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嬿

作品数:43 被引量:20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基因
  • 25篇鼻咽
  • 21篇鼻咽癌
  • 18篇肿瘤
  • 11篇咽肿瘤
  • 11篇鼻咽肿瘤
  • 10篇染色
  • 10篇染色体
  • 10篇细胞
  • 8篇原位
  • 8篇原位杂交
  • 7篇荧光
  • 7篇基因组
  • 6篇荧光原位杂交
  • 6篇杂合性
  • 6篇扩增
  • 6篇基因扩增
  • 5篇遗传学
  • 5篇杂合性缺失
  • 5篇乳腺

机构

  • 25篇中山医科大学
  • 20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南昌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美国国立卫生...

作者

  • 43篇方嬿
  • 22篇梁启万
  • 18篇曾益新
  • 17篇黄必军
  • 10篇李辉梅
  • 10篇鄢践
  • 6篇黄贻学
  • 6篇郭颖
  • 5篇张林杰
  • 5篇黄楚文
  • 4篇吴秋良
  • 4篇刘启才
  • 4篇张林杰
  • 4篇李晓艳
  • 4篇闫文生
  • 3篇曾波航
  • 3篇刘继红
  • 3篇易基群
  • 3篇侯景辉
  • 3篇李昂

传媒

  • 11篇癌症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Journa...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眼科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Chines...
  • 1篇第五届中澳纽...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15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的缺失与HER-2基因的扩增及其意义被引量:19
2003年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 17号染色体上p5 3基因的缺失与HER 2基因的扩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以不同颜色荧光标记的p5 3基因、HER 2基因和 17号染色体着丝粒为双色探针组 ,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 42例肝细胞癌间期细胞核中p5 3基因、HER 2基因和 17号染色体的拷贝数及其相对比例 ,以确定其缺失或扩增 ,结合临床分期、血清甲胎蛋白 (AFP)、肿瘤大小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42例肝细胞癌中p5 3基因缺失 2 7例( 64 3 % ) ;HER 2基因扩增 9例 ( 2 1 4% ) ,其中高拷贝扩增 (HC) 4例 ( 9 5 % ) ,低拷贝扩增 (LC) 5例( 11 9% ) ,同时具有缺失与扩增的 6例 ( 14 3 % ) ;另外 ,17号染色体多倍体有 2 6例 ( 61 9% )。p5 3基因缺失与 17号染色体多倍性呈正相关 ( χ2 =12 2 86,P <0 0 0 1) ,但与HER 2基因的扩增无关 ( χ2 =0 0 0 ,P =1 0 0 )。p5 3基因缺失与肝细胞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关 (P <0 0 5 ) ;术后 2年存活率p5 3基因缺失患者 ( 18 5 % )显著低于无缺失患者 ( 60 0 % ,χ2 =7 467,P =0 0 0 6)。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17号染色体上存在p5 3基因高频缺失和HER 2基因的扩增 。
黄必军朱振宇梁启万方嬿
关键词:肝细胞癌P53基因基因缺失HER-2基因基因扩增甲胎蛋白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_(50)克隆株染色体畸变的观察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研究SO-Rb_(50)细胞系三个克隆株MC_2、MC_3、MC_4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对MC_2、MC_3、MC_4的第11代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三个克隆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有异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见假二倍体核型,13号染色体畸变仅见于个别核型且在三个克隆株中畸变情况不同。发现5个标记染色体,其中标记染色体M_1出现频率最高,几乎见于每个细胞,是由1号染色体长臂部分重复构成(t(1;1)qter-p35::q24-ter);另外还有几个异常标记染色体M_2,M_3,M_4和M_5分别见于各个克隆株细胞。标记染色体M_4和M_5为2号染色体的变化,是在该细胞系染色体变化动态研究中首次发现。结论:SO-Rb(50)在体外培养连续传代后仍存在不同的克隆株,结合以往对该细胞系染色体畸变的动态研究,不同代数的瘤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有差异,进一步证明体外培养连续传代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畸变呈动态变化。我们认为13号染色体的畸变不是Rb发生的唯一原因;1号染色体的变化与本细胞系的永生关系密切,其与Rb发生、发展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其它染色体变化为继发改变。眼科学报1998;14:220~223。
李红冯官光李永平郑健樑易玉珍方嬿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染色体畸变
231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突变检测及分析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研究中国妇女BRCA1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31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显微切割提取癌组织,酚抽提法提取DNA,紫外光分光光度仪测定DNA纯度及含量,PCR扩增exon2、exon11和exon20片段直接测序,与基因库序列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231例乳腺癌中发现突变33例,突变率为14.28%,统计分析发现,≤35岁年龄组与36~45岁组比较,P值为0.724,无统计学差异。46~55岁年龄组与>55岁组比较,P值为0.868,亦无统计学差异。将上述两组合并后统计发现,≤45岁年龄组患者突变率高于>45岁组患者,P值为0.00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BRCA1突变与乳腺癌尤其是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
王曦杨名添方嬿梁启万张如华曾益新
关键词:BRCA1基因乳腺肿瘤易感基因
