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虫
  • 5篇疟原虫
  • 5篇咯萘啶
  • 5篇抗疟
  • 5篇抗疟药
  • 5篇恶性疟
  • 4篇乙胺嘧啶
  • 4篇疟疾
  • 4篇嘧啶
  • 4篇磺胺
  • 4篇磺胺多辛
  • 4篇伯氨喹
  • 2篇诱变性
  • 2篇化合物
  • 2篇恶性疟原虫
  • 2篇伯氏疟原虫
  • 1篇毒性
  • 1篇顿服
  • 1篇新化合物
  • 1篇新药

机构

  • 14篇中国预防医学...
  • 4篇海南省热带病...
  • 1篇世界卫生组织

作者

  • 14篇邵葆若
  • 5篇施晓华
  • 4篇蒙锋
  • 3篇叶秀玉
  • 3篇哈淑华
  • 2篇徐月琴
  • 2篇肖树华
  • 2篇吴莉菊
  • 2篇林秀
  • 1篇郭惠芳
  • 1篇杨元清
  • 1篇王翠英
  • 1篇乐文菊
  • 1篇尤纪青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工业...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国外医学(寄...
  • 2篇四川生理科学...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新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4篇1991
  • 3篇1990
  • 1篇198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驱钩新化合物三苯双脒的诱变性和致畸性检测被引量:1
1988年
驱钩新化合物王苯双脒(Tribendimidin)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微粒体酶系统检测,对TA 97,TA98,TA 100及TA 102菌株未见诱变性。小鼠ig 500 mg/kg后24 h的骨髓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染色体畸变。培养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系的染色体畸变试验也为阴性。孕大鼠于d 8~d 10每日ig 200 mg/kg,未见有胚胎毒性及致畸性。
邵葆若湛崇清徐月琴徐月琴
关键词:抗蠕虫药三苯双脒诱变性致畸性
小鼠、大鼠和犬口服抗疟化合物5-三氟乙酰伯氨喹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1993年
小鼠一次 ig5-三氟乙酰伯氨喹(M 8506)LD_(50)剂量引起肝、脾病变。大鼠 ig60 mg/(kg·d)×28d 肝、心、肾发现病变。犬连续 ig≥5mg/(kg·d)×5d 时肝、脾、心、肾及胃肠发现病变,个别犬出现肠套迭及坏死。上述脏器的病变可于停药后恢复。M 8506剂量为伯氨喹两倍时,两药引起的脏器病变及程度基本相同。
吴莉菊朱滋杨邵葆若
关键词:抗疟药病理伯氨喹啉药理
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1992年
自1979年以来,我们从药理、免疫、生化、病理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对吡喹酮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3篇,主要获得以下一些结果。(1)吡喹酮对血吸虫具有3种主要药理作用,即兴奋虫体活动,挛缩虫体肌肉和损害虫的皮层。 (2)吡喹酮兴奋虫体活动并非通过神经介质,可能是吡喹酮本身对血吸虫具有5-羟色胺样作用,或是一种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3)吡喹酮引起血吸虫挛缩及损害虫的皮层均与虫的Ca2+的存在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Mg2+制约。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虫的皮层细胞质的Ca2+含量明显增加,而肌层的Ca2+含量则明显减少,并认为吡喹酮改变Ca2+
肖树华邵葆若杨元清郭惠芳乐文菊尤纪青王翠英
关键词:吡喹酮日本血吸虫皮层细胞色胺神经介质受体激动剂
抗疟药研究的一些进展
1991年
疟疾仍是热带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它流行于103个国家,每年感染疟疾者约2.6亿,每年死亡于疟疾者1—2百万。控制疟疾的困难在化疗方面是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不断产生新的抗药性,而新抗疟药的研制则耗资大,每药约1~1.5亿美元,周期长,10~12年。目前疟疾化疗研究的重点是:发展新抗疟药;
邵葆若
关键词:抗疟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热带病
抗疟化合物三氟乙酰伯氨喹的毒性及诱变性被引量:1
1991年
三氟乙酰伯氨喹(M 8506)对小鼠、大鼠与犬的毒性明显低于伯氨喹(PQ)。小鼠 igM 8506的LD50为 PQ 的3倍。大鼠 igM 8506 30mg/(kg·d)×28d,犬 ig 2mg/(kg·d)×28d 无不良反应。犬 ig量≥5mg/(kg·d)时有消化道反应,肝、肾与心等受损。6只犬 igM 8506 10mg/(kg·d),3只犬完成21d疗程;2只犬 ig 同剂量 PQ 1~2剂后均死亡。M 8506无诱变性。
