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延青

作品数:34 被引量:32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2篇关节
  • 16篇关节置换
  • 11篇膝关节
  • 10篇置换术
  • 10篇膝关节置换
  • 8篇髋关节
  • 7篇手术
  • 7篇术后
  • 6篇全膝关节
  • 6篇髋关节置换
  • 5篇置换术后
  • 5篇全膝关节置换
  • 5篇膝关节置换术
  • 5篇假体
  • 4篇全髋
  • 4篇全髋关节
  • 4篇全髋关节置换
  • 4篇缺损
  • 4篇髋关节置换术
  • 4篇髋臼

机构

  • 3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聊城市第二人...

作者

  • 33篇刘延青
  • 25篇张克
  • 25篇田华
  • 17篇刘岩
  • 15篇娄思权
  • 11篇李子剑
  • 9篇蔡宏
  • 6篇李锋
  • 4篇鞠晓东
  • 4篇王卫国
  • 3篇刘忠军
  • 3篇高福强
  • 3篇党耕町
  • 2篇吴奉梁
  • 2篇江凌
  • 2篇王跃庆
  • 2篇孙永生
  • 2篇赵然
  • 2篇孙宇
  • 2篇程爱新

传媒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2008国际...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九届全国关...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娄思权周昊嵬王卫国程爱新鞠晓东王跃庆孙永生田华刘延青党耕町
1993年1月~2005年12月,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211工程外科学科群基金资助,进行了研究。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为主要特征的老年性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关...
关键词:
关键词: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基因治疗
膝关节置换中使用金属网加打压植骨技术修复胫骨内侧非包容性骨缺损
目的 探讨金属网加打压植骨技术在膝关节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内侧严重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7例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非包容性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采...
李锋田华张克蔡宏刘延青李子剑
关键词:打压植骨骨缺损膝关节置换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测量被引量:48
2003年
目的:探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在交感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测角仪测量了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将C2/3、C3/4、C4/5、C5/6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过伸、过屈位片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4/5、C5/6间角位移和C3/4、C4/5、C5/6椎体间滑移显著增大(P<0.05)。结论:交感型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好发于C4/5,其次是C5/6、C3/4节段,过伸、过屈位片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意义更大,根据本组数据可推算出引起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
刘延青刘熙海孙宇党耕町
关键词:交感神经颈椎病X线
颗粒骨打压植骨术治疗髋臼骨缺损的早期观察
目的: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缺损的早期效果。 方法:对15例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实施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髋臼骨溶解假体松...
张克李子剑田华刘岩刘延青蔡宏娄思权
关键词:髋关节骨缺损翻修术置换术人工关节
文献传递
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误差产生的原因。方法:16例腰椎疾病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置入76枚椎弓根螺钉,手术后行x线和CT检查,在矢状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上缘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上缘的角度;横断位测量螺钉与椎弓根内壁的相对位置、与椎体中线的角度。并与手术导航图像的对应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有2枚螺钉偏头侧出椎弓根,术中纠正,1枚螺钉造成椎弓根外壁缺损而被取出,2枚螺钉偏外侧出椎弓根。其余螺钉手术后CT与手术中导航图像显示的位置角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导航可能产生两种偏差,一种是因为椎体之间的距离缩短,常见于腰椎骨折和腰椎不稳定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腰椎前凸加大,螺钉出椎弓根上缘或下缘;另一种是扩椎弓根时图像晃动,或者开路锥在椎弓根内调整位置时产生的虚假图像误导手术者判断错误。结论:在使用导航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避免腰椎的前凸加大,根据静止的图像做出判断,以减小误差。
刘延青刘岩张克娄思权
关键词:手术导航椎弓根螺钉腰椎
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国人正常股骨髓腔近端解剖参数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正常股骨髓腔近端解剖特点,研究股骨形态学参数影响因素,为设计更适合国人特点的假体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5年8月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502人(572髋),术前拍摄患肢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应用PACS医学图像处理系统测量股骨近端解剖参数。对比中国人与西方人股骨近端解剖参数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饮酒对股骨近端髓腔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本组国人正常股骨髓腔近端解剖参数与Noble测量欧美人种的解剖参数均有差异。年龄、长期饮酒史对髓腔形态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股骨近端解剖参数数据库,并设计出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股骨侧假体是十分重要的。种族、年龄、长期饮酒史等因素需纳入假体柄设计的过程中。
蔡宏赵然刘延青田华张克刘忠军
关键词:中国人影响因素
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透亮带—PFC-Sigma膝关节2-6年X线随访结果
随着假体设计和材料的进步,膝关节假体使用寿命在延长,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是影响假体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松动的早期X线表现是局部透亮带。本文对于透亮带的分布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预防的方法,以便防止假体松动,延长...
刘延青张克刘岩田华蔡宏李子剑娄思权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假体松动胫骨平台
文献传递
低分子肝素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与输血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可能造成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通过与TKA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低分子肝素对初次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8月初次行TKA的2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6例(试验组)术后8~12h开始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6000U,1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50mg,共14d。试验组:男27例,女139例;年龄22~82岁,平均66.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79±3.87。左膝99例,右膝67例。病程1.8~8.6年,平均4.1年。对照组:男21例,女99例;年龄40~84岁,平均64.9岁。BMI为27.87±3.62。左膝78例,右膝42例。病程1.5~8.2年,平均4.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28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55±37.75)、(32.52±40.1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7,P=0.001);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08±14.63)、(27.91±18.4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9,P=0.059)。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40.4%(67/166),对照组为30.0%(36/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1,P=0.08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4.03)、(0.97±3.50)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39)。结论初次TKA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将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了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的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高福强李子剑张克刘延青田华刘岩刘忠军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术后出血量隐性出血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程度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3
2011年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肢体肿胀是术后常见现象,隐性失血为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2009年8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5例)和无血栓组(221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l),还计算出术后第2~5 d的术侧下肢膝上10 cm及膝下10 cm周径较术前相比周径增加的平均值D-up及D-down。[结果]在无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均造成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在血栓组,隐性失血量对术侧下肢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变化影响不大,两者Pearson相关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10,P=0.066),有无血栓组间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间D-up、D-down和Hbl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4,0.156,0.180。[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特别是3~5 d内,应持续关注患者血色素的变化,隐性失血量与下肢的肿胀程度呈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加重了肢体肿胀。TK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对远端肢体肿胀程度影响不大,考虑后者主要还是与隐性失血有关。
高福强李子剑刘延青刘岩田华张克刘忠军
关键词:隐性失血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特征(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背景:最早研究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由于脂肪组织与骨髓同为中胚层起源的组织,那么能否从脂肪组织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而且也具有多分化潜能呢?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2-10/2004-01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对象为从Lewis大鼠脂肪组织中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3周龄Lewis大鼠的腹股沟脂肪垫,消化法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脂肪诱导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其向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化,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分化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成骨诱导后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从成体大鼠脂肪组织中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呈成纤维细胞样,能大量稳定增殖传代。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自发分化为脂肪细胞,传代细胞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的作用下生成脂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增强,向脂肪细胞分化;在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甘油磷酸钠的诱导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显示诱导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onKossa染色出现钙结节,骨桥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Westernblotting检测到诱导后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结论:从脂肪组织中可获得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有可能成为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鞠晓东娄思权田华王卫国刘延青
关键词:脂肪类干细胞成骨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