黄玉清宋同清张中峰覃星铭肖土安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属于农、林、牧、渔业技术领域。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要点:技术内容:1、广西石漠化的特点、分布、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2、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3、石漠化治理效果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4、...
关键词: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经济植物栽培方法
不同钙浓度对两种岩溶植物幼苗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该研究采用砂培法,以狗骨木(Swida wilsonian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两种岩溶植物为研究对象,用不同钙离子(Ca^(2+))浓度(设为5、35、70、150、300 mmol·L^(-1)的5个水平)的营养液进行培养,研究其对两种植物的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狗骨木和南酸枣的株高在5 mmol·L^(-1)时最大,之后随Ca^(2+)浓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南酸枣在300 mmol·L^(-1)时有所回升。两种植物的根、枝、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着Ca^(2+)浓度增加而减少。狗骨木叶、枝、根的生物量分配比率为根>枝>叶,南酸枣在35 mmol·L^(-1)时表现为根>枝>叶,其他在Ca^(2+)浓度下均为枝>根>叶,叶生物量分配少。狗骨木和南酸枣的丙二醛(MDA)含量在150 mmol·L^(-1)时最低,且狗骨木的低于南酸枣。钙胁迫下,与南酸枣相比,狗骨木维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两种植物在5和150 mmol·L^(-1)的Ca^(2+)浓度下各项指标处于较适水平,而在300 mmol·L^(-1)的高钙离子浓度下受到明显的胁迫,对比两种植物,狗骨木较南酸枣在高钙浓度下有更好的适应性。
张芳宋敏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胡芳陈莉苏樑
关键词:幼苗生物量还原糖抗氧化酶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7
2014年
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曾昭霞
关键词:生物量生产力人工林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组成特征被引量:16
2016年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于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及多样性的生境类型,该森林具有群落结构多样、树种组成丰富、优势物种突出等特点,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该研究在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5 hm2的样地,依照CTFS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定位并调查了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结果表明:(1)样地内有监测树种254种,隶属于64科161属;独立个体总数为110 370株(含分枝为144 679株),平均胸径为4.14 cm。(2)个体数最多的15个树种的个体数之和占到总个体数的78.46%,稀有种有100种,占总树种数的39.37%。(3)群落结构稳定且更新良好,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4)样地内重要值≥1的树种有26种,占总树种数量10.24%;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是小果厚壳桂、栀子皮和香叶树。(5)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204种34 309株,分属于127属51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80.32%、14.42%、78.88%和79.69%。此结果表明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非地带性喀斯特顶极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特征。
兰斯安宋敏曾馥平杜虎彭晚霞覃文更何铁光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被引量:89
2006年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王久荣肖润林曾馥平汤宇
关键词:幼龄茶园生态效应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被引量:124
2007年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吴海勇宋希娟曾昭霞
关键词:自然恢复植被特征群落演替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