邵葆若湛崇清哈淑华徐月琴施晓华叶秀玉
关键词:抗疟药伯氨喹毒性诱变性
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联用单剂治疗多重抗性恶性疟的疗效被引量:3
1990年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先后对氯喹和喹哌等药产生了抗性,问题日趋严重,给抗疟带来新的困难。为探讨抗药性疟疾的防治方案,1986年以来,我们在海南省东(陵水)、西(昌江)、南(三亚)部3个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先后联用咯荼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单剂治疗现症恶性疟200余例,均获得满意的疗效。1989年复在陵水县吊罗山地区,按体内抗性测定要求进行了治疗观察,并以喹派和氯喹作平行对照,
黄在松蒙锋林秀邵葆若施晓华
关键词:疟疾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
咯萘啶、阿莫地喹、甲氟喹及青蒿素对伯氏疟原虫的疗效被引量:1
1992年
用4天抑制试验法给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小鼠灌胃咯萘啶12.5mg/kg·d或阿莫地喹25mg/kg·d均能完全杀灭原虫;甲氟喹25mg/kg·d或青蒿素100mg/kg·d虽有抑制作用但治愈率仅为50%及0%。咯萘啶12.5mg/kg·d对中度抗氯喹的NS系原虫亦有明显作用,洽愈率70%,而阿莫地喹100mg/kg·d、甲氟喹100mg/kg·d及青蒿素200mg/kg·d均无治愈鼠,示后3种药与氯喹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抗性。上述剂量的阿莫地喹、甲氟喹和青蒿素对高度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无明显抑制作用,示它们与咯萘啶有交叉抗性。
叶秀玉邵葆若储言红
关键词:咯萘啶阿莫地喹青蒿素疟原虫
海南省吊罗山地区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联用敏感性的5年监测被引量:1
1993年
1986~1987年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海南省吊罗山地区,以咯萘啶(咯)800mg、磺胺多辛(磺)1 000mg、乙胺嘧啶(乙)50mg,2d分服,作为常规治疗恶性疟,1988年起改用咯500mg、磺1 000mg、乙50mg的单剂。1986~1990五年间共治疗恶性疟435例。经体内法测定,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磺、乙伍用均保持敏感,治愈率均为100%。
黄在松邵葆若蒙锋施晓华
关键词: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疟药
咯萘啶、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不同配伍治疗恶性疟的比较研究
1991年
咯荼啶(咯)/磺胺多辛(磺)/乙胺嘧啶(乙)伍用时,明显延缓伯氏疟原虫对咯或三药产生抗性,不增加咯的毒性。为探讨三药伍用的合理剂量方案,1986~1990年,在海南省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先后伍用咯/磺/乙4种不同剂量,治疗观察恶性疟274例,结果如下: (1)咯500/磺1009/乙50mg顿服,治疗142例,平均退热时间30.1±15.1~46.
黄在松邵葆若蒙锋施晓华
关键词:磺胺多辛恶性疟乙胺嘧啶配伍治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
苯胺和伯氨喹对大鼠高铁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 :了解伯氨喹 (伯喹 )对大鼠高铁血红蛋白 ( MHb)生成和网织红细胞 ( ret)增生的影响 ,并与苯胺所致的大鼠急性溶血反应进行比较。方法 :SD大鼠经腹腔 ( ip) 1次注射 3%苯胺花生油溶液 1ml/ 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 2 h、2 4 h、4 8h和 72 h分别取血测定 MHb和 ret;另 1组大鼠灌胃 ( ig)伯喹 4 0 mg/ kg· d× 7d,于给药前及首剂给药的次日起 ,逐日取血检测 MHb和 ret直至停药后第 5d,以后隔日血检至停药后 15d。以上 2个给药组均设相应的溶剂对照。另对 37只大鼠进行了 G6PD活力测定。结果 :苯胺组给药后 2 h,MHb即显著升高 ,2 4 h恢复正常 ;ret自给药后 2 4 h开始上升 ,至 72 h仍持续升高 ,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伯喹组给药期间及停药后MHb未见明显变化 ;ret于给药的 d5起持续低于对照组 ,至停药后的 d3— d5反应性增高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大鼠的 G6PD活力为 4 2 .3± 11.1%。结论 :伯喹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抑制网织红细胞的增生 ,但不引起类似苯胺所致的急性溶血反应。
施晓华哈淑华湛崇清邵葆若
关键词:苯胺伯氨喹高铁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