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研究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的遗传稳定性。方法:用染色体16q22-24上的8对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分析 50例鼻咽癌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结果: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的肿瘤占48%(24/50),MSI的发生率为18%(9/50)。但这些变化均散在分布,未见高频共同缺失区和微卫星不稳定区;其变化在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病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16q22-24区的遗传不稳定性的变化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该区是否存在鼻咽癌相关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鄢践方嬿黄必军梁启万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杂合性缺失LOHMSI肿瘤病理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_1 mRNA在乳腺癌中的转录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nm23-H1的表达.结果 ①淋巴结阳性的原发灶组织nm23-H1 mRNA表达明显低于淋巴结阴性的原发灶组织,Ⅲ期乳腺癌组织nm23-H1 mRNA水平较I、Ⅱ期的明显低.②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与nm23-H1 mRNA的表达有显著性相关.结论 nm23-H1基因mBNA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nm23-H1 mRNA起重要的作用.
易基群杨晓明曾波航方嬿
关键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乳腺癌基因转录
原发性鼻咽癌中高频率的4q增多和1p丢失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阐明中国广东籍患者原发性鼻咽癌 (NPC)的遗传学变化。方法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CGH)检测 17例原发性NPC遗传物质的增多和丢失情况。结果 在半数以上患者中发现4q增多和 1p丢失。其他较为常见的染色体变化是 12q、1q、2q、3q和 8q增多 ,以及 3p、11q、14q、15q、13q、Xq、9q、10p、10q和 16q丢失。结论 广东原发性NPC的遗传学改变为 4q、12q和 1q增多以及 1p、3p、11q和 14q丢失 ,这些区域可能含有与NPC发病有关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鄢践方嬿梁启万黄贻学李辉梅曾益新
关键词:比较基因组杂交染色体畸变
具有家族史鼻咽癌4p15.1-4q12区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分析
2007年
目的确定有家族史鼻咽癌患者4p15.1-4q1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分布和频率,为进一步缩小该区域内易感基因的范围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具有家族史的鼻咽癌患者石蜡包埋的活检组织标本,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在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上分离肿瘤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选定7个定位于4p15.1-4q12区域内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多重PCR扩增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Genescan软件对各位点LOH进行分析。结果25例具家族史鼻咽癌患者中,23例在4p15.1-4q12区至少存在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92%)。其中D4S2382位点LOH的频率最高,达到56%;D4S350和D4S1547位点LOH频率均约为50%。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位点D4S350和D4S1547之间。结论鼻咽癌4p15.1—4q12区域内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微卫星位点D4S350和D4S1547附近。
刘启才方嬿李晓艳冯启胜黄丽惜曾益新
关键词:鼻咽肿瘤杂合性丢失
间期FISH技术在病理蜡块组织中的应用
2001年
黄贻学方嬿赵美卿
关键词:原位杂交技术FISH技术
鼻咽癌染色体1pterp-36.11杂合性缺失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构建鼻咽癌染色体 1pter p36 11(6 3 4cM)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精细图谱 ,为进一步寻找鼻咽癌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在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基础上 ,应用淋巴分离液将肿瘤组织的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分离并以淋巴细胞DNA作相应正常对照 ,利用 1pter p36 11区域内的 2 0个微卫星多态位点 (平均间距 3cM)对 47例鼻咽癌活检组织用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法进行LOH分析并绘制其精细缺失图谱。结果 在 47例鼻咽癌患者中 ,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LOH的有 37例 (82 2 % ) ,其中LOH频率最高的为D1S2 34(5 0 0 % ) ,位于 1p36 13,其次为D1S2 6 44(37 5 % ) ,位于 1p36 2 2 ;微卫星不稳定频率最高的为D1S2 43(37 5 % ) ,位于 1p36 33,其次为D1S199(30 2 % ) ,位于 1p36 2 1;D1S2 34的LOH及D1S199的MI与临床分期相关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鼻咽癌染色体 1pter p36 11之间 6 3 4cM区域内有两个共同的缺失区 ,分别位于 1p36 13(D1S2 34,2 0cM)与 1p36 2 2 (D1S436 D1S2 6 44 ,6 3cM) ,其间有一个微卫星不稳定位点D1S199,D1S436 D1S199 D1S2 34区域内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在早期与鼻咽癌形成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黄必军张林杰鄢践梁启万方嬿
关键词:鼻咽肿瘤杂合性丢失基因组杂交荧光原位杂交
nm23-H_1和nm23-H_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研究nm2 3基因两个亚型表达与乳腺癌发生转移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半定量RT PCR方法 ,检测 30例乳腺癌组织nm2 3 H1 和nm2 3 H2 mRNA的表达 ,分析其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阳性的原发灶组织nm2 3 H1 mRNA表达明显低于淋巴结阴性的原发灶组织 ,Ⅲ期乳腺癌组织nm2 3 H1 mRNA水平较Ⅰ、Ⅱ期的明显低 ,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与nm2 3 H1 mRNA的表达有显著性相关。nm2 3 H2 mRNA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绝经状况、激素受体状况、TNM分期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 nm2 3 H1 mRNA的表达强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nm2 3 H1 mRNA较nm2 3 H2 mRNA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起更重要的作用。nm2 3 H1
易基群曾波航杨晓明方嬿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表达RT-PCRNM23-H2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