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文善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显像
  • 8篇多巴
  • 8篇多巴胺
  • 7篇蛋白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5篇多巴胺转运蛋...
  • 5篇转运蛋白
  • 5篇Β-CIT
  • 4篇受体
  • 4篇显像剂
  • 4篇SPECT
  • 3篇震颤
  • 3篇震颤性麻痹
  • 3篇自显影
  • 3篇纹状体
  • 3篇纹状体多巴胺
  • 3篇显影
  • 3篇猴模型
  • 3篇I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6篇孙文善
  • 9篇刘振国
  • 9篇李培勇
  • 9篇沈鸣华
  • 9篇陈生弟
  • 8篇朱承谟
  • 5篇翁中芳
  • 2篇陈先文
  • 1篇孙克兴
  • 1篇孙大金
  • 1篇汪勇先
  • 1篇于俊峰
  • 1篇崔儒涛
  • 1篇江伟
  • 1篇杨秋泓
  • 1篇王学敏
  • 1篇徐惠芳
  • 1篇江旭峰
  • 1篇林江
  • 1篇蔡淦

传媒

  • 3篇国外医学(放...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核技术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年份

  • 3篇2001
  • 9篇2000
  • 4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酚对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和5-羟色胺转运蛋白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小鼠不同脑区中多巴胺转运蛋白和 5羟色胺转运蛋白活性的影响 ,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 2 7只随机分为 3组 ,分别腹腔注射异丙酚 10 0mg·kg-1、2 0 0mg·kg-1和同容积 10 %脂肪乳剂作对照 ,注射异丙酚 10min后静脉注射对单胺类转运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放射性配基 0 1ml2 μCi12 5I β CIT ,2h后动物断头处死 ,迅速分离小脑、下丘脑、纹状体和皮层 ,称湿重测脑区组织放射性 ,计算不同脑区组织与小脑放射性比值。结果 异丙酚组纹状体 /小脑 - 1值和皮层 /小脑 - 1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在异丙酚 2 0 0mg·kg-1组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异丙酚在中枢可降低12 5I β CIT与多巴胺转运蛋白和 5 羟色胺转运蛋白的结合 ,多巴胺转运蛋白和 5
孙国勤徐惠芳孙文善江伟王学敏孙大金
关键词:麻醉药异丙酚中枢神经多巴胺5-羟色胺
B-CIT在正常恒河猴体内分布的SPECT显像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放射性配体12 3I-、131I- β -CIT在正常恒河猴体内的分布 ,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于正常恒河猴肘静脉处弹丸注射12 3I- β-CIT(9mCi)或131I- β-CIT(10mCi)后 ,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SPECT)连续动态进行全身和头部断层扫描 ,计算各时间点感兴趣区 (ROI)的放射性计数。结果不同时间的断层扫描显示注射后 2 4h ,在纹状体部位的放射性浓集最清晰 ,纹状体 /额叶比值 1.78,左、右侧纹状体及与同侧额叶、颞叶和枕叶的比值基本相同 ;全身动态扫描显示 β -CIT主要分布在消化道 (胆囊和空、回肠 )。结论在脑内 β-CIT主要分布在纹状体 ,注射后 2 4h是脑断层扫描的最佳时间点 ;12 3I- β -CITSPECT在体显像可用于检测纹状体DAT的功能或密度。
翁中芳孙文善刘振国李培勇沈鸣华匡琴芳朱承谟陈生弟
关键词:多巴胺转运蛋白恒河猴SPECT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多巴胺转运蛋白^(125)I-β-CIT放射自显影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1 2 5 I β CIT[甲基 3β (4 碘苯基 )托烷 2 β 羧酸盐 ]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建立黑质部分损毁及完全损毁偏侧帕金森病 (PD)大鼠模型。静脉注射1 2 5 I β CIT 40 μCi进行放射自显影。高效液相 电化学法检测纹状体多巴胺 (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 (TH)染色观察黑质及纹状体TH阳性细胞及纤维。结果 黑质部分损毁及完全损毁偏侧模型损毁侧纹状体1 2 5 I β CIT放射活性分别为 2 .6 7± 0 .2 5和 0 .98± 0 .2 9,较未损毁侧分别降低 18%和 72 % ,DA含量分别降低 39%和 98%。TH染色可见损毁侧黑质及纹状体TH阳性细胞及纤维明显少于对侧。结论 DAT的显像研究可能有助于PD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
刘振国陈生弟孙文善沈鸣华李培勇
关键词:载体蛋白质类帕金森病放射自显影术
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和多巴胺D_(2)受体显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观察偏侧帕金森病 (PD)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和多巴胺D2 受体(D2 R)功能变化 ,探讨DAT和D2 R在PD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DAT配体99mTc TRODAT 1【2 β N ,N 双 (2 硫乙基 )乙撑二胺基 ,3β (4氯苯基 )托烷】和D2 R配体1 31 I IBZM、1 31 I AIBZM【4 氨基 N (1 乙基 2 四氢吡咯基 )甲基 5 碘 2 甲氧基苯甲酰胺】、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SPECT)显像观察MPTP制备的偏侧PD猴模型纹状体的DAT和D2 R功能变化 ,并进行1 31 I IBZM【左旋 2 羟基 6 甲氧基 N (1 乙基 2 吡咯烷 )甲基苯酰胺】放射自显影观察。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检测离体尾、壳核及黑质多巴胺 (D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HE染色光镜观察黑质纹状体的病理改变。结果 DATSPECT显像可见偏侧PD猴模型MPTP损毁侧纹状体的99mTc TRODAT 1放射性浓集缺失 ,D2 RSPECT显像则发现MPTP损毁侧与未损毁侧纹状体的1 31 I IBZM和1 31 I AIBZM放射性浓集无明显差别。放射自显影进一步证实了D2 RSPECT显像结果。生化和病理改变证实模型猴制备成功 ,且与DATSPECT显像结果相一致。结论 偏侧PD猴模型纹状体的DAT变化早于D2 R ,DATSPECT显像有助于对P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陈生弟刘振国翁中芳孙文善沈鸣华方平陈先文祖恒兵李培勇
