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伯氨喹和三氟乙酰伯氨喹对家兔溶血毒性的比较
- 1994年
- 健康家兔分别灌胃伯氨喹(PQ)和三氟乙酰伯氨喹(M8506)40mg/kg·d×4d,给药前(do)和给药后d3、d5、d7、d10、d14和d21分别经兔耳静脉取血测定高铁血红蛋白(metHb)、网织红细胞(ret)和亨氏小体(Hbd)。PQ组metHb、ret和Hbd于给药后d3-d5均开始升高,d7-d10达高峰,d10以后逐渐下降。M8506组仅Hbd升高较为显著,metHb和ret的变化与对照组相仿,未见显著增高,提示在等剂量条件下M8506的溶血毒性并不高于PQ。
- 施晓华湛崇清哈淑华姚俊敏
- 关键词:伯氨喹溶血网织红细胞抗疟药
- 抗咯萘啶的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多胺量的测定
- 1998年
- 目的:了解疟原虫的多胺代谢与咯萘啶(PND)抗药性的关系。方法: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PS)和由该株培育的中抗PND品系(PRA)及高抗PND品系(PRB)的昆明株小鼠于腹腔接种(ip)后d7取血,经薄层层析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正常RBC、PS、PRA和PRB感染RBC的丁二胺(PTC)、精脒(SPD)和精胺(SPM)量。另有感染PS和PRB的小鼠于ip后d6分别1次灌胃(ig)PND5mg/kg和10mg/kg,d7取血,按上述方法测定给药后感染RBC的多胺量,并与不给药组比较。结果:PS感染RBC的多胺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疟原虫的正常RBC,而感染PRA和PRB的RBC多胺量又显著高于PS感染RBC,且多胺量的增高与抗性程度有关。经PND治疗后PS感染RBC的SPD和SPM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而PRB感染RBC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伯氏疟原虫对PND的抗药性与其多胺代谢有关。
- 施晓华叶秀玉哈淑华姚俊敏
- 关键词:疟疾咯萘啶抗药性多胺
- 海南省吊罗山地区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联用敏感性的5年监测被引量:1
- 1993年
- 1986~1987年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海南省吊罗山地区,以咯萘啶(咯)800mg、磺胺多辛(磺)1 000mg、乙胺嘧啶(乙)50mg,2d分服,作为常规治疗恶性疟,1988年起改用咯500mg、磺1 000mg、乙50mg的单剂。1986~1990五年间共治疗恶性疟435例。经体内法测定,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磺、乙伍用均保持敏感,治愈率均为100%。
- 黄在松邵葆若蒙锋施晓华
- 关键词: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疟药
- 咯萘啶、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不同配伍治疗恶性疟的比较研究
- 1991年
- 咯荼啶(咯)/磺胺多辛(磺)/乙胺嘧啶(乙)伍用时,明显延缓伯氏疟原虫对咯或三药产生抗性,不增加咯的毒性。为探讨三药伍用的合理剂量方案,1986~1990年,在海南省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先后伍用咯/磺/乙4种不同剂量,治疗观察恶性疟274例,结果如下: (1)咯500/磺1009/乙50mg顿服,治疗142例,平均退热时间30.1±15.1~46.
- 黄在松邵葆若蒙锋施晓华
- 关键词:磺胺多辛恶性疟乙胺嘧啶配伍治疗咯萘啶伯氏疟原虫
- 抗疟药的联合应用
- 1990年
- 自1959年首次在拉丁美洲发现抗氯喹恶性疟以来,抗药性疟原虫在世界各地相继报道,并且恶性疟原虫对其它抗疟药如乙胺嘧啶和法西达(fansidar)也有抗药性发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专家学者曾多次倡导联合使用抗疟药。
- 施晓华
- 关键词:抗疟药联合用药
- 卡氏肺孢子虫在大鼠肺内的发育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被引量:13
- 2000年
- 郭俭杨元清吴嘉彤施晓华
- 关键词:卡氏肺孢子虫病理肺组织
- 抗疟化合物三氟乙酰伯氨喹的毒性及诱变性被引量:1
- 1991年
- 三氟乙酰伯氨喹(M 8506)对小鼠、大鼠与犬的毒性明显低于伯氨喹(PQ)。小鼠 igM 8506的LD50为 PQ 的3倍。大鼠 igM 8506 30mg/(kg·d)×28d,犬 ig 2mg/(kg·d)×28d 无不良反应。犬 ig量≥5mg/(kg·d)时有消化道反应,肝、肾与心等受损。6只犬 igM 8506 10mg/(kg·d),3只犬完成21d疗程;2只犬 ig 同剂量 PQ 1~2剂后均死亡。M 8506无诱变性。
- 邵葆若湛崇清哈淑华徐月琴施晓华叶秀玉
- 关键词:抗疟药伯氨喹毒性诱变性
- 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联用单剂治疗多重抗性恶性疟的疗效被引量:3
- 1990年
- 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先后对氯喹和喹哌等药产生了抗性,问题日趋严重,给抗疟带来新的困难。为探讨抗药性疟疾的防治方案,1986年以来,我们在海南省东(陵水)、西(昌江)、南(三亚)部3个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先后联用咯荼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单剂治疗现症恶性疟200余例,均获得满意的疗效。1989年复在陵水县吊罗山地区,按体内抗性测定要求进行了治疗观察,并以喹派和氯喹作平行对照,
- 黄在松蒙锋林秀邵葆若施晓华
- 关键词:疟疾咯萘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
- 苯胺和伯氨喹对大鼠高铁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 :了解伯氨喹 (伯喹 )对大鼠高铁血红蛋白 ( MHb)生成和网织红细胞 ( ret)增生的影响 ,并与苯胺所致的大鼠急性溶血反应进行比较。方法 :SD大鼠经腹腔 ( ip) 1次注射 3%苯胺花生油溶液 1ml/ 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 2 h、2 4 h、4 8h和 72 h分别取血测定 MHb和 ret;另 1组大鼠灌胃 ( ig)伯喹 4 0 mg/ kg· d× 7d,于给药前及首剂给药的次日起 ,逐日取血检测 MHb和 ret直至停药后第 5d,以后隔日血检至停药后 15d。以上 2个给药组均设相应的溶剂对照。另对 37只大鼠进行了 G6PD活力测定。结果 :苯胺组给药后 2 h,MHb即显著升高 ,2 4 h恢复正常 ;ret自给药后 2 4 h开始上升 ,至 72 h仍持续升高 ,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伯喹组给药期间及停药后MHb未见明显变化 ;ret于给药的 d5起持续低于对照组 ,至停药后的 d3— d5反应性增高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大鼠的 G6PD活力为 4 2 .3± 11.1%。结论 :伯喹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抑制网织红细胞的增生 ,但不引起类似苯胺所致的急性溶血反应。
- 施晓华哈淑华湛崇清邵葆若
- 关键词:苯胺伯氨喹高铁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
- 海南省吊罗山地区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复方敏感性的继续观察
- 1991年
- 吊罗山地区为抗氯喹和喹哌的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自1986年起,凡恶性疟患者一律采用咯萘啶(咯),磺胺多辛(磺)和乙胺嘧啶(乙)复方治疗,并定时监测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1990年6~9月,继续在该区采用体内4周法测定咯/磺/乙复方对当地恶性疟的治疗效应。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血检确诊的现症恶性疟患者,原虫密度在500/ul以上,半月内未用过抗疟药及磺胺类、四环素等,经伊红法测尿4-氨基喹啉类阴性者、收治观察。
- 黄在松邵保若蒙锋施晓华
- 关键词:疟原虫抗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