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维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土地利用
  • 1篇英文
  • 1篇中国农田
  • 1篇中国气候
  • 1篇中国气候变化
  • 1篇社会经济环境
  • 1篇生态区
  • 1篇石油
  • 1篇石油开采
  • 1篇随机效应模型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浓度值
  • 1篇农田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生态
  • 1篇农业生态区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情景分析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邓祥征
  • 5篇黄维
  • 2篇吴锋
  • 2篇战金艳
  • 2篇林英志
  • 2篇马恩君
  • 1篇何书金
  • 1篇韩健智
  • 1篇王小彬
  • 1篇岳娜
  • 1篇姜群鸥
  • 1篇苏红波
  • 1篇杜继福

传媒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Agricu...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英文)被引量:12
2010年
稳健主成分分析(RPCA)法可用于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该文展示了RPCA法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利用RPCA法并基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分异特征将中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划分为8个分区,分别代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的8个级别。研究表明,采用RPCA法不易受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各成分要素异常值影响,所获得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分区较为科学与合理。由此可见,应用RPCA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表征指标,可应用于提炼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区域分异特征。
邓祥征黄维杜继福韩健智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
土地利用格局演替仿真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地利用格局演替仿真装置,包括:智能用户终端,响应用户指令,向土地利用格局演替驱动分析服务器、区域用地结构变化情景分析服务器以及土地利用面积空间分配服务器发送采样参数和用户设定参数,并接收模拟计算结果...
邓祥征战金艳苏红波姜群鸥黄维马恩君吴锋
文献传递
一种陆地石油开采生态风险识别及风险值的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陆地石油开采生态风险识别及风险值计算的方法,属于生态风险防范领域。其步骤为:确定陆地石油开采的特征污染物;筛选生态系统中石油开采污染物的敏感受体,并确立其表征指标;获取石油开采区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值及敏感受...
邓祥征战金艳吴锋林英志马恩君黄维岳娜
文献传递
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被引量:32
2010年
利用中国1988、1995、2000和2005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年间气温、降水变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夏、秋、冬3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
黄维邓祥征何书金林英志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产量面板数据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县域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内容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基于土地动态模拟系统(DLS)模拟了2012与2020年全国栅格尺度的农田分布,同时利用基于遥感反演的1988、2000年农田分布数据,应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实施免耕、秸秆还田措施下中国1988~202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1988~2000年、2000~2012年与2012~2020年3个时段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情况,揭示了九大农业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在不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的情况下,1988~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呈增长态势;而2000~2012年的全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2012~2020年间,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有机碳贮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2000~2012年间显著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秸秆还田与免耕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增加,同时这两种管理措施的增汇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增汇效果相对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制订和实施农田增汇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并保障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邓祥征韩健智王小彬黄维
关键词:DLS农业生态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