关键词:帕金森病载体蛋白质类
养胃冲剂对大鼠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组织形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被引量:11
1999年
用甲硝基亚硝胍加酒精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 观察养胃冲剂对其胃粘膜组织病理学、前列腺素 E2 ( P G E2) 、生长抑素 ( S S) 、血浆胃动素 ( M O T) 的影响。结果造模大鼠经治疗胃粘膜光镜下 组织学明显改变, P G E2 、 S S 水平升高, 与造模组对比, 有显著性 差异 ( P< 0 .05) ; 血 浆 M O T 浓度 无显著 性差异 ( P> 0 .05) 。说明养胃冲剂可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 起到保护胃粘膜、修复损伤胃粘膜的治疗作用。
崔儒涛蔡淦尹兆宝杨秋泓林江孙克兴孙文善
关键词:养胃冲剂药理学萎缩性胃炎
正常与偏侧帕金森病猴^(123)I-β-CIT SPECT显像研究
2000年
目的 评价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23)I-β-CIT在检测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氯胺-T标记法制备^(123)-β-CIT,对正常猴与MPTP诱导的偏侧PD病猴进行SPECT显像研究,并以纹状体/小脑-1作为评价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丧失程度的指标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猴全身显像表明,^(123)I-β-CIT脑内摄取约为注射剂量的3%,药物注射后24h SPECT断层显像示正常猴双侧纹状体放射性分布对称,左侧与右侧纹状体/小脑-1值基本一致,偏侧PD病猴右侧(损毁侧)纹状体/小脑值显著低于左侧,提示右侧多巴胺神经终末严重丧失。结论^(123)I-β-CIT是一种良好的显像剂,可用于临床 PD病的早期诊断。
孙文善刘振国朱承谟沈鸣华付红亮李培勇陈生弟
关键词:帕金森病放射性核素显像
几种新型的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被引量:2
2000年
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 1 2 3  I- β- CIT(2 β- carbomethoxy- 3β- [4- iodophenyl]- tropane)在帕金森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的显像研究中已取得成功 ,但由于 1 2 3  I- β- CIT对多巴胺转运蛋白选择性较低 ,最佳显像时间在注射后 2 0 h,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 ,人们又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的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 ,使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特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孙文善
关键词: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震颤性麻痹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_(2)R功能的放射自显影
2000年
目的观察偏侧帕金森病 (P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2 受体 (D2 R)的功能变化 ,评价12 5I-IBZMD2 R显像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建立部分和完全损毁的偏侧PD大鼠模型 ,静脉注射12 5I -IBZM 5 0~ 80 μCi 2h后进行脑组织放射自显影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 (HPLC -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 (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 (TH)染色观察黑质及纹状体的细胞和纤维。 结果偏侧PD大鼠损毁侧纹状体12 5I-IBZM摄取增加 ,部分和完全损毁模型的损毁侧较未损毁侧纹状体 /皮层 (ST/CX)比值分别增加了2 3%和 5 4% ;纹状体DA含量分别降低了 39%和 98% ;TH染色可见损毁侧黑质和纹状体TH阳性细胞和纤维明显减少。 结论偏侧PD大鼠模型损毁侧D2 R功能上调 ,且与损毁程度相一致 ;IBZMD2
刘振国翁中芳陈生弟孙文善沈鸣华
关键词:放射自显影帕金森病大鼠
^(125)I-β-CIT的制备与动物体内分布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评价1 2 5 I 甲基 3β (4 碘苯基 )托烷 2 β 羧酸甲基脂 (β CIT)在体内和脑内的结合特性。方法 应用过氧乙酸标记法和氯胺 T法进行1 2 5 I β CIT标记 ,并进行动物体内分布特性研究。 结果 标记率分别为 (5 3 4± 7 9) %和 (88 4± 3 49) %。小鼠静脉注射1 2 5 I β CIT后 ,放射性主要浓聚在纹状体等脑区 ,其峰值摄取出现在药物注射后 2h。GBR12 90 9显著抑制纹状体内1 2 5 I β CIT的摄取 ,而clomipramine则显著抑制大脑皮层和海马内1 2 5 I β CIT的摄取。大鼠整体放射自显影表明 ,1 2 5 I β CIT主要通过肝胆途径代谢。结论 碘标 β
孙文善刘振国沈鸣华钱隽李培勇朱承谟陈生弟
关键词:同位素标记药物动力学碘125Β-CIT
脑功能显像在药物滥用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999年
药物滥用与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放射性核素脑功能显像在研究滥用药物的成瘾与戒断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脑血流、脑葡萄糖代谢以及神经递质受体和转运体显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信息 ,同时也为人们寻找治疗药物滥用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孙文善朱承谟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脑显像药物滥用SPECTPE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