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红
- 作品数:131 被引量:1,641H指数:23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 (AGT)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疗效的影响。 方法 :利用苯那普利前瞻性治疗 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的IgA肾病或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 ,治疗时间 12个月。利用PCR方法测定患者ACE、AGT基因型 ,并据此分组 ,比较苯那普利治疗后不同基因型组肌酐清除率 (Ccr)及尿蛋白定量下降程度的差异。 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 12个月后 ,ACE基因DD、DI型组Ccr下降速度较II型组略快 ,分别为 0 2 2 4、0 172及 0 113ml·min-1·month-1,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DD、DI型组尿蛋白下降幅度显著高于II型组 (48 93%、32 5 6 %vs 9 0 9%,P <0 0 5 ) ;AGT基因TT、MT型组Ccr下降速度较MM型组快 (0 179、0 16 4vs 0 0 96ml·min-1·month-1,P >0 0 5 ) ,TT、MT型组尿蛋白降幅显著高于MM型组 (2 1 97%、37 78%vs 2 74%,P <0 0 5 )。 结论 :苯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的原发性肾炎 ,含ACE基因D等位基因及AGT基因T等位基因的患者Ccr下降速度较其他基因型略快。尚需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探讨ACE、AGT基因多态性对ACEI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的确切影响。苯那普利降低尿蛋白的疗效明显受基因多态性影响。
- 陈强刘志红胡伟新陈朝红陈惠萍黎磊石
-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苯那普利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降低尿蛋白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基因A116 6 /C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M2 35T多态性是否影响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阻断剂 (ARB)治疗IgA肾病 (IgAN)患者尿蛋白的疗效。 方法 :6 4例原发性IgAN患者 ,符合以下条件 :尿蛋白 1~ 3 5g/d ,尿RBC <5 0 0万 /ml,SCr<133μmol/L ,血清白蛋白 >30g/L ;肾活检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无新月体及袢坏死 ,小管间质病变轻。治疗方法 :口服缬沙坦 80mg/d 8周。PCR法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 6 /C多态性和AGT基因M2 35T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血压及肾功能变化。 结果 :缬沙坦治疗 8周后 ,患者血压由 (119± 8 10 ) / (78 7± 8 71)mmHg降至 (113± 13 5 ) / (73 0± 10 7)mmHg ,尿蛋白由 (2 0 8± 0 72 )g/d降至 (1 5 8± 0 70 )g/d ,血清白蛋白相应上升 ,但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本试验未观察到AT1R基因型为CC型者。AT1R基因AA型、AC型患者尿蛋白较治疗前分别下降了 (2 4 5± 2 0 1) %,(2 8 5±2 0 0 ) %;ACE基因II型、DI型、DD型患者尿蛋白分别下降了 (2 7 5± 18 4 ) %,(2 3 8± 2 2 6 ) %,(2 2 4± 12 6 ) %;
- 程震刘志红唐政胡伟新陈朝红俞雨生陈惠萍黎磊石
-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尿蛋白疗效IGA肾病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毒鼠强中毒所致严重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毒鼠强中毒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对毒素的清除及相应的免疫功能变化。 方法 :12例重度毒鼠强中毒患者行活性炭血液灌流 (HP)联合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在治疗前 (0h) ,12h ,2 4h ,4 8h及 72h取抗凝血 ,分离单核细胞 ,细菌脂多糖 (LPS) 10 μg/ml刺激 12h ,测定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 (TNF α、IL 6、IL 10 ) (ELISA) ,同时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并测定血浆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①HP联合CBP治疗能显著降低血中毒鼠强浓度 (P <0 0 5 )。②与正常人相比 ,所有中毒患者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明显减少 ,其中TNF α和IL 10 (P <0 0 1)为著。③HP联合CBP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 ,单核细胞分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P <0 0 5 )。少数患者单核细胞分泌功能则进一步减退 (P <0 0 5 ) ,并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P <0 0 1) ,这些患者血中毒鼠强浓度高 ,救治时间较晚 ,免疫功能处于严重抑制状态 ,患者预后极差。 结论 :①HP联合CBP治疗后 ,能快速、持续地清除毒鼠强 ;②与其他创伤、烧伤、炎症不同 ,毒鼠强中毒患者单核细胞免疫功能呈严重低下状态。随着毒素被清除 ,大多数患者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 余晨刘志红陈朝红季大玺黎磊石
