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成广

作品数:78 被引量:35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0篇儿童
  • 15篇肾病
  • 14篇综合征
  • 13篇细胞
  • 11篇肾损
  • 9篇肾病综合征
  • 9篇肾损伤
  • 9篇疗效
  • 8篇急性
  • 7篇血尿
  • 7篇原发性
  • 6篇蛋白
  • 6篇红斑
  • 5篇血浆
  • 5篇幼年
  • 5篇肾小管
  • 5篇肾小管上皮
  • 5篇肾小管上皮细...
  • 5篇肾炎
  • 5篇特发性

机构

  • 78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新乡医学院第...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郴州市第一人...
  • 2篇山西省儿童医...
  • 2篇广州市妇女儿...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2篇中国石油吉化...
  • 2篇成都市妇女儿...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作者

  • 78篇赵成广
  • 49篇吴玉斌
  • 45篇杜悦
  • 27篇侯玲
  • 27篇王秀丽
  • 6篇郑悦
  • 5篇唐莹
  • 5篇周萍
  • 5篇韩梅
  • 4篇杨永昌
  • 3篇李冰
  • 3篇尹璐
  • 3篇郭金杰
  • 3篇张洲
  • 2篇耿海云
  • 2篇万俊丽
  • 2篇徐宏
  • 2篇李晶
  • 2篇夏正坤
  • 2篇付辉

