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磊

作品数:22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篇电生理
  • 4篇电生理学
  • 4篇神经病
  • 4篇神经病理
  • 4篇神经节
  • 4篇神经元
  • 4篇生理学
  • 4篇病理
  • 3篇电针
  • 3篇动物
  • 3篇动物实验
  • 3篇源性
  • 3篇针刺
  • 3篇神经病理痛
  • 3篇神经源
  • 3篇神经源性
  • 3篇污泥
  • 3篇细胞
  • 3篇颗粒污泥
  • 3篇脊髓

机构

  • 21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北大方正...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2篇姚磊
  • 13篇万有
  • 12篇韩济生
  • 5篇邓伦斌
  • 3篇邢国刚
  • 3篇倪晋仁
  • 3篇刘风雨
  • 3篇王贺春
  • 3篇曹晓杰
  • 2篇周震东
  • 1篇曾明
  • 1篇程鹏
  • 1篇李潭
  • 1篇任志远
  • 1篇张静川
  • 1篇涂会引
  • 1篇王江辉
  • 1篇王新
  • 1篇叶正芳
  • 1篇赖鹏

传媒

  • 5篇针刺研究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国生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被引量:26
2003年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 ,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 ,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 ,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 :(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 ,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频率 10 0Hz,波宽 0 .5ms,强度 10V ,串长 1s ,串间隔 10s的 4串电刺激 )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 ,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 ,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 (强度30~ 4 0V ,其余参数同上 )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 (2 )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 ,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 :神经损伤情况下 ,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 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 ,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
邢国刚刘风雨姚磊万有韩济生
关键词:神经痛中枢敏化
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及其专用反应器
本发明的公开了一种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及其专用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装置的专用反应器包括密闭壳体、设于密闭壳体底部的曝气装置和置于密闭壳体内的管束,所述密闭壳体设有至少一个曝气孔、进水孔、排泥孔和排水孔;所述管束由...
倪晋仁姚磊
文献传递
P物质诱导DRG神经元上超极化激活电流通道mRNA的表达
2002年
本研究运用RT PCR、细胞原位杂交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培养的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 ,观察P物质对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ationcurrent ,Ih)通道表达的影响。RT PCR结果表明 ,P物质浓度为 (mM ) 0 .5、5和 5 0与DRG神经细胞共培养一天 ,Ih通道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共培养三天后 ,Ih通道mRNA表达明显上调 ;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中、小型DRG神经元上Ih通道的mRNA含量均明显增加 ,以小细胞增加最为显著。上述实验结果证明 ,P物质持续作用于DRG神经元 3天 ,可诱导Ih通道的表达 ,其中 ,小型细胞的变化较中型细胞更为明显。
曹晓杰姚磊万有于英心韩济生
关键词:P物质DRGRT-PCR原位杂交慢性炎症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叶正芳倪晋仁崔锋王志民籍国东曾明徐子恺赵华章任志远王新温丽丽姚磊赵昕赖鹏程鹏王江辉
本技术合成了一种具有大孔、网状、互惯型结构的生物活性高分子载体,采用这种载体固定化微生物构成高效生物滤池进行氨氮的去除。这种载体含有羟基、环氧基和酰胺基等反应性基团,适合于通过载体结合法固定化微生物,同时具有大孔网状结构...
关键词:
关键词:氨氮废水固定化微生物
2 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观察 2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long termdepression ,LTD)的诱导 ,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的腰 5 /腰 6 (L5 /L6 )脊神经紧结扎 ,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 ,作为 2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HANS)输出 ,参数是 :频率 2Hz ,波宽 0 .6ms,强度 1、2、3mA各 10min递增 ,刺激时间 30min ;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 ,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 :(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 ,2Hz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 30min ,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 ,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 (10 0 .1±1.2 ) % ,降低到 (4 9.4± 0 .6 ) % ,并且在长达 3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 ,经非配对t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n =6 ) ,即 2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 ;(2 )静脉注射NMDA 受体阻断剂MK 80 1(0 .5mg·kg-1) ,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1mg·kg-1) ,均可以阻止这种 2Hz电针诱导的LTD。结论 :2Hz电针 (HANS穴位电刺激 )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 ,产生NMDA
邢国刚刘风雨万有姚磊韩济生
关键词:脊髓突触传递神经元可塑性
神经源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超极化激活电流的作用
<正> 本研究从离体和在体两方面角度讨探了超极化激活电流(Ih)在神经源性痛大鼠“外周敏化”中的作用。主要发现: (1)背根神经节(DRG)细胞表达Ih通道。Ih的分布呈细胞特异性,主要存在大、中直径DRG神经元上。(2...
万有邓伦斌姚磊张茜涂会引李潭石玉顺韩济生
文献传递
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7
2002年
目的 :比较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方法 :大鼠L5/L6 脊神经结扎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 (ChungModel) ,给予不同频度的电针治疗 (每天 1次、2天 1次、3天 1次和 4天 1次 ) ,观察疗效。采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 ( 50 % )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 :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 ,3天 1次组、4天 1次组、2天 1次组的镇痛效果均可以得到累加。而在四组不同频度中 ,3天 1次组后续镇痛作用效果最好 ,对机械性痛超敏的抑制至电针后 48hr,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持续至电针后 1周。经统计学检验 ,3天 1次组与其他针刺频度组镇痛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P <0 .0 0 1 )。结论 :电针频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综合累加效应和后续效应 ,3天
王贺春万有姚磊韩济生
关键词:疼痛神经源性针刺镇痛电针频率
一种数码印刷工作流程中传票参数的平展存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码印刷工作流程中传票参数的平展存储方法,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现有技术中,没有对印刷流程中的工作流进行有效编辑、控制并保存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是将一组处理过程连接成一个定制的、可以呈现为树状结构的工...
赵杰姚磊
文献传递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的改变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细胞电生理特征的改变。方法 :以单侧L5和L6 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结果 :引起损伤侧DGR中、小直径神经元兴奋的基强度降低 ,动作电位爆发阈值下降 ,小直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宽 ,自发放电的细胞比率明显升高。结论 :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 ,这可能是引起动物神经病理性痛敏的原因之一。
邓伦斌姚磊王贺春曹晓杰万有韩济生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动作电位背根神经节
硅基锗材料的异质外延生长探究
根据摩尔定律,随着传统硅基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寻找高迁移率的材料取代硅和提出新的器件结构成为必然。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锗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材料,其迁移率远大于硅。此外,由于硅本身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使得硅光探测器在中波和...
姚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