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中

作品数:21 被引量:47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9篇基因
  • 7篇土壤
  • 5篇普通小麦
  • 5篇
  • 4篇植物
  • 4篇土壤磷
  • 4篇染色体
  • 4篇蓝粒
  • 4篇蓝粒小麦
  • 4篇基因组
  • 4篇黑麦
  • 3篇染色体组
  • 3篇小麦品种
  • 3篇胁迫
  • 3篇高等植物
  • 2篇蛋白
  • 2篇低磷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遗...
  • 1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西安植物园

作者

  • 20篇刘建中
  • 17篇李滨
  • 12篇李振声
  • 11篇李继云
  • 10篇李振声
  • 9篇李玉京
  • 6篇姚树江
  • 4篇杨国华
  • 4篇英加
  • 2篇郑琪
  • 2篇周汉平
  • 2篇童依平
  • 2篇穆素梅
  • 2篇赵学强
  • 1篇高建伟
  • 1篇肖华山
  • 1篇孙建华
  • 1篇冯宝树
  • 1篇李振声
  • 1篇曾雅娟

传媒

  • 7篇Journa...
  • 3篇Acta B...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农业研究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与耐低磷营养胁迫有关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21
1999年
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二体异代换系为材料,对其耐低磷营养胁迫特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长穗偃麦草的4E与6E染色体携有耐低磷营养胁迫的基因,且其效应远远超过背景亲本中国春。(2)强烈抑制耐低磷胁迫特性的基因位于5E染色体。(3)2E和3E染色体的附加系与代换系耐低磷特性的表现不一致。尽管2E和3E的附加系对低磷营养胁迫极为敏感,但无论在对照或低磷胁迫条件下,其相应的异代换系却显著优于其附加系和中国春。此外,对附加系和代换系表现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李玉京刘建中李滨李继云姚树江李振声
关键词:长穗偃麦草基因
黑麦基因组中不同染色体在缺磷胁迫下对普通小麦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酯酶(Acph)遗传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附加系为材料,通过在低磷胁迫下对其根系分泌Acph 能力测定及同工酶等电聚焦分析证明:缺磷胁迫是Acph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在中国春小麦背景中对其根系在低磷胁迫下 Acph的分泌具不同的正效应,其中以 1R 染色体的效应最为强烈, Acph等电聚焦(IEF)的酶谱清楚地表明黑麦的1R染色体上携有在缺磷胁迫下诱导表达的Acph基因。
刘建中李玉京李滨姚村江李振声李继云
关键词:缺磷胁迫酸性磷酸酯酶小麦
高等植物对磷饥饿自我拯救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引量:19
1999年
磷饥饿状态下,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主动适应胁迫逆境,包括植物对土壤难溶性磷的活化、根系对低浓度有机磷的有效吸收,以及对吸收磷的再利用等。而这些生理生化反应都有其特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本文着重综述与这三方面特性有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与根系有机酸合成以活化难溶性磷有关的PEP羧化酶(PEPC);与有效吸收低浓度有机磷有关的高亲和力磷转运子;以及与利用生长介质中的有机磷有关的RNase、磷酸酶(APase);Ca2+-ATPase;低磷营养胁迫导致的植物与菌根菌互作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磷饥饿诱导差异表达的基因等。
李玉京刘建中李滨李滨姚树江李继云
关键词:高等植物磷饥饿分子生物学自我拯救
高等植物对磷饥饿胁迫的自我拯救被引量:9
1998年
低磷营养胁迫下,高等植物会采取一系列自我拯救措施,包括将生长环境中的难溶性无机磷和无效态有机磷活化或水解释放有效磷(Pi)、对低浓度有效磷的有效吸收以及对吸收的有限磷源的有效利用.适于这些自我拯救措施,体内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将经受重大调整,这涉及到许多蛋白和酶的含量及活性的变化.与自我拯救密切相关的酶和蛋白的合成大量增加,有些则不同程度地减弱.有些酶,即使酶蛋白含量大大减少,但特殊的活性调节机制使其活性几乎未减弱甚至略有提高.本文主要概述磷饥饿状态下,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种酶、与有机磷利用有关的酶的变化,例如酸性磷酸酶、RNA酶、有关的蛋白激酶以及高亲和力Pi转运蛋白等.
李玉京刘建中李滨李滨姚树江李继云
关键词:高等植物磷饥饿蛋白自救
蓝粒小麦易位系的荧光原位杂交鉴定被引量:28
2001年
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和长穗偃麦草 (Agropyronelongatum (Host)Beauv =Elytrigaelongatum (Host)Nevski =Thinopyrumponticum (Host)BarkworthandDewey ,2n =10x =70 )杂交后选育出的蓝粒小麦异代换系 (蓝 5 8) ,经辐射诱导与选育 ,对其后代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后获得 :(1) 990 2 ,990 6两个蓝粒易位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 =42 ,其中 990 6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短臂的 1/ 3,而 990 2中被易位蓝粒片段的相对长度约占易位小麦染色体长臂的 1/ 2 ,并将 990 2的蓝粒易位片段定位在小麦D组染色体上 ;(2 ) 9915易位附加和990 4易位_易位附加 ,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 44 ,其中 9915的体细胞染色体只有一对发生了易位 ,另外附加了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 ;而 990 4有两对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并就易位系中控制蓝粒性状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定位和蓝粒小麦易位系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英加李滨穆素梅周汉平刘建中李振声
关键词:蓝粒小麦易位系荧光原位杂交
普通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0
1999年
以部分中国春双端体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小麦不同染色体臂上所携基因对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不同效应,在供试材料中,B组染色体所缺失的臂在缺磷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以4BS、5BS效应最强;而D组所有缺失的染色体臂及大部分A组所缺失的染色体臂(除3AS、6AL外)在缺磷下则对籽粒产量有较强的抑制效应,其中以5DS、3DL及2AL。
刘建中李滨李玉京李玉京李继云姚树江