传媒

  • 16篇中国小儿急救...
  • 13篇中国医科大学...
  • 9篇中国实用儿科...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实用药物与临...
  • 3篇国际儿科学杂...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小儿急救医学
  • 2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辽宁药物与临...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第二届全国儿...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0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6
2002年
目的:观察伍用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HIE的疗效及治疗前后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的变化。方法:将4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纳络酮治疗组23例,对照组17例,两组除进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给纳络酮0.1mg/kg·d,以0.03~0.05mg/kg·h速度静滴,连续3天,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进行NBNA评分,治疗前后分别留取患儿血浆和脑脊液测定β-EP,并与20名正常儿对照。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BNA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和脑脊液β-E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伍用纳络酮治疗中重度HIE临床疗效显著。
辛颖赵成广韩玉昆陈宁毛健
关键词:纳络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PAX2诱导NRP-1表达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肾纤维化的研究
侯玲杜悦赵成广王秀丽吴玉斌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  观察同期住院的 78例急性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及病因不明的肾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水肿、高血压、血清补体下降的发生率、潜伏期、血尿恢复时间在MP感染组和链球菌感染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MP感染组和病因不明肾炎组之间血清补体下降发生率及潜伏期亦有显著差异 ,而水肿和高血压发生率、血尿恢复时间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肾炎症状较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轻、恢复快 ,发病机制除免疫机制外 ,肺炎支原体直接损伤可能占重要地位。
赵成广李晶吴玉斌陈宝国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共识解读被引量:2
2018年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8月发布了《儿童血液灌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是国内首个关于儿童血液灌流治疗的专家共识。免疫吸附作为一种特殊的血液灌流模式,在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目前并无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狼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赵成广曾月
关键词: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吸附治疗儿童ERYTHEMATOSUS血液灌流治疗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对照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寻找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较为优势的方法.方法 收集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科收治的27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采用血浆置换治疗11例,采用免疫吸附治疗16例.监测患儿临床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ANA滴度、免疫球蛋白IgG、血清离子及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SLEDAI评分均具有可比性.(1)血浆置换组11例患儿共血浆置换治疗26次,治疗后SLEDAI评分明显下降(19.00±3.77 vs 5.34±4.35),ANA滴度明显下降(2 439.58±1 430.56 vs 303.54±169.32),血清IgG水平明显下降[(8.35 ±5.67) g/L vs(4.04±2.2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免疫吸附组16例患儿共治疗44次,治疗后SLEDAI评分明显下降(18.25 ±4.62 vs4.25 ±2.23),ANA滴度明显下降(2 560.39±1 563.78 vs 289.62±137.62),血清lgG水平明显下降[(9.98±6.03) g/Lvs (3.23±1.3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经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后,两组患儿SLEDAI评分、ANA滴度、IgG水平下降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治疗前后血清钾、钠、氯、钙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5)血浆置换组住院费用较免疫吸附组明显增加[(62881.6±8826.58)元vs (45 662.71±16 250.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浆置换组住院时间与免疫吸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8.60)d vs (31.9±14.6)d](P>0.05).结论 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均为有效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但血浆置换费用较高,对降压药物血药浓度影响较大.
赵成广唐莹杜悦侯玲王秀丽吴玉斌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置换免疫吸附
血浆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重度水肿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血浆、低分子右旋糖苷和白蛋白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重度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住院的60例PNS重度水肿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治疗组、白蛋白治疗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儿治疗后尿量均增多,体质量及血肌酐均降低。血浆治疗组患儿尿量在治疗第3、7、10天明显多于其他2组(P<0.001),体质量在血浆治疗第7和10天较其他2组明显下降(P<0.001),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较其他2组降低更为显著(P=0.005)。60例患儿中,PNS重度水肿并发急性肾损伤(AKI)35例,其中,白蛋白治疗组和血浆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多,体质量及血肌酐明显降低;与白蛋白治疗组相比,血浆治疗组患儿的尿量在血浆治疗第3、7、10天明显增多(P<0.001),体质量在治疗第7和10天明显下降(P<0.005),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亦有大幅度降低(P<0.001)。PNS重度水肿应用白蛋白后并发AKI患儿12例,在呋塞米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基础上,与单纯输注血浆治疗相比,血浆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患儿在治疗第5和10天的尿量明显增加(P<0.005),体质量在治疗第5天后明显下降(P<0.05),血肌酐在治疗第7天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治疗儿童PNS重度水肿的疗效明显优于白蛋白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输注对PNS重度水肿并发AKI患儿的疗效显著优于白蛋白治疗。在治疗PNS重度水肿应用白蛋白后并发AKI患儿的过程中,血浆输注后应用甘露醇更利于水肿的消退和肾功能的改善,缓解病情作用更快、更显著。
赵成广傅桐侯玲王秀丽杜悦
关键词:血浆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重度水肿
229例儿童IgA血管炎腹部受累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总结229例儿童IgA血管炎腹部受累的诊治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病房229例IgA血管炎伴腹部受累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分为轻度组(161例)、中度组(52例)、重度组(16例)3组,比较不同腹部受累程度患儿各指标变化。结果患儿腹痛程度越重,住院时间越长(P<0.001),血便出现率越高(P<0.001)。随腹痛加重,肠壁水肿占比增大,其中重度组最高(P<0.001)。重度组肾脏受累比例较非重度组明显增大(P<0.001)。3组中肠壁水肿伴白蛋白降低患儿共20例,予输注白蛋白后再行静脉激素治疗,均无肠道并发症出现。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白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血红蛋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C-反应蛋白值均高于正常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儿白细胞介素(IL)-6较其他两组升高(P<0.05),而IL-2、IL-4、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上,40例应用丙种球蛋白、4例行血液灌流治疗。3组患儿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平均时长与腹痛程度相关,其中重度组最长(16.00±6.91)d,轻度组最短(6.71±3.75)d。结论IgA血管炎严重腹痛患儿部分炎症指标升高、白蛋白降低,需要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肠壁水肿情况。如患儿白蛋白降低、肠壁水肿明显,建议输注白蛋白后予激素治疗,防止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对于重症腹痛患儿,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必要时可采取丙种球蛋白、血液灌流治疗快速清除异常免疫物质以减缓病症。
傅桐赵成广侯玲王秀丽杜悦
关键词:儿童
内毒素诱导新生大鼠肾损害时肾组织NF-κB及TGF-β/_1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前言 严重的内毒素血症,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中肾脏是最容易受累的脏器之一。内毒素血症所致脏器损伤的机制很复杂,目前对于细胞因子或者炎症介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注。已知有多...
赵成广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内毒素
文献传递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lowbirthweightinfant,ELBWI)存活率的相关因素 ,以采取相应措施。 方法 将 4 2例ELBWI按体重分为三组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ELBWI出院时存活 2 2例 ,存活率 5 2 % (2 2 /4 2 ) ;死亡 19例 ,病死率 4 5 % (19/4 2 ) ,放弃 1例。存活率随体重增加而增高 (P <0 .0 1) ,病死率则下降 (P <0 .0 1)。存活者平均住院天数 (33.5± 8.3)d ,住院天数随体重增加而缩短 (P <0 .0 1)。引起ELBWI的主要原因是 :多胎妊娠 (4 5 % ) ;胎膜早破 (2 9% ) ;妊娠并发症 (19% ) ,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7% )、胎盘早剥 (2 % ) ;妊娠期慢性疾病(7% )。全部ELBWI均存在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体重越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P <0 .0 1)。死亡主要原因是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与监护 ,提高儿科对ELBWI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置水平 ,是提高ELBWI存活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周晓薇张琪芦惠赵成广张丽红费英俊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
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PNS患儿血清IL-21及IFN-γ的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采用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干扰素-γ(IFN-γ)的动态变化。方法:2010年6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科的PNS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泼尼松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组24例(A组),单纯泼尼松治疗组26例(B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外周血中IL-21及IFN-γ的变化。选取健康体检儿童15名为健康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IL-21及IFN-γ的浓度。结果:(1)A、B组IL-21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L-21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3个月后A组显著降低,并低于B组(P<0.05),仍未达C组水平。(2)A、B组IFN-γ均低于C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FN-γ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3个月后A组显著升高,并高于B组(P<0.05),接近C组水平。结论:PNS患儿治疗前IL-21的升高和IFN-γ的降低可能参与PNS的发病,槐杞黄辅助治疗可以下调肾病患儿IL-21的表达,上调IFN-γ的表达,纠正Th1/Th2失衡,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赵晶莹赵成广吴玉斌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L-21IFN-Γ槐杞黄颗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