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秀玉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虫
  • 5篇疟原虫
  • 3篇咯萘啶
  • 3篇伯氏疟原虫
  • 2篇抗药
  • 2篇抗药性
  • 2篇伯氨喹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毒性
  • 1篇多胺
  • 1篇印迹
  • 1篇英文
  • 1篇诱变性
  • 1篇约氏疟原虫
  • 1篇食蟹猴疟原虫
  • 1篇鼠疟
  • 1篇斯氏按蚊
  • 1篇疟疾
  • 1篇青蒿

机构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叶秀玉
  • 3篇邵葆若
  • 2篇施晓华
  • 2篇哈淑华
  • 1篇张家埙
  • 1篇刘淑琴
  • 1篇林宝英
  • 1篇徐月琴
  • 1篇黄文洲
  • 1篇罗曼珍
  • 1篇李高德
  • 1篇潘玉蓉
  • 1篇瞿逢伊

传媒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国药理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抗疟化合物三氟乙酰伯氨喹的毒性及诱变性被引量:1
1991年
三氟乙酰伯氨喹(M 8506)对小鼠、大鼠与犬的毒性明显低于伯氨喹(PQ)。小鼠 igM 8506的LD50为 PQ 的3倍。大鼠 igM 8506 30mg/(kg·d)×28d,犬 ig 2mg/(kg·d)×28d 无不良反应。犬 ig量≥5mg/(kg·d)时有消化道反应,肝、肾与心等受损。6只犬 igM 8506 10mg/(kg·d),3只犬完成21d疗程;2只犬 ig 同剂量 PQ 1~2剂后均死亡。M 8506无诱变性。
邵葆若湛崇清哈淑华徐月琴施晓华叶秀玉
关键词:抗疟药伯氨喹毒性诱变性
根治疟疾药物筛选动物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1989年
筛选抗疟新药,寻找优于伯喹的根治间日疟药物,需要建立动物模型和筛选方法。国内过去曾用鸡疟愿虫感染小鸡进行根治间日疟药物的筛选,但鸡疟模型不能准确可靠地反映杀组织期化合物的疗效,而且小鸡容易死亡,故实用价值不大。为此,建立鼠疟和猴疟模型很有必要。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解决了建立鼠疟和猴疟模型的各项技术问题,主要的有:①从英国引进的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 Liston,1901)Hor株。
张家埙黄文洲叶秀玉潘玉蓉罗曼珍林宝英
关键词:间日疟伯喹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蚊媒约氏疟原虫
三氟乙酰伯氨喹对鼠疟红内期原虫作用
1994年
参照WHO推荐的“4d抑制性试验法”给药,并采用延长疗效的观察期和取血再转种的方法证明:三氟乙酰伯氨喹20mg/kg·d×4d能完全清除血内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对抗氯喹伯氏疟原虫NS系和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RP系亦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疗效明显较差,与用伯氨喹相似。提示,8-氨基喹啉类药物与氯喹、咯萘啶等红内期杀灭剂有一定的交叉抗性。
叶秀玉邵葆若储言红
关键词:疟原虫伯氨喹抗药性
咯萘啶、阿莫地喹、甲氟喹及青蒿素对伯氏疟原虫的疗效被引量:1
1992年
用4天抑制试验法给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小鼠灌胃咯萘啶12.5mg/kg·d或阿莫地喹25mg/kg·d均能完全杀灭原虫;甲氟喹25mg/kg·d或青蒿素100mg/kg·d虽有抑制作用但治愈率仅为50%及0%。咯萘啶12.5mg/kg·d对中度抗氯喹的NS系原虫亦有明显作用,洽愈率70%,而阿莫地喹100mg/kg·d、甲氟喹100mg/kg·d及青蒿素200mg/kg·d均无治愈鼠,示后3种药与氯喹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抗性。上述剂量的阿莫地喹、甲氟喹和青蒿素对高度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无明显抑制作用,示它们与咯萘啶有交叉抗性。
叶秀玉邵葆若储言红
关键词:咯萘啶阿莫地喹青蒿素疟原虫
在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ANKA株中检测抗氯喹伯氏疟原虫ANKA株过度表达的54-kDa蛋白(英文)
1995年
目的:我们曾报道了抗氯喹伯氏疟原虫过度表达54-kDa蛋白,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是否也过度表达这种蛋白.方法:使用免疫印迹分析及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抗咯萘啶疟原虫和抗氯喹疟原虫一样主要过度表达37(36—38)kDa和16(15—17)kDa两条带;在7次实验中有3次检测到54(52—62)kDa和96(95—100)kDa条带.这些蛋白主要散在分布于红内期疟原虫滋养体、裂殖体及裂殖子的胞质中,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也有少量分布.结论:抗咯萘啶疟原虫和抗氯喹疟原虫都过度表达同一类蛋白质.
李高德刘淑琴叶秀玉瞿逢伊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蛋白质咯萘啶免疫印迹
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多胺量的测定
1998年
目的:了解疟原虫的多胺代谢与咯萘啶(PND)抗药性的关系。方法: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PS)和由该株培育的中抗PND品系(PRA)及高抗PND品系(PRB)的昆明株小鼠于腹腔接种(ip)后d7取血,经薄层层析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RBC、PS、PRA和PRB感染RBC的丁二胺(PTC)、精脒(SPD)和精胺(SPM)量。另有感染PS和PRB的小鼠于ip后d6分别1次灌胃(ig)PND5mg/kg和10mg/kg,d7取血,按上述方法测定给药后感染RBC的多胺量,并与不给药组比较。结果:PS感染RBC的多胺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疟原虫的正常RBC,而感染PRA和PRB的RBC多胺量又显著高于PS感染RBC,且多胺量的增高与抗性程度有关。经PND治疗后PS感染RBC的SPD和SPM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而PRB感染RBC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伯氏疟原虫对PND的抗药性与其多胺代谢有关。
施晓华叶秀玉哈淑华姚俊敏
关键词:疟疾咯萘啶抗药性多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