-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毒鼠强中毒毒素单核细胞血液灌流
- 雷公藤甲素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建立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PHN)、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致足细胞损伤的大鼠模型;以纯化的C5b6及C7~C9体外组装C5b-9,建立足细胞亚溶破模型;建立PAN致足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AngⅡ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分析足细胞裂孔膜相关分子Nephrin和Podocin在足细胞的分布及表达量的变化;分析足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actin和Synaptopodin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了细胞内调节骨架装配的Rho/ROCK信号通路的活性,Westernblot检测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C-Jun氨基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研究雷公藤甲素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1)在PHN模型中,雷公藤甲素能明显地减少Heymann肾炎大鼠的蛋白尿,足细胞足突损伤明显减轻,足突融合明显改善,足细胞裂孔膜关键分子如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分布形态也从颗粒状不连续分布变为正常连续性分布,提示雷公藤甲素能直接改善和修复足细胞病变.(2)在PAN介导的非免疫性足细胞病变大鼠模型中,进一步证实了雷公藤甲素对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和对足细胞损伤的影响.(3)在PAN和AngⅡ诱导足细胞损伤模型中,雷公藤甲素抑制PAN和AngⅡ诱导的足细胞ROS产生,抑制PAN和AngII诱导的细胞内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4)在C5b-9导致的足细胞损伤模型中,雷公藤甲素不依赖于对ROS影响而独立地作用于p38MAPK信号通路.(5)雷公藤甲素能呈剂量依赖性的拮抗AngⅡ诱导的骨架蛋白解聚和细胞间连接分子的重排.结论雷公藤甲素具有直接的足细胞保护作用,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药物.
- 秦卫松陈朝红郑春霞曾彩虹刘志红
-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足细胞肾小球疾病蛋白尿ROS
- 霉酚酸酯及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0年
-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 ,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这两种免疫抑制剂抗炎作用的机制。 方法 :以脐静脉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体外内皮细胞血管发生 (angiogenesis)模型 ,观察并比较了两种免疫抑制剂对内皮细胞血管发生 ,内皮细胞迁移能力 (Scratchwoundclosureassay)和内皮细胞增生(3 H TdR掺入 )的影响。 结果 :霉酚酸酯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发生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此外 ,霉酚酸酯还能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能力 ,而地塞米松则对此无显著作用。结论 :在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上 ,霉酚酸酯具有比地塞米松更为广泛和显著的抑制效应 ,这可能是霉酚酸酯对一些激素治疗无效的血管炎患者仍有良好疗效的分子机制之一。
- 刘浩刘志红黄海东陈朝红李颖健黎磊石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发生霉酚酸酯药理
- 霉酚酸及地塞米松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1年
- 目的 比较霉酚酸、地塞米松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上述免疫抑制剂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 ,利用体外血管生成体系观察 2种免疫抑制剂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 ,同时利用划伤愈复测定、3 H TdR掺入率及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其对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粘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 霉酚酸酯能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此外霉酚酸酯还表现出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能力 ,而地塞米松对此则无显著影响 ;对于粘附能力 ,2种免疫抑制剂均未表现出显著的效应。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霉酚酸较地塞米松表现出更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
- 黄海东刘志红刘浩陈朝红黎磊石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霉酚酸地塞米松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
- 糖尿病贤病分子病因学及其防治的研究
- 刘志红黎磊石朱加明郭啸华陈朝红杨俊伟王金泉陈惠萍周虹王建平
- 该研究围绕糖尿病贤病的分子病因学,紧密结合临床分子病理研究的新发现,深入系统地研究了DN的发病机制,着重探索了糖代谢自身的调控机制,尤其是贤脏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以及调倥机制和细胞已糖通路代谢途径的作用,以及VEGF介改...
