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综合征
  • 3篇创伤
  • 2篇心脏
  • 2篇心脏骤
  • 2篇心脏骤停
  • 2篇心脏骤停后综...
  • 2篇休克
  • 2篇全身
  • 2篇骤停
  • 2篇乌司他丁
  • 2篇乌司他丁治疗
  • 2篇后综合征
  • 2篇急救
  • 1篇低钾
  • 1篇低钾血症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脂肪酸结...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9篇马诚
  • 5篇钟坚
  • 5篇李少洪
  • 4篇何景招
  • 3篇刘旺林
  • 3篇卜会驹
  • 3篇郭少卿
  • 3篇温海洋
  • 3篇苏远红
  • 2篇梁志敏
  • 2篇代少艳
  • 1篇柴湘平
  • 1篇相永森
  • 1篇王伋
  • 1篇陈丹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新疆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快速检测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采用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对132例发病4小时以内的急性胸痛患者的H-FABP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的心电图、CK、CK-Mb进行了比较。结果:H-FABP用于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94.5%,特异性为90.9%;CK的敏感性为45.5%,特异性为89.6%,CK-Mb的敏感性为45.5%,特异性为90.9%,心电图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4.8%H-FABP与CK、CK-Mb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FABP与心电图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K、CK-Mb与心电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FABP定性检测试剂盒可用于早期AMI筛选诊断。
马诚柴湘平
关键词: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胸痛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ICU的患者临床资料,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同时进行APACHEⅢ评分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入院72h转归情况,分成存活≤72h组和存活>72h组,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或负值),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6h血乳酸值、6h血乳酸清除率、6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APACHEⅢ评分、休克指数等的差异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C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存活≤72h和存活>72h组在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复苏6h内的APACHEⅢ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存活>72h组的6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存活≤72h组[(32.72±15.56)%vs(21.47±18.0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中存活>72h的比率明显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3.24%vs28.0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6h血乳酸清除率、6h ScvO2是影响PC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6h血乳酸清除率判断PCA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30)较6hScvO2曲线下面积(AUC=0.729)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重要且简便的指标之一。
钟坚李少洪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马诚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乌司他丁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等方法,对收入ICU的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昏迷患者(≥18岁)共4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Z组:20例)和综合治疗+乌司他丁组(U组:20例),乌司他丁30万U/d,连续3d,两组均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并于ROSC后1(使用乌司他丁前)、6、24、48、72h各时间点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结果两组患者在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6、24、48、72h的INF-α、IL-6浓度比较,U组均明显优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72h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有积极作用,所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少洪钟坚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何景招马诚
关键词:乌司他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药物疗法
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723例心肺复苏病例。将病例组分为成功组(117例)和失败组(606例),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对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我院2010年前后在影响抢救成功率因素上的变化。结果:120的响应时间在小于3min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在小于10min的情况下和在抢救现场积极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肺复苏抢救失败率,分别为OR:0.65,95%CI:0.43-0.99;OR:0.64,95%CI:0.42-0.98;OR:0.61,95%CI:0.39-0.96。2010年后较2010年以前相比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达到18.2%,且出车时间(大于3min率降为24.8%)、到达现场时间(大于10min率降为17.1%)和现场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达到82.9%:气管插管率69.9%、电击除颤率50.1%、复苏药物使用率89.2%)等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大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相永森马诚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
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求一种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1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早期补液量分成三组:小剂量组<1 500 ml,中剂量组1 500~2 000 ml,大剂量组>2 000 ml。比较三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和总存活率。结果: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输液量中剂量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三组中ARF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RDS的发生率在大剂量组中(33.33%)明显高于小剂量组(18.75%)和中剂量组(17.54%)(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苏远红梁志敏代少艳马诚郭少卿刘旺林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早期急救限制性液体复苏
重度低钾血症8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重度低钾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86例重度低钾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重度低钾血症患者均以四肢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有明确的诱因。63例就诊时予以心电图检查,57例有异常表现,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相结合的治疗后,5例患者短期治疗效果不佳收住院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低钾血症的诊断以临床表现及血清钾测定为主,心电图检查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为重度低钾血症的辅助诊断方法。治疗上以静脉补钾为主,口服补钾为辅,明确病因、消除诱因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苏远红梁志敏马诚
关键词:重度低钾血症发病原因
中毒严重程度评分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我院急救医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的PSS评分分为1、2、3三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PSS评分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住院天数越长;PS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PSS评分能反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正确决策和预后判断。
李少洪马诚王伋钟坚何景招刘旺林陈丹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严重创伤急性死亡140例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性死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0例严重创伤就诊后48 h内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受伤原因中以车祸伤和坠落伤多见,伤员院前和急诊科内停留时间分别为(44.7±5.13)min和(117±20.5)min。结论车祸伤和坠落伤是主要的受伤原因,死亡原因中以脑外伤、创伤性休克为主,医源性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加强院前急救、缩短院前和急诊科的停留时间,尽早手术治疗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苏远红梁志敏代少艳刘旺林马诚
乌司他丁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休克治疗组(Z组:26例)和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组(U组:28例),U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静注,1次/8h,连续用药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MODS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前(发生创伤1h内)以及治疗后第1d、3d、5d、7d各时间点血中的含量。结果 U组和Z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入院时ISS评分、初始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MODS发生率和治疗第3d的APACHEⅢ评分较Z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与Z组患者在治疗第1d、3d、5d、7d各时间点检测血INF-α、IL-6浓度比较,U组较Z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TNF-α、IL-6是升高的,乌司他丁可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给予乌司他丁的干预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积极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钟坚马诚李少洪何景招卜会驹温海洋
关键词:乌司他丁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白细胞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