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鹏凯

作品数:22 被引量:209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龙岗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重症
  • 6篇中暑
  • 6篇重症中暑
  • 5篇脓毒
  • 5篇脓毒症
  • 4篇血管
  • 4篇细胞
  • 3篇多糖
  • 3篇炎症
  • 3篇脂多糖
  • 3篇伤患者
  • 3篇凝血
  • 3篇脓毒症患者
  • 3篇间接测热法
  • 3篇并发
  • 2篇胸腺
  • 2篇胸腺肽
  • 2篇胸腺肽Α
  • 2篇血管内凝血
  • 2篇血管内皮

机构

  • 21篇广州军区广州...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作者

  • 22篇段鹏凯
  • 15篇苏磊
  • 10篇童华生
  • 9篇唐丽群
  • 8篇唐柚青
  • 5篇张兴钦
  • 4篇刘云松
  • 4篇万鹏
  • 4篇肖桂珍
  • 3篇彭娜
  • 3篇曹枫
  • 3篇黄英
  • 3篇文强
  • 3篇陈荣琳
  • 3篇徐秋林
  • 3篇王钦先
  • 3篇安晓庆
  • 2篇孟繁甦
  • 2篇刘南
  • 2篇邱小文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因AECOPD在本院急危重病救治中心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并采用低水平压力支持自主呼吸试验(SBT)协助撤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拔管方式不同分为纤支镜辅助拔管组60例(观察组)和常规拔管组7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及与拔管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88%与对照组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3%(11/60)与对照组28.2%(22/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支镜辅助拔管可以提高AECOPD患者撤机成功率。
刘云松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苏磊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
半卧位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采取半卧位气管插管对于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ICU内需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半卧位气管插管组50例和平卧位气管插管组50例,分别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按常规进行经口气管插管。结果半卧位气管插管组和平卧位气管插管组平均插管准备时间分别为20.0±3.9 s和38.7±7.7 s(P<0.01);喉显露率分别为Ⅰ级9例、Ⅱ级37例、Ⅲ级4例和Ⅰ级15例、Ⅱ级30例、Ⅲ级5例(P>0.05);平均插管时间分别为39.5±10.2 s和41.6±10.6 s(P>0.05);插管成功率均为96.0%(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0%(P>0.05)。结论对于危重患者,采用半卧位气管插管较采用平卧位能减少插管准备时间,并能获得相同的喉显露分级和成功率,尤其适用于紧急气管插管。
刘云松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
关键词:经口气管插管半卧位危重病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内毒素类
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在脓毒症早期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免疫抑制状态的监测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6例脓毒症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当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水平,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评分,通过相关分析比较两者评价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36例脓毒症患者入ICU时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30%者占16.67%(6/36例),APACHE评分为(24.17±4.45)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212,P=0.687;所有患者均死亡。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40%者占27.78%(10/36例),APACHE评分为(23.50±4.30)分,两者之间r=0.251,P=0.484;病死率为80%(8/10例)。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 DR表达<30%是免疫抑制的判断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可能优于APACHE评分。脓毒症发病早期存在原发性免疫抑制,提示经典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假说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苏磊周殿元唐柚青文强白涛孟繁苏唐丽群段鹏凯
关键词:脓毒症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唐柚青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
Sonoclot分析仪在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2例,非显性DIC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中心体温、住院时间之间无差异,ICU住院时间、DIC症状、预后、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ACT、CR与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ACT、ACT联合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性为69.2%,敏感性为90.3%,当ACT联合CR后,敏感性上升至80.2%,特异性为93.5%。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对重症中暑DIC作出快速诊断,成为临床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万鹏童华生张兴钦段鹏凯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重症中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量平衡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能量消耗,分析累积能量平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使用间接能量测定仪监测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能量改变,记录每日摄人热量,计算能量平衡,比较营养生化指标变化;用logistic回归分析累积能量平衡影响预后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实际摄人能量平均为(67874±1848)kJ/d,能量负平衡平均为(9134±285)kJ/d。