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晚霞

作品数:159 被引量:2,521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4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8篇农业科学
  • 29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2篇土壤
  • 34篇峰丛
  • 34篇峰丛洼地
  • 33篇喀斯特峰丛洼...
  • 23篇物量
  • 21篇植被
  • 16篇丘陵
  • 16篇微生物
  • 16篇茶园
  • 15篇生物量
  • 14篇养分
  • 13篇植物
  • 13篇生态系统
  • 13篇群落
  • 13篇人工林
  • 13篇不同林龄
  • 12篇土壤微生物
  • 11篇空间异质性
  • 10篇稻草覆盖
  • 10篇碳储量

机构

  • 154篇中国科学院亚...
  • 99篇中国科学院
  • 5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3篇广西大学
  • 19篇江西农业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衡阳师范学院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湖南环境生物...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 1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中国21世纪...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术开发中心

作者

  • 157篇彭晚霞
  • 124篇宋同清
  • 117篇曾馥平
  • 103篇杜虎
  • 34篇王克林
  • 27篇宋敏
  • 18篇鹿士杨
  • 17篇肖润林
  • 16篇曾昭霞
  • 13篇王久荣
  • 11篇杨钙仁
  • 11篇谭秋锦
  • 10篇范夫静
  • 10篇黄国勤
  • 10篇刘璐
  • 9篇陈莉
  • 8篇张浩
  • 7篇王华
  • 7篇欧阳资文
  • 6篇刘坤平

传媒

  • 39篇生态学报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3篇农业现代化研...
  • 9篇生态学杂志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生物技术通报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广西植物
  • 3篇生态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岩溶
  • 2篇草业学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16篇2014
  • 24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 3篇2005
1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引量:45
2011年
植物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文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7种代表性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7种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全体模式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退耕种植任豆+桂牧1号的植被效应和退耕种植香椿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退耕5年后各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还不十分理想,除香椿和撂荒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时期外,其他退耕模式均还处于失调衰退和过度发展时期,耦合协调度模型只有桂牧1号和撂荒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应同步提高植物生长抚育和土壤管理水平。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植被土壤退耕还林还草喀斯特峰丛洼地
抛荒土地不同处理及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土壤微生物特性是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土壤养分也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了解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土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而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研究较少。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玉米、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6种坡面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监测样地建设与调查,该文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特性,揭示其与土壤养分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碱解氮(available nitrogen,AN)等沿封育、火烧、刈割、刈割除根、种植桂牧1号、种植玉米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各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244.98~1 246.8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35.44~274.69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30.88~64.72 mg/kg,其中,种植玉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最低,其土壤质量退化现象严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组成影响不同,种植玉米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细菌占绝对优势,而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及封育均以放线菌占绝对优势,真菌的比例很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不同:火烧的土壤TP和MBP、全钾(total potassium,TK)与MBC、TN与放线菌作用最强且均呈正相关,刈割的土壤TN与MBC呈正相关,刈割除根的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与MBN正相关,封育的pH值与MBC、真菌负相关,种植玉米的TN、TK与MBP负相关,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pH值与真菌负相关、与放线菌正相关;聚类分析可以将喀斯特峰丛洼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4类,其中封育和火烧最好�
刘艳宋同清蔡德所曾馥平彭晚霞杜虎刘炀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喀斯特地区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范夫静黄国勤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杜虎文丽何铁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坡地地统计学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数量均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其组成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6.66×105—71.64×105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87.00%—95.50%,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1.45×105—3.78×105cfu/g,所占比例为4.21%—12.39%,真菌数量最小,为0.07×105—0.23×105cfu/g,所占比例仅为0.24%—0.61%,不足1%。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含量不同,次生林MBC与MBN最高,人工林MBP最高,旱地MBC最低,草地MBN与MBP最低;各生态系统均为MBC>MBN>MBP。不同生态系统的MBC/SOC、MBN/TN、MBP/TP分别为0.44%—0.97%、2.13%—3.13%、1.46%—2.13%,差异不显著;MBC/MBN在3.06—6.54之间,其中次生林极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探讨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提高石灰土土壤肥力、促进喀斯特植被迅速恢复提供依据。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张浩范夫静
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
稻草覆盖对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调控效应被引量:35
2006年
在红壤丘陵区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稻草覆盖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对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茶树生长时期(3~10月)的土壤水分含量,特别是土壤表层(0~20 cm)的水分含量;缓冲了茶园土壤温度变化;抑制了茶园杂草的生长;增加了蜘蛛等天敌的数量,有效地控制了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虫等害虫数量,但茶尺蠖显著增加;有利于蚯蚓的生长,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
肖润林彭晚霞宋同清王久荣夏艳珺汤宇
关键词:茶园稻草覆盖生态效应红壤丘陵区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区坡地土壤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探明峡谷型喀斯特土壤矿物质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300 m)的网格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矿物质(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但变异系数不大,SiO2和Al2O3占了土壤矿物质总量的85.99%;SiO2、Al2O3、MgO、MnO均服从正态分布,Fe2O3、CaO分别经过平方和倒数转换后也服从正态分布。土壤各矿物质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比C0/(C0+C)均较小,具有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Al2O3和MnO的变程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好,其它矿物质的变程较小且相近,空间依赖性较强;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区土壤SiO2和Mn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受坡位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基本呈现坡顶高、坡脚低的分布格局;Fe2O3、CaO和MgO的空间分布也相似,斑块较破碎,主要受地形的影响;Al2O3的空间格局呈单峰分布,沿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减少干扰、增加植被覆盖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持和调控作用。
李莎莎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
关键词:土壤矿物质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被引量:117
2014年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及发展态势的遏制与综合治理是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需要。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采集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试验站部分收集整理和试验数据,尝试性地提出了新的石漠化概念和分类标准,探讨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属性的表现特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揭示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治理对策,以促进喀斯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王克林曾馥平
关键词:石漠化
桂西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被引量:13
2018年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尺度的关系研究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以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m^2样地的(胸径DBH≥1)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空间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50 m×50 m,100 m×100 m,250 m×250 m)上的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方差随取样尺度增加呈现单峰分布特征,并且在100 m×100 m尺度上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随尺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5 m×5 m至20 m×20 m尺度上明显减小;在大于50 m×50 m的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多度的正相关性不显著(P>0.05)。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深入解析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模式,需要在类似的森林生态系统做更多的研究。
胡芳胡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谭卫宁张芳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土壤矿质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m)的网格取样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0~20cm)主要矿质成分(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6种主要矿质成分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iO2、Al2O3、Fe2O3、MgO、CaO、MnO,变异系数为6.90%~28.89%;Fe2O3、CaO、MgO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SiO2和MnO的为高斯模型,Al2O3的为指数模型;MgO和Ca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其他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SiO2与MnO及MgO与CaO Kriging的等值线图相似,Al2O3和Fe2O3的均呈零星斑块分布。
欧阳资文宋同清彭晚霞杜虎曾馥平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
一种仿野生态石崖茶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野生态石崖茶种植的方法,其步骤:(1)选取温凉湿润疏林地,具有良好的自然植被、生物多样性、深厚、肥沃且通透性好的土壤;(2)春季单株单行种植,株距和行距合理;(3)石崖茶苗种下后浇定根水,盖上遮阳物临时...
彭晚霞宋敏刘永贤宋同清曾馥平杜虎
文献传递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