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翔

作品数:49 被引量:222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4篇寰枢
  • 18篇寰椎
  • 18篇关节
  • 17篇枢椎
  • 17篇脊柱
  • 16篇寰枢关节
  • 14篇内固定
  • 13篇融合术
  • 13篇寰枢椎
  • 13篇骨折
  • 11篇后路
  • 7篇韧带
  • 7篇生物力学
  • 7篇椎板
  • 7篇螺钉
  • 7篇颈椎
  • 7篇脊柱融合
  • 6篇椎板钩
  • 6篇内固定器
  • 6篇固定器

机构

  • 46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49篇郭翔
  • 45篇倪斌
  • 14篇谢宁
  • 12篇杨军
  • 12篇卢旭华
  • 11篇王明飞
  • 11篇陶春生
  • 10篇王健
  • 9篇周风金
  • 9篇李松凯
  • 8篇郭群峰
  • 7篇任中武
  • 7篇刘军
  • 5篇王新伟
  • 5篇杨健
  • 5篇陈金水
  • 4篇尹国栋
  • 4篇张锋
  • 3篇朱庄臣
  • 3篇赵卫东

传媒

  • 10篇脊柱外科杂志
  • 5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第7届长征脊...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后路寰枢椎动态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其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根据影像学测量数据,设计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的后路寰枢椎动态内固定器,并为其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年人颈椎CT片,依次测量C1后结节高度,C1后结节上缘至C2椎板上缘的距离,C1后结节上缘至C2椎板下缘的距离,C1后结节与C2棘突最高点的水平高度差,两侧C2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与C2椎板上缘最高点的夹角和C2椎弓根螺钉进针点与C2椎板上缘最高点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设计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的后路寰枢椎动态内固定器。结果将内固定器安装在颈椎模型上,进行屈伸、左右侧屈、水平旋转及其复合活动的正常人体活动模拟,观察其活动度,并将其与无内固定加载的颈椎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加载内固定后寰枢椎间的屈伸活动明显受限,而其他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通过相应部位的影像测量证实后路寰枢椎动态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既能有效治疗寰枢椎脱位,同时也保持寰枢椎的活动功能。
周风金倪斌刘洪超陈金水郭翔李松凯
关键词:寰椎关节不稳定性
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价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20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利用寰椎椎弓根钉的横向加压作用对侧块分离进行矫正,并利用寰椎椎弓根钉的后向提拉作用对术前寰椎复位不佳者给予进一步复位。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个月,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术后3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85±0.37)、(111.80±0.52)、(111.95±0.22)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愈合,无寰枢关节不稳征象。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寰枢椎椎弓根钉植骨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
郭翔倪斌谢宁卢旭华杨军郭群峰
关键词:寰枢关节脊柱损伤韧带损伤
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挂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采用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3-69岁,平均35.2岁。其中,有明确外伤病史11例。所有病例均存在枕颈部症状,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7例:D级6例;E级3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X线及CT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寰枢椎序列良好,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4例,D级7例,E级7例。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假关节形成或寰枢椎不稳等并发症。结论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倪斌周风金谢宁杨健李松凯郭翔张峰朱庄臣刘军
关键词:齿突尖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骨螺丝
寰椎Jefferson’s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治策略被引量:1
2005年
寰椎是枕-寰-枢复合体的重要一环。其损伤后致枕颈部的不稳对患者的影响很大。寰椎Jefferson’s骨 折伴有横韧带损伤临床上罕有,对其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策略的研讨已成为上颈椎损伤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新 热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寰椎Jefferson’s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应用解剖、致伤原理、临床表现和诊断、
郭翔倪斌
关键词:寰枢关节脊柱损伤韧带
Zero-P椎间融合术在治疗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6例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采用Zero-P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采用Zero-P椎间融合术治疗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中短期疗效较好。
程彩霞卢旭华谢宁郭翔郭群峰倪斌
关键词:脊髓压迫症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实验动物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2013年
目的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验动物外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学生分为任务驱动教学组及对照组。任务驱动教学组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任务评价"模式授课;而对照组采用教师先综述理论内容、集中示教,然后分组指导手术操作,最后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期末对二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及手术操作,比较二种教学方法的优良率。结果在基础知识上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操作上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实验动物外科学》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推广。
郭翔倪斌沈宏亮卢明
关键词: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适应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联合应用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15~57岁,平均(40±13)岁.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颈椎活动受限,5例(26%)颈痛是唯一症状;另14例(74%)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亢进.19例中8例(42%)寰齿间距>3 mm,为3~10 mm,平均(6.4±3.0) mm.11例(58%)寰椎爆裂骨折侧块分离距离7~9mm,平均(7.7±0.9)mm.采用颈椎CT评估双侧枢椎椎动脉上方侧弓的高度,其中4例(21%)单侧<4mm.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等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14例有颈脊髓损伤症状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改善情况.通过X线及CT评价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4.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1.54)分,术后3个月为(1.2±0.97)分,末次随访为(0.6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2.2±1.9)分,术后3个月为(14.5±1.8)分,末次随访为(16.1±1.2)分,JOA改善率平均为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检查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新发寰枢椎不稳.结论 术前对寰枢椎的解剖情况及损伤类型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根据各种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指征及术者技术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多种
陈飞卢旭华倪斌谢宁郭翔杨军郭群峰杨珺
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脊柱融合术
医学生临床实习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临床实习是强化学生对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与病患交流能力的重要阶段[1]。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师资、有限的课程设置及时间等限制,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极为薄弱。因此,如何在临床教学工作中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专业学科深厚的人文底蕴,
郭翔倪斌谢宁卢旭华郭群峰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
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在寰枢椎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初步评价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共治疗寰枢椎脱位21例,男14例,女7例。其中,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齿突游离小骨6例,横韧带断裂4例。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2000年修订):C级3例;D级12例;E级6例。结果随访3~25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2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5例;E级16例。无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结论与传统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相比,本术式操作简便易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且能够在术中对寰枢椎进行加压复位,有利于提高术后临床疗效。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倪斌陶春生郭翔王健王明飞任中武
关键词:寰椎枢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大鼠脊髓损伤后NgR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对其吞噬作用及神经再生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体外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Nogo蛋白受体(Nogo receptor,NgR)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其对损伤神经元再生的作用。方法将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分别加入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空载巨噬细胞及正常巨噬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比较这3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3组巨噬细胞加入损伤神经元中培养,采用MTT法及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比较3组巨噬细胞对损伤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组吞噬作用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比色法及LDH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组吞噬作用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R的表达在体外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表达NgR的巨噬细胞可促进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朱庄臣焦伟倪斌周风金刘军王飞郭翔
关键词:脊髓损伤巨噬细胞神经再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