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兰

作品数:76 被引量:249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5篇盆腔
  • 20篇血管
  • 20篇三维重建
  • 20篇女性
  • 18篇成像
  • 17篇子宫
  • 15篇数字化
  • 14篇磁共振
  • 12篇动脉
  • 10篇在体
  • 9篇血管网
  • 9篇器官
  • 9篇腹盆腔
  • 9篇磁共振成像
  • 8篇血管成像
  • 7篇三维模型
  • 7篇子宫动脉
  • 7篇维模型
  • 7篇静脉
  • 6篇动脉血管

机构

  • 69篇南方医科大学...
  • 2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佛山市妇幼保...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临沂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佛山市第二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5篇陈兰
  • 62篇刘萍
  • 61篇陈春林
  • 25篇段慧
  • 22篇唐雷
  • 16篇彭程
  • 15篇黄璐
  • 15篇王建平
  • 15篇陈若兰
  • 15篇王俊
  • 12篇廖科丹
  • 11篇钟世镇
  • 9篇唐怡欣
  • 9篇王黎
  • 8篇陈斌
  • 7篇李维丽
  • 7篇李鉴轶
  • 7篇郭传家
  • 6篇陈瑞莹
  • 6篇毛东瑞

传媒

  • 16篇中国实用妇科...
  • 12篇2013年粤...
  • 11篇妇产与遗传(...
  • 6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实用妇产科杂...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年份

