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云

作品数:38 被引量:262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同位素
  • 6篇洞穴滴水
  • 6篇岩溶
  • 6篇化学特征
  • 6篇古气候
  • 5篇洞穴水
  • 5篇石笋
  • 5篇气候
  • 5篇稳定同位素
  • 5篇降水
  • 4篇滴水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大气降水
  • 3篇洞穴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微量元素
  • 3篇环境意义

机构

  • 38篇西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教育部
  • 7篇国土资源部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台湾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国立台湾大学
  • 1篇国立成功大学

作者

  • 38篇李俊云
  • 23篇李廷勇
  • 14篇王建力
  • 8篇李红春
  • 8篇袁道先
  • 7篇向晓晶
  • 5篇周福莉
  • 5篇谢世友
  • 4篇陈昀暄
  • 4篇袁娜
  • 4篇刘子琦
  • 4篇韩立银
  • 4篇赵鑫
  • 4篇王海波
  • 4篇张涛涛
  • 3篇杨琰
  • 3篇彭玲莉
  • 3篇陈虹利
  • 3篇叶明阳
  • 3篇衣成城

传媒

  • 10篇中国岩溶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下水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石笋δ^(13)C重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地表环境和洞穴沉积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石笋δ^(13)C的主要因素。结合现代洞穴监测及模型模拟研究,分析整理了影响洞穴滴水和沉积物中δ^(13)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石笋δ^(13)C的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文章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三方面归纳了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为了准确解释石笋δ^(13)C环境意义,提出了综合分析、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岩溶石漠化概念、成因、发展过程、以及环境效应的讨论,分析了地表石漠化与石笋δ^(13)C记录的密切联系。总结了已经发表的利用石笋δ^(13)C重建区域石漠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正确解译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这是石笋δ^(13)C能够用于重建区域石漠化历史的前提;(2)在空间上,石笋δ^(13)C记录反映上覆地表的面积是有限的,需考虑石笋能否代表目标研究区域的环境变迁;(3)石漠化可在年—十年际时间尺度上快速发展,而石笋测年存在一定的年龄误差,石笋δ^(13)C是否能够敏感记录地表的石漠化过程?为了准确重建区域岩溶环境以及石漠化演变历史,提出以下主要建议:(1)为了避免石笋δ^(13)C重建古环境的不确定性,可加强石笋δ^(13)C与δ^(18)O、微量元素、矿物结构等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与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综合集成,能更加准确重建研究区岩溶水文变化过程,判定石漠化的演化历史;(2)通过区域和同一洞穴的多根石笋记录对比,减少单一石笋记录的区域代表�
徐玉珍李廷勇李俊云杨琰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洞穴石笋古环境重建
MIS 5a/5b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被引量:2
2017年
由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时期(Marine Isotope Stage 5,MIS 5)高分辨率的亚洲夏季风记录较少,限制了对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变化的认识。本文利用重庆金佛山羊口洞石笋的δ^(18)O记录,重建了MIS 5a/5b时期平均分辨率为38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发现该时段亚洲夏季风在千年—百年尺度上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紧密联系。得益于误差小于0.4%的^(230)Th测年结果,本文标定了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CIS)21的开始时间为84.6±0.3ka BP,CIS 22的起止时间分别为91.2±0.3ka BP和88.9±0.3ka BP。此外,羊口洞石笋记录的CIS 21和CIS 22的变化模式与格陵兰记录不同,而与南极冰芯记录呈反相对应,可能表示在此阶段亚洲夏季风受到了南半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张涛涛李廷勇韩立银程海李俊云赵鑫周菁俐
重庆芙蓉洞洞穴上部土壤渗透水与洞穴滴水中元素浓度变化特征
2010年1月,在重庆市武隆县芙蓉洞的上部挖取土壤剖面放置装置每月收集土壤渗透水,同时收集洞穴滴水,测试其中的Ca,Mg,Ba,Sr含量。经过一年的监测,在2010年1-3月没有收集到土壤渗透水,2010年4月所收集的土...
李俊云李廷勇王建力向晓晶陈昀暄李玄
关键词:洞穴滴水
文献传递
高校与中学协作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被引量:4
2018年
中学地理和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都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实践教学成为被取消的环节,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学生的时间紧张,且缺乏专业的地理野外实践指导人员和相关设备。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设备,能够协助中学开展相关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本文记录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助重庆市北碚区兼善中学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情况,并分析了参与活动的中学地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高校与中学协作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解决了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中学建立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使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教学能够持续开展。
李俊云王勇胡蓉
关键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
