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钦

作品数:11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中暑
  • 7篇重症
  • 7篇重症中暑
  • 3篇血管
  • 3篇凝血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2篇血管内凝血
  • 2篇血小板功能
  • 2篇血小板功能分...
  • 2篇炎症
  • 2篇窦内皮细胞
  • 2篇微循环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弥散
  • 2篇弥散性
  • 2篇弥散性血管内...
  • 2篇分子
  • 2篇肝损伤

机构

  • 9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作者

  • 11篇张兴钦
  • 10篇苏磊
  • 9篇童华生
  • 5篇段鹏凯
  • 4篇唐柚青
  • 4篇万鹏
  • 2篇唐丽群
  • 2篇安晓庆
  • 2篇古正涛
  • 2篇陈怿
  • 1篇邵玉
  • 1篇文强
  • 1篇许玉琼
  • 1篇潘志国
  • 1篇刘亚楠
  • 1篇江东新
  • 1篇万鹏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7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歇充气压缩泵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急性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和安全性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缩泵(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急性脊髓损伤(ASCI)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4例ASCI患者随机分为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持续IPC、注射LMWH、二者联合运用和常规护理按摩,观察各组股静脉和胭静脉血流速度;检测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和血小板功能(PF);记录患者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和时间;并对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中3例患者发生下肢DVT(14.28%),余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DVT(P〈0.05)。IPC可以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凝血系统和PF无影响,注射LMWH可以延长APTT、ACT并降低PF,单独使用未见并发症发生,二者联用可以观察到双重效果,但也发生1例出血倾向,可能与LMWH导致凝血功能改变有关。结论相对常规护理按摩,其余3组方案预防下肢DVT效果更佳,IPC和LMWH在预防ASCI患者下肢DVT形成的效果相当,但IPC治疗更为安全。
陈怿童华生张兴钦苏磊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高分子截流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治疗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高分子截流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HCO-CVVH)对横纹肌溶解症(R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1例不同原因RM患者随机分为HCO-CVVH组(20例)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HVCVVH)组(21例),观察两组治疗3 d和7 d后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血肌酐、ALT等变化,并记录两组相应APACHⅡ评分变化及28 d生存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HCO-CVVH组和HVCVVH组患者在治疗3 d和7 d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氮、血肌酐、ALT指标下降明显(P<0.05)。HCO-CVVH组肌红蛋白下降较HVCVVH组更为明显(P<0.05)。与HVCVVH组比较HCO-CVVH组治疗3 d的APACHEⅡ评分和PCT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RM患者28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CO-CVVH组生存率较HVCVVH组呈现增高趋势。结论 HCO-CVVH可高效清除RM状态下毒性物质,阻断其脏器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是RM综合救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文强古正涛童华生张兴钦苏磊
关键词:血液净化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疗效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内毒素类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唐柚青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
Sonoclot分析仪在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2例,非显性DIC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中心体温、住院时间之间无差异,ICU住院时间、DIC症状、预后、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ACT、CR与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ACT、ACT联合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性为69.2%,敏感性为90.3%,当ACT联合CR后,敏感性上升至80.2%,特异性为93.5%。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对重症中暑DIC作出快速诊断,成为临床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万鹏童华生张兴钦段鹏凯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重症中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乌司他丁减轻重症中暑大鼠肺的炎症和氧化损伤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HS)、低剂量乌司他丁组(LUTI)、高剂量乌司他丁组(HUTI)和对照组(Sham)4组,每组12只.通过人工气候舱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监测直肠温度(Tc)、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c>42℃的时间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打击开始后0 min、20 min、40 min和60 min采动脉血检测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于60 min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 β(IL-1β)和白介-6(IL-6)质量浓度,收集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和诱导性氧化亚氮(iNOS)的Western blot检测.采用PASW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行方差分析,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UTI和HUTI组相比HS组在Tc>42℃的时间(P=0.00)、重症中暑发生时间(P=0.00)和中位生存时间(P=0.00)均延长.热打击后60 min时HS组PaO2较其他三组明显降低(P=0.00),而LUTI和HUT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同时,HS组PaCO2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P=0.00),LUTI和HUT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LUTI和HUTI组大鼠的BALF中TNF-α、IL-1β和IL-6浓度较HS组低(P=0.00,P=0.00和P=0.00),而且HUTI组的炎症介质浓度也低于LUTI组(P=0.02,P=0.04和P=0.04).病理结果显示LUTI和HUTI组大鼠肺损伤较HS组轻(p=0.00).肺组织iNOS蛋白表达比较中,HS组较LUTI和HUTI组增加(P=0.00),而LUTI组表达量也高于HUTI组(P=0.03).结论 乌司他丁具有改善重症中暑大鼠呼吸衰竭和预后的效果,这种作用可能与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和氧化损伤有关.
陈怿童华生张兴钦江东新苏磊
关键词:重症中暑乌司他丁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重症中暑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
目的: 1.观察重症中暑大鼠肝损伤变化规律。 2.探讨肝窦内皮细胞(SEC)在重症中暑大鼠肝损伤过程中结构及功能损伤的表现。 3.探讨血必净预处理后,肝脏及肝窦内皮细胞(SEC)在组织学损伤、炎症损伤、...
张兴钦
关键词:重症中暑肝窦内皮细胞肝损伤炎症损伤微循环障碍
文献传递
重症中暑肠淋巴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检测ECV-340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暴露后大鼠肠淋巴可诱导ECV-340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增加(P<0.05),且此诱导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重症中暑肠淋巴诱导后,ECV-340细胞ICAM-1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显著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和血管内皮构成了重症中暑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发病环节。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安晓庆万鹏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中暑淋巴炎症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万鹏童华生张兴钦段鹏凯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窦内皮细胞在重症中暑肝损伤中的作用
2013年
重症中暑发病机制复杂,随着气候变暖,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高。近年来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和损伤在重症中暑的脏器损伤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就肝窦内皮细胞在重症中暑肝损伤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张兴钦童华生苏磊
关键词:重症中暑肝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