关键词:土壤小麦染色体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研究初报被引量:40
2000年
观察了蓝粒小麦籽粒灌浆期糊粉层色素形成情况 ,并分析了蓝粒糊粉层色素的成分。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 ,蓝粒小麦籽粒的糊粉层首先是靠近盾片的部位变蓝 ,而后逐渐向上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糊粉层着色部位既显蓝色 ,又呈现一定程度的紫红色。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含矢车菊素 (Delphinidin,红色 )、飞燕草素 (Cyanidin,蓝色 )、芍药素等 8种色素成分 ,但以飞燕草素 (Delphinidin)、矢车菊素 (Cyanidin)为主。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出了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途径的大致框架图。另外 ,2 D易位系 991 5(J2 D- 1 )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合成中 ,可能存在 1种尚未发现的新的代谢途径 ,即红色的花青素葡萄糖苷(Cyanidin 3- glucoside) B环 5′位置发生羟基化 ,变成蓝色的飞燕草苷 (Delphinidin 3-glucoside)。以上结果为全面揭示蓝粒小麦籽粒糊粉层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蓝粒基因提供参考。
高建伟刘建中李滨冯宝树于桂琴李振声
关键词:蓝粒小麦糊粉层生物合成途径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DFR from Developing Seeds of Blue-grained Wheat in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被引量:8
2003年
Blue-grained wheat derived from the hybrid Triticum aestivum L. X Thinopyrum ponticum (Podp.) Barkworth et D. R. Dewey (Agropyron elongatum (Host) P. Beauv., 2n=70).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blue pigments in the blue grain remains unclear yet. 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 (DFR) is one of the key enzymes controlling flavonoid synthesis in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and may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blue pigment in the aleurone layer of blue-grained wheat. Here we cloned a DFR cDNA (TaDFR) from the developing seeds of blue-grained wheat, and four DFR genomic DNAs from Th. ponticum (ThpDFR.t), blue-grained wheat (TaDFR.bg), white-grained offspring of light blue-grained wheat (TaDFR.wg) and Chinese Spring (2n=42) (TaDFR.csg), respectively. TaDFR cDNA encodes a 354 amino-acids polypeptide with high identity to DFR from Hordeum vulgare L. (94%), Oryza sativa L. (83%), Zea mays L.(84%). 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aDFR cDNA nucleotide sequence has 100% identity with that of TaDFR.csg. The four DFR genomic DNAs have extraordinary high homology and each has three intron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ur DFR genomic DNAs mainly exist in introns.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3-5 DFR copies in wheat, the copy numbers in different color grain whea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hybridization band patterns we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 ponticum. DFR in blue-grained wheat belongs to a DFR superfamily. Northern blott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FR expressed in the developing seeds of both blue- and white-grained wheat at 15 d after flowering (DAF), the mRNA levels of DFR reached the highest at 18 DAF, then declined quickly and disappeared at 33 DAF But the expression levels in blue-grained seed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white grain at the same seed developing stages. DFR transcripts accumulated in young leaves, and leaf sheaths of blue- and white-grained wheat and Th ponticum, but not detected in roo
杨国华赵学强李滨刘建中郑琪童依平李振声
普通小麦基因组中耐低磷胁迫特性的染色体控制被引量:21
1999年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的一套缺四体为材料,对其耐低磷胁迫特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第1、4、7部分同源群与耐低磷胁迫特性关系最密切,且第1、7部分同源群内各染色体间在该性状的遗传互补性良好。第4部分同源群则不同,4A可以有效补偿4B与4D的缺失,反之则不能。(2)第2、3、5、6部分同源群与耐低磷胁迫特性关系不密切,且这些同源群内某一染色体的缺失大多不能被其他染色体有效地补偿,尤其是第3与第6部分同源群。(3)与耐低磷胁迫特性有关的基因可能位于1A、4A、7A、3B、5B、7D染色体,其中以1A、4A、7A为最显著,而1B、4B、7B、3A和6D染色体则携有该特性的抑制基因。因此,运用染色体工程手段通过培育异代换系而改良普通小麦的耐低磷胁迫特性时,应注意保留这些携有耐性基因的染色体,尤其是1A、4A和7A并应代换掉1B、4B、7B、3A和6D染色体。
李玉京刘建中李滨李继云姚树江李振声
关键词:小麦基因组
不同生产发展阶段普通小麦品种与小麦-黑麦附加系有效利用土壤磷特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刘建中
关键词:小麦黑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