- 关键词:
- 关键词:葡萄糖转运蛋白大黄酸
- 细胞色素P450 3A5和多药耐药基因1基因多态性在肾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 5 0 3A5 (CYP3A5 )和多药耐药基因 1 (MDR1 )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 (FK5 0 6 )血药浓度的影响 ,探讨FK5 0 6在不同个体间吸收、代谢差异的基因背景 ,建立个体化用药的药物代谢遗传学监控体系。 方法 :观察 1 1 8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 0 6 +霉酚酸酯 +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的成年患者 ,记录体重 ,FK5 0 6剂量 ,术后第 7天、术后 1个月和术后 3个月的FK5 0 6全血谷浓度等指标。采用PCR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CYP3A5 1 / 3和MDR1 3435位点C/T多态性 ,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FK5 0 6的浓度 /剂量比的差异。 结果 :CYP3A5基因为 1 / 1、 1 / 3和 3/ 3型的患者数分别有 1 2、36和 70例。 1 / 1型和 1 / 3型患者的FK5 0 6浓度 /剂量比明显低于 3/ 3型的患者 (术后第 7天分别为 32 8± 1 7 7,4 1 6± 1 5 8,1 0 2 3± 5 1 2 ;术后 1个月分别为 33 1± 7 5 ,4 6 4± 1 2 9,1 0 3± 4 7 5 ;术后 3个月分别为 35 3± 2 0 9,5 9 0± 2 0 6 ,1 5 0± 85 3;P均 <0 0 0 1 ) , 1 / 1纯合子患者的血药浓度略低于 1 / 3杂合子 ,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 7天P >0 0 5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P <0 0 1 )。动态观察MDR1基因型与FK5 0 6血药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
- 张鑫刘志红郑敬民陈朝红唐政陈劲松黎磊石
- 关键词:FK506血药浓度CYP3A多药耐药基因1他克莫司纯合子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内稳状态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49
- 2007年
-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内稳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12例男性SAP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Con组(常规治疗组,4例)和CBP治疗组(常规治疗+CBP治疗组,8例)。经72h治疗后对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包括APACHE-Ⅱ评分及其它主要临床指标),同时在治疗0h、6h、12h、24h、48h和72h各时间点取血,动态观察SAP患者免疫内稳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采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谱、Th1(促炎)/Th2(抗炎)细胞因子比例的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单核细胞功能(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病情显著改善,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肾功能恢复正常(P<0.05)。而Con组患者除血淀粉酶水平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外,患者病情并无明显缓解,肾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方面也无明显改善(P>0.05)。(2)免疫内稳状态指标的比较:除IL-4外,两组患者血浆中其它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血IFN-γ,IL-1,IL-2和IL-5,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虽较治疗前亦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则始终无明显变化。比值比提示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类抗炎细胞因子IL-13、IL-10相对于Th1类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显著。而且,经CBP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CBP治疗除能快速有效改善SAP患者病情,纠正体内酸碱紊乱、清除体内代谢毒素外,还能清除体内过多生成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改善患者单核细胞抗原呈递能力,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
- 张鹏刘志红陈朝红李维勤季大玺黎介寿黎磊石
- 关键词:血液净化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糖尿病肾病患者足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83
- 2003年
-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病变 ,分析其与血糖控制、蛋白尿、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2 7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 2型糖尿病肾病。肾组织病理定量计数肾小球足细胞数。借助足细胞特定标志物WT1与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α3链 (C Ⅳα3)双套色荧光染色 ,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肾小球足细胞进行准确的密度定量分析。 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 (尿蛋白 <3 5g/ 2 4h) ,还是大量蛋白尿 (尿蛋白 >3 5g/ 2 4h) ,均伴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密度的减少 ,其中以大量蛋白尿组最为显著 ,蛋白尿组次之 ,微量白蛋白尿组最轻。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与尿蛋白量呈显著负相关 (P<0 0 1)。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还与肾小球病理改变相关 ,表现为肾小球K W结节病变者其足细胞数明显少于肾小球弥漫系膜增生性病变者 (P <0 0 1)。此外 ,足细胞数减少严重者肾小球硬化以及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 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就表现出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的减少 ,随着病变加重 ,这种变化愈发明显。足细胞病变不仅导致大量蛋白尿的发生 ,而且还与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有关。
- 刘志红李世军陈朝红曾彩虹张波周虹黎磊石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病变临床病理特征蛋白尿肾组织病理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