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文浩

作品数:13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骨髓间充质
  • 7篇骨髓间充质干...
  • 7篇干细胞
  • 7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胰岛
  • 5篇细胞
  • 5篇分化
  • 4篇胰岛细胞
  • 3篇郏县红牛
  • 3篇细胞分化
  • 3篇宫内
  • 3篇DMSO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分化
  • 2篇体外诱导
  • 2篇子宫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2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广播电视...
  • 2篇河南农业职业...

作者

  • 12篇于文浩
  • 11篇王新庄
  • 6篇刘远哲
  • 6篇王亚丹
  • 5篇翟明胜
  • 5篇张宁
  • 5篇陈晓佩
  • 3篇胡文举
  • 3篇许晓婷
  • 2篇蒋金航
  • 2篇宋艳画
  • 1篇薛永康
  • 1篇冯建昆
  • 1篇吕婧玉
  • 1篇虎啸
  • 1篇赵玉玺
  • 1篇丁丹丹
  • 1篇秦瑞峰
  • 1篇李志钢

传媒

  • 4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牛业科学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5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郏县红牛同期发情及超数排卵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生产中郏县红牛同期发情及超数排卵的方法。[方法]筛选75头郏县红牛分组分批进行同期发情及超数排卵。[结果]显示,CIDR+PG法处理组母牛同期发情率(100%)显著高于PG二次法处理组(76%)(P>0.05);用加拿大促卵泡素(FSH)超排时头均获胚数6.33枚,用中科院动物所促卵泡素(FSH)超排时头均获胚数为6.00枚,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分析结果可知,CIDR+PG法处理比PG二次法对郏县红牛的同期发情效果好;进口促卵泡素(FSH)与国产促卵泡素(FSH)对郏县红牛的超排效果无显著差异。
李志钢王新庄于文浩石奎林秦瑞峰石育铭翟明胜刘远哲
关键词:郏县红牛超数排卵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被引量:4
2014年
对分离获得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低温冻存研究。用红细胞裂解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采用SABC法进行鉴定;冻存后复苏,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复苏率,观察冻存时间(15d,30d,90d)对各代(P1,P3,P9代)细胞复苏效果的影响;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验证其干细胞多潜能分化特性。结果表明:BMSCs呈长梭形,聚集成旋涡状均匀生长,SABC法鉴定其为BMSCs;冻存前后P1、P3代细胞活力好,增殖速度快;P9代细胞增殖缓慢;冻存时间对P1、P3代细胞复苏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复苏率较高;但是P9代细胞复苏率极低,并且随着冻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复苏率逐渐降低;冻存复苏的细胞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油红浸染红色。可见:红细胞裂解液法分离获得的BMSCs生长生物学性状稳定;P3代以前冻存增殖和分化特性不受影响,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后续研究。
许晓婷胡文举陈晓佩翟明胜于文浩王亚丹张宁王新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存
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为探索河南省郏县红牛产后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各菌种的致病性与耐药性,采集21头产后健康的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进行了细菌计数、生化鉴定、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分娩后1 d牛子宫内即呈现污染状态,共分离出70株(9种)细菌,产后第8天子宫内细菌数量和种类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8±0.65)×107个/g和79株(9种),随后细菌数量和种类开始减少;产后第36天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未分离到,第43天产吲哚金黄杆菌、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4种细菌未分离到。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对小鼠致病性较强,大肠埃希菌组小鼠腹腔攻毒后24 h内全部死亡,其余组小鼠在腹腔攻毒后2 d内全部死亡。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吲哚金黄杆菌均对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均敏感。
胡文举宋艳画秦佳辰石奎林于文浩刘远哲王新庄
关键词:郏县红牛药敏试验
DMSO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红细胞裂解法分离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传代纯化培养并进行生物特性的鉴定。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0、0.5%、1%、2%、4%)作用于贴壁前、贴壁后的兔BM-MSCs,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DMSO体外诱导P3代兔BM-MSCs分化为胰岛细胞,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学变化;双硫腙染色法初步鉴定胰岛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胰岛素的表达;ELISA检测胰岛素的分泌。结果显示,原代、传代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良好。DMSO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细胞贴壁前、后的2种处理方法相比,DMSO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而言,DMSO浓度<1%对细胞的生长损害作用较小。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变圆,逐渐聚集,6d出现细胞聚集,随着诱导的继续,形成细胞团样结构,细胞团数逐渐增多;终末阶段试验组双硫腙染色呈明显的猩红色、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胰岛素表达显示阳性,ELISA检测细胞分泌胰岛素,诱导组7d和12d的胰岛素含量分别为(31.32±0.14)mU/L和(32.85±0.21)mU/L,与对照组的(25.02±0.55)mU/L和(25.06±2.46)mU/L比较,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DMSO可以用于诱导BM-MSCs分化,终末阶段形成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细胞,未来可以针对其诱导的高效性进一步进行研究。
许晓婷翟明胜蒋金航陈晓佩丁丹丹于文浩刘远哲王新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