重庆金佛山羊口洞滴水δD和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为探究重庆金佛山羊口洞滴水δD、δ^(18)O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于2011年10月—2013年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逐月采集大气降水样品及羊口洞6个滴水监测点的滴水样品进行氢氧稳定同位素测定。通过比较降水和滴水δD、δ^(18)O、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降水量和温度的相关性发现:(1)6个滴水点δD、δ^(18)O都较均匀地分布在当地降水线附近,表明从降水到形成滴水的过程受蒸发作用影响不大,滴水δD、δ^(18)O体现了当地大气降水δD、δ^(18)O平均水平。(2)受洞穴上覆岩土层的调蓄作用影响,羊口洞各滴水点δD和δ^(18)O的变化范围(—46.77~—62.09‰,—7.05~—9.96‰)远小于洞外大气降水(5.17~—115.63‰和—1.44~—16.10‰),且较降水存在明显滞后性。但滴水δD、δ^(18)O总体上也表现出与降水相同的夏季偏轻、冬季偏重的趋势,主要受降水水汽源地季节性差异影响。而各个监测点滴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可能受滴水点上覆岩层裂隙管道发育、覆盖层厚度、岩溶水滞留时间、形成滴水前的运移路径、滴水点的高度和滴率、滴水点距离洞穴出入口的距离等多种原因影响。(3)降水δ^(18)O表现出"降水量效应"和"负温度效应",羊口洞滴水δ^(18)O与降水量总体上也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温度(水温、洞温)的关系则呈现多样化:1#、2#、5#、6#监测点滴水δ^(18)O与温度不相关,3#点为正相关,4#点为负相关,这与各监测点滴水δ^(18)O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有关。(4)总体而言,羊口洞滴水δD和δ^(18)O的季节变化不够明显,利用羊口洞石笋进行季节分辨率的古气候重建可能性较低,但滴水δD和δ^(18)O继承了当地大气降水信息,其石笋δ^(18)O可用于重建年际~十年际及更长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
王海波李廷勇袁娜李俊云
关键词:洞穴滴水大气降水Δ18O降水量
贵州中西部地区洞穴沉积物元素比值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
本论文对贵州中西部地区的郑家洞、石将军洞和织金洞三个洞穴水样和碳酸钙沉积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重点研究了石将军洞的两根鹅管的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和元素比值/(Mg//Ca,Sr//Ca,Mg//Sr/)。得出三个洞穴的...
李俊云
关键词:洞穴沉积物
文献传递
重庆芙蓉洞洞穴水DIC-δ^(13)C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研究芙蓉洞滴水和池水中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DIC-δ^(13)C)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芙蓉洞进行了洞穴监测。结果显示芙蓉洞山体土壤CO_2浓度和洞内空气CO_2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半年浓度偏高,冬半年浓度偏低,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芙蓉洞5个滴水点的DIC-δ^(13)C平均值为-8.98‰,两个池水点的DIC-δ^(13)C平均值为-6.98‰,池水的DIC-δ^(13)C比滴水的重2‰。对应2013年7月的干旱气候,洞穴水DIC-δ^(13)C在10月相应出现明显偏重值,偏轻的DIC-δ^(13)C值则是对湿润气候的滞后响应。洞穴水的DIC-δ^(13)C变化对地表气候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期。洞穴水DIC-δ^(13)C主要受土壤CO_2的影响,基岩溶解作用、包气带的开放性等因素也会对洞穴水DIC-δ^(13)C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尺度上,洞穴水DIC-δ^(13)C变化响应了当地降水量以及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
黄春霞李廷勇韩立银李俊云袁娜王海波张涛涛赵鑫周菁俐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
三峡水库对大宁河沉积环境的影响--碳酸盐和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5
2008年
对2006年10月采自长江巫山段一级支流大宁河河底的三根岩芯作了常量元素(K、Na、Ca、Mg)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稀酸可溶相常量元素的含量能够反映沉积物的特征和来源。大宁河中—上游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平均为23%,反映岩溶地区石灰岩风化的影响;而与长江交接处的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平均为10%,显示长江主流有明显不同的沉积物来源。三峡大坝的建成蓄水,水位提高,使得碳酸盐含量低的红色粘土进入双龙镇段大宁河沉积,造成碳酸盐含量、稀酸可溶相常量元素含量急剧下降、沉积物的颜色发生显著变化。受到蓄水作用的影响,大宁河泥沙沉积速率大幅度提高,自2004年12月蓄水以来,大宁河双龙镇附近沉积物厚达10cm以上。
吴旭东李红春李俊云刘子琦王勇李廷勇高彦芳
关键词:沉积速率沉积物环境变化
芙蓉洞洞穴水Ca^(2+),Mg^(2+)浓度变化对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5
2009年
对重庆市芙蓉洞内的两处滴水(1#,3#)和两处池水(2#,4#)进行了定点观测和取样分析,获得了4处洞穴水的pH、电导率和Ca2+,Mg2+,K+,Na+,SO42-,Cl-离子浓度等化学指标。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观测期间芙蓉洞洞穴水Ca2+,Mg2+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重点对这两种离子与2006年和2007年夏季重庆特大干旱和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Ca2+浓度呈现以年为周期每年7-12月高于1-6月的变化规律,一年中Mg2+表现出波动期与稳定期交替出现的特点;Ca2+,Mg2+浓度在2006年9月明显升高,表明其对2006年夏季特大干旱事件的响应敏感,短期干旱导致洞穴水离子浓度偏高;2007年夏季的暴雨事件后Ca2+,Mg2+浓度波动较大,表明洞穴水对特大降水事件响应明显,但各个点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
叶明阳李廷勇王建力李俊云刘仙唐亮亮衣成城杨圆鉴
关键词:洞穴水气候响应
土壤渗透水微量元素对地表环境的响应及在洞穴现代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洞穴沉积物作为重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高分辨率连续记录和高精度定年的特征,从洞穴沉积物中可以提取大量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的信息,且代用指标多样化。尽管微量元素具有来源多样性和影响因素复杂性的特征,在重建古气候...
李俊云
关键词:滴水现代沉积物微量元素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