前3d能量负平衡最严重,实际摄入能量值明显低于目标能量值(kJ:28594±1370比60274-899,P〈O.01),随时间延长,实际摄入能量值逐渐上升,前14d是发生能量负平衡的主要时期。与入院3d比较,患者7d时血浆白蛋白(g/L)下降最为明显(29.5±5.0比35.94-3.8,P〈O.01),随后逐渐升高,至28d(34.14±2.8)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入院3d前白蛋白(mg/L:122.54±23.3)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d时(214.34±38.6)即明显升高(P〈O.01),并维持至28d(257.74-25.2);入院3dC-反应蛋白(m虮:139.54±54.4)明显高于正常水平,7d时(108.44±42.2)即明显下降(P〈0.01),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积能量负平衡与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相关[感染的优势比(OR值)2.130,95%可信区间(95%CI)为(1.540,29.661),P=O.023;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0.083,95%CI(0.013,0.542),P=O.009]。结论累积能量负平衡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相关;使用间接能量测定仪监测能量变化,及早补充足够的能量,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肖桂珍王钦先邱小文段鹏凯黄英苏磊
关键词:颅脑损伤能量平衡并发症间接测热法
早期添加肠外营养对创伤患者营养摄入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早期添加肠外营养(PN)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将195例创伤患者按伤后7d内是否添加PN分为对照组(105例)和混合营养组(90例)。比较两组的营养支持时间、14d内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伤情程度一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混合营养组开始营养支持的时间(h)较早(40.0±21.0比55.1±23.5,P〈0.01),肠内营养(EN)开始时间(h)延迟(75.2±54.5比55.1±23.5,P〈0.01),48h内EN比例低(14.4%(13/90)比43.8%(46/105),P〈0.01],恢复15服饮食的时间(d)无统计学差异(10.8±3.7比11.4±3.6,P〉0.05)。?昆合营养组在治疗3、7、14d摄入的能量(kJ)均优于对照组(3d:3981.6±2209.3比2683.2±1414.9,7d:5477.5±2008.4比3619.1±1429.9,14d:6250.2±2533.2比5199.9±1972.7,P〈0.05或P〈0.01);两组蛋白质的摄入量(g)均较低,混合营养组治疗3d明显低于对照组(20.64-18.4比26.5±13.8P〈0.05)。与对照组比较,混合营养组住院时间(d)明显延长(73.9±62.5比50.9±33.3,P〈0.01),而病死率[4.4%(4/90)比3.8%(4/105)]、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8.9%(8/90)比3.8%(4/105),5.6%(5/90)比7.6%(8/105)]、机械通气时间(d:8.3±4.6比7.3±4.7)、ICU停留时间(d:17.6±13.2比14.2±113)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虽然创伤患者早期加用PN能增加能量摄入,但不规范的PN不能改变创伤患者的预后,并可增加住院天数。
肖桂珍唐丽群段鹏凯邱小文苏磊
关键词:创伤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合并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伤后第28天或出院时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4~5分)与预后差组(GOS1~3分),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伤类型的差异性,对可能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胸部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多发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颈椎损伤及胸部损伤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云松肖进唐丽群彭娜段鹏凯徐秋林苏磊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预后
间接测热法与传统能量估算法测定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能量消耗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间接测热法测定能量消耗值(MEE)与传统方法得到估计能量消耗值(EEE)的差异,为危重患者的能量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57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使用间接测热法得到MEE,使用传统能量估算法如HB公式法、HB系数法和体重法得到EEE,其中低体重者[体质指数(BMI)〈18.4kg/m^2]使用理想体重表计算,并以EEE与MEE的比值来评价估算能量的准确性。结果HB公式法、HB系数法和实际体重法得到的EEE与间接测热法得到ME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335±1004)kJ、(9125±1795)kJ、(7188±1029)kJ比(7753±1439)kJ,P〈0.05或P〈0.01]。HB系数法与实际体重法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后者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测定值。用HB公式法估计能量会造成多数患者营养不足[低体重者占100%(4/4);体重正常者(BMI18.5~23.9kg/m^2)占73.59%(39/53)]。低体重者使用理想体重估算能量均能在营养充足范围内[100%(4/4)];体重正常者使用HB系数法和实际体重法可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足[分别占39.62%(21/53)和43.39%(23/53)]及营养过度[分别占24.53%(13/53)和13.22%(7/53)]。结论对于危重病患者,各种传统公式估算能量消耗都很不精确,容易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度,最好使用间接测热法测定目标能量;在没有间接能量测定仪的情况下,低体重者使用理想体重,而体重正常者使用实际体重的估算法似乎较为合理。
肖桂珍苏磊段鹏凯王钦先黄英
关键词:间接测热法危重病能量消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