牛PPARγ基因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取郏县红牛第6和第7肋骨间肌间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分离并培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牛前体脂肪细胞过程中,添加终浓度为1μmol/L的吡格列酮对脂肪细胞进行药物干预,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s actirated receptorγ,PPARγ)基因的表达后,通过MTT检测牛前体脂肪的增殖;油红O提取比色法检测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的分泌;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表达上调后其他参与脂肪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吡格列酮药物干预后,PPAR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PPARγ基因的表达上调后,牛脂肪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分化能力增强;脂肪分化相关基因C/EBPA、SREBP11、FABPA、PLIN1、LPL和IGFBP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GATA2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影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能与肉牛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关系。
陈晓佩于文浩蒋金航王亚丹刘远哲张宁王新庄
关键词:PPARΓ基因吡格列酮郏县红牛
5-aza-dC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探讨DNA甲基化水平变化与BMSCs分化的关系,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dC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用1.0μmol·L-1的5-aza-dC处理BMSCs,并联合DMSO、尼克酰胺诱导BMSCs向胰岛细胞分化,与未作DNA酶甲基化抑制剂处理的DMSO法诱导组进行双硫腙染色对比、胰岛关键调控基因PDX-1的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鉴定对比。研究表明,0.2~1.0μmol·L-15-aza-dC为处理兔BMSCs合适的浓度,1.0μmol·L-1的5-aza-dC与DMSO、尼克酰胺诱导剂的联合使用,能够促进胰岛调控关键基因PDX-1的表达,建立了BMSCs向胰岛细胞分化的较为高效的诱导体系。揭示了甲基化程度影响BMSC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低甲基化程度促进胰岛特异基因PDX-1的表达。
吕婧玉许晓婷陈晓佩翟明胜冯建昆于文浩王新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AZA-DCDNA甲基化PDX-1胰岛细胞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被引量:12
2014年
为调查河南平顶山地区奶牛场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种类、致病性和耐药性,采集了某牛场29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小鼠攻毒试验及细菌药敏试验。共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奥斯陆莫拉菌等18种(52株)细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奥斯陆莫拉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4%(12/29)、20.7%(6/29)、17.2%(5/29)。小鼠致病性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小鼠致病性最强,腹腔攻毒后2d内小鼠全部死亡;蜡样芽胞杆菌次之,腹腔攻毒后2d内致死率为75%,奥斯陆莫拉菌攻毒后2d内致死率为5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蜡样芽胞杆菌、奥斯陆莫拉菌、大肠埃希菌均对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表现为耐药;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均表现为高度敏感。结果说明,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奥斯陆莫拉菌为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可作为该地区奶牛治疗子宫内膜炎的首选药物。
胡文举宋艳画秦佳辰石奎林于文浩刘远哲王新庄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药敏试验
不同分离方法及首次换液时间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探讨不同分离方法及首次换液时间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红细胞裂解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记录首次传代时间、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CD90、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于培养12,24,48,72h首次换液,以后每2d换液1次,记录各组0~3代培养时间。结果显示,2种分离方法均能得到较均一的长梭形细胞,聚集成旋涡状均匀生长,CD90、CD44抗原表达阳性,CD34抗原表达阴性。其中红细胞裂解法所得细胞活性较全骨髓贴壁法高,首次传代时间短,差异显著(P〈0.05);24h首次换液各代达传代所需时间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为最佳首次换液时间,可显著缩短细胞培养周期。这表明,采用红细胞裂解法,24h首次换液能够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缩短细胞培养周期。
陈晓佩于文浩王亚丹刘远哲张宁王新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
为探明如何使BMSCs稳定、高效地定向分化为胰岛细胞,并搞清楚相关诱导方案中BMSCs分化为胰岛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DMSO联合高糖对第3代兔BMSCs进行体外诱导以及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aza-dc干预第3代兔...
王亚丹于文浩虎啸王新庄
关键词:DMSO高糖5-AZA-DC胰岛细胞
文献传递
DMSO联合高糖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该研究旨在探索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联合高糖体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Lepus brachyuru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可行性及其调控机制。采用不含血清的DMSO联合高糖诱导P3代兔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双硫腙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分化;RTq PCR检测胰岛细胞相关基因[Foxa2(forkhead box A2)、Nestin(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Pax6(paired box gene 6)、Pdx-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胰岛素]的表达,并以诱导培养前(0 d)细胞、兔骨髓细胞、P3代BMSCs和胰腺组织中胰岛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作为参照。结果表明,Foxa2、Nestin和Pax6基因不能作为兔BMSCs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成功的标志基因。DMSO能够激活Pdx-1基因的表达,促进兔BMSCs分化为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前体细胞。高糖能够促进兔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并可显著促进Pdx-1和Foxa2基因的表达。
于文浩王亚丹虎啸张宁薛永康朱邯豫赵玉玺王新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糖分化胰岛样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