  • 2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11篇2014
  • 20篇2013
  • 3篇2012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女性初次经阴分娩后远期膀胱尿道及阴道三维解剖的变化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女性初次经阴分娩后远期膀胱尿道及阴道精细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就诊的已行MRI检查的53例患者,其中未孕未产者28例,经阴分娩1次者25例。收集患者的静息MRI影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联合UG软件对膀胱尿道与耻骨联合间的精细解剖参数进行三维测量和分析。结果:患者均可构建盆底器官三维模型,含骨盆、膀胱、尿道、子宫、阴道和直肠。膀胱尿道后角、β角、α角、耻骨后间隙,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道耻骨角、尿道倾斜角、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连线长度及尿道横纹肌厚度,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近中远端尿道阴道间隙、近端和远端阴道前壁宽度,经阴分娩1次组较未孕未产增宽;阴道前壁中线长度,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减小。中段阴道二维形态浅凹型占比,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经阴道分娩后膀胱尿道及阴道的空间解剖位置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膀胱尿道位置向后向下移动,阴道前壁及尿道阴道间隙增宽。两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侧面反映了经阴道分娩后,膀胱尿道及阴道周围支持结构支持功能有所下降。
陈兰陈春林刘萍陈瑞莹林洁陈金洋唐连王可竞陈怡
关键词:经阴分娩未育膀胱尿道阴道
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与特点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利用基于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技术构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子宫与子宫肌瘤的血管网特点。方法连续采集2012年1月至9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CTA检查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原始数据集,构建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通过逐步调整阈值以改变模型的血管显示密度,并予透明化处理后作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72例患者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可清晰的显示子宫动脉及子宫肌层、子宫肌瘤的血管网,可见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血管网轮廓与子宫血管网的相对位置不同,其中浆膜下肌瘤轮廓显示最为清晰。重建模型中存在特殊类型的肌瘤血管网。结论利用CTA和重建软件构建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形态逼真,可准确识别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的血管网,为术前评估和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陈春林唐怡欣刘萍段慧王黎陈兰王俊
关键词:子宫肌瘤数字化血管网
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MRA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
目的:探讨利用MR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12年10月于南方医院采用超导型3.0T磁共振获取一例正常成年女性盆腔血管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nics 10.01软件对子宫...
彭程陈春林刘萍郭传家陈若兰黄璐陈兰段慧黄志霞王俊
关键词:MRA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重建
与UAE手术导航相关的在体女性腹盆腔动脉临床解剖学研究
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以其微创和良好的疗效已日益被广大妇产科疾病患者所接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异位妊娠等妇科良性疾病及局部中晚期宫颈癌的术前...
陈兰
关键词:UAECTA
文献传递
中国南方地区女性骨盆分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分析近30年中国南方地区女性骨盆入口形状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844例行盆腔CT检查的汉族女性患者影像数据集,重建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并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和入口前后径,以判断其入口形态并分类。将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40岁,第2组41-50岁之间,第3组大于50岁,比较3组间骨盆入口形状大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⑴844例女性骨盆入口形态分类,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形态分布有显著差异(P〈0.001);⑵不同年龄组间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⑶入口前后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2,P〈0.001);⑷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面积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近30年中国南方女性骨盆入口形状分布中,骨盆入口横椭圆形逐渐减少,纵椭圆形逐渐增多。同时,骨盆入口面积逐渐增大,其变化趋势有利于经阴道分娩时胎头的衔接。
刘萍王月祉陈春林陈兰周建伟王建平廖科丹唐连唐雷
关键词:骨盆测量女性CT三维重建
利用MR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骶前静脉丛数字化三维模型
目的:利用MRI血管成像(MRA)原始数据及三维重建软件构建在体女性骶前静脉丛三维模型,观察骶前区静脉解剖.方法: 2012年10月至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取25例青年未育健康女性MRA原始数据集,利用Mimics10....
刘萍彭程陈春林陈若兰郭传家陈兰黄璐段慧王俊黄志霞
关键词:骶前静脉丛MRA三维重建
基于MRI和CT数据的女性泌尿系统三维建模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女性泌尿系统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就诊患者的MRI及CT影像数据,选取采用妇科常用扫描序列进行扫描的MRI及CT数据集各10套,利用Mimics19.0软件对不同数据集的女性泌尿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联合工程学软件,探索对膀胱尿道可进行测量的指标。结果10套MRI数据集均成功构建膀胱及尿道,而10套CT数据集成功构建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联合工程学软件,诸多膀胱尿道相关的几何参数可被测量,本研究中膀胱尿道后角:151.1±17.9°、β角:137.3±14.0°、尿道耻骨角:47.8±12.1°、尿道倾斜角:21.5±7.3°、α角:83.8±13.8°、耻骨后间隙:15.3±3.0 mm、尿道横纹肌厚度:2.6±0.6 mm。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直观再现人体泌尿系统三维解剖形态,提供女性泌尿系统精细解剖的三维研究的平台,通过多项径线和角度的测量,可为将来研究不同人群泌尿系统精细解剖及功能的差异提供技术基础。
陈兰陈春林刘萍陈瑞莹李彩霞唐连廖科丹姜文轩梁诗琪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双肾膀胱尿道
基于亚甲基蓝荧光特性研制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基于亚甲基蓝的荧光特性研制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并开展相关实验以证实该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根据亚甲基蓝的光学特性,分别定制特定LED光源与干涉滤光片,及CCD相机等相关的零部件,并进行近红外荧光成像设备的搭建。其次,利用研制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进行亚甲基蓝近红外荧光成像实验,并分析计算各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亚甲基蓝的SBR(Signal-to-background ratio)值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后,初步开展wistar鼠尿液收集实验,15只wistar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亚甲基蓝注射液(剂量分别为0、2、1.8、1.6、1.4 mg/kg),收集尿液,并将收集的尿液进行近红外荧光成像及分析各个剂量组的SBR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B的SBR值受浓度及成像距离的影响,各种不同实验条件下P值均小于0.05。而不同剂量组wistar鼠尿液的SBR值随剂量的减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其中1.6 mg/kg的剂量组SBR值(8.71±0.20)最高,且不同剂量与SBR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系统可用于亚甲基蓝荧光的探测,有望进一步应用于腹部术中输尿管实时识别的研究。
黄陆茂杜佩妍陈兰张洒周地福陈春林辛学刚
关键词:输尿管亚甲基蓝
在体子宫腺肌病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子宫腺肌病在体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子宫腺肌病进行CTA扫描的患者1例,获取其CT原始断层二维图像数据集后利用Mimics软件对其盆腔脏器、动脉血管网及骨盆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既可单独,也可整体显示盆腔内主要脏器、动脉血管网和骨盆等解剖结构,通过配准融合和旋转可以任意角度显示盆腔内主要脏器的空间立体位置及其与动脉血管网的关系,透视后还可观察病灶的血供来源、在子宫内的血流分布及丰富程度。结论利用CTA原始数据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构建出在体子宫腺肌病盆腔数字化三维模型,为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个平台。
陈春林王黎刘萍钟世镇唐雷王建平唐怡欣陈兰王俊霍智锋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数字化
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MR血管成像三维模型的构建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利用MR血管成像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12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采用超导型3.0T核磁共振获取一例正常成年女性盆腔血管二维图像数据集,利用Minics 10.01软件对子宫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构建的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结论基于MRA二维图像数据集的三维重建技术可构建出理想的在体成年女性子宫动脉数字化三维模型,为将来盆腔组织数字化研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彭程陈春林刘萍郭传家陈若兰黄璐陈兰黄志霞王俊
关键词:动脉数字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