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宁 作品数:90 被引量:1,743 H指数:21 供职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理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新探——基于学习者体验和知识付费的视角 被引量:43 2020年 当前一些在线课程由于偏向复制传统学校课程,缺乏创新而受到各界质疑。其症结何在?该如何消解?众说纷纭。在审思“智能互联时代”学习者主权的理念基础上,在线课程应以“体验为王”作为需求牵引;基于“共享经济时代”付费学习模式,在线课程应以“内容为王”作为核心价值。基于此,提出“旨在满足学习者内容体验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是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新视角,并对在线课程的内容质量概念进行界定,从课程、互联网、开发三个维度理论,遴选出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然后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实证遴选: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419名学习者关于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的意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再运用SPSS 23.0分析指标的相关性、鉴别力,以剔除重复或交叉程度较大的指标和变异系数低的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构建出包括专业度、稀缺度和规范度3个一级指标,适切性、一致性、科学性等18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在线课程内容质量评价体系。今后在线课程的建设,应了解学习者的“知识性需求”,满足学习者对“内容”的体验。 黄璐 裴新宁 朱莹希关键词:在线课程 在线教育 适应性设计(AD):面向真实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23 2011年 面向真实实践的学习研究,以及促进学习者从事真实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学习科学与以往认知研究相比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本文报告了作者及其团队关于面向真实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和实验历程。论文系统梳理了真实性学习的研究脉络,剖析了"真实性"和"真实性学习"等关键概念和教育价值,阐释了"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依据和重要特点,提出从"知识维度""情境与活动维度"和"社会关系维度"逼近真实性学习的理论观点,并建立了"三维—八要素"的设计模型结构。随之,遵循设计研究的方法与原则在案例学校展开研究和设计实验,获得模型有效性的证据,发展出实施有效的适应性设计的多环工作模型。文中以中学科学学习主题的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为例,详释了适应性设计模型的结构和工作模型的运作机制。 赵健 裴新宁 郑太年 叶莹我们的“做中学”缺失了什么 被引量:6 2016年 从“中法同上科学探究课”说起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笔者所在团队与法国科学院项目专家合作开展了一项中法“科学探究”学习项目的比较研究。选择的主题是“发酵”——这是两国所共有的科学文化,但都没有列入科学教材之中, 裴新宁关键词:科学探究课 中法建交 科学文化 科学教材 变构学习模型与教学设计 被引量:34 2006年 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这是教育研究日益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学习科学研究正在揭示着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它的诞生与发展加速了实现有效教学的进程,也奠定了教育理论与研究创新的基础。变构学习模型是关于学习的复杂性机理的一种理论解释,它突破了以往的学习理论从单一维度解释学习现象的局限,而以综合的视角,将学习看作学习者自主发生的概惫系统转换,其实质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创新过程,由此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学习者活动参数以及学习环境或教学参数,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指南。 裴新宁在“实习场”中“做科学”——问题驱动的科学探究学习环境设计 被引量:19 2004年 本文以对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为基础,提出设计促进科学探究的"实习场"的观点以及实习场设计的基本框架:问题—目标—工具/资源—脚手架,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了探讨,并为教师设计教学的脚手架提供了具体策略。 裴新宁关键词:科学教育 实习场 学习环境 实验室 脚手架 “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综合理科教学中的实践之一 被引量:70 2001年 裴新宁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 学习环境 教师素质 理科 论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观 2020年 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观深刻地诠释了“真实学习”“情感学习”“思维学习”和“审美学习”的交互机制,揭示了中华文化境脉中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裴新宁关键词:文化 情感学习 审美学习 学习究竟是什么--焦尔当·安德烈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7 2008年 焦尔当·安德烈(GIORDAN André)教授是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和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1980年创办瑞士日内瓦大学科学认识论与教学实验室(LDES)并担任主任至今,现任国际生物科学协会教育委员会(IUBS)主席,众多科技、文化、传媒等国际大型组织与机构顾问;其关于科学知识生产及复杂学习的思想对当今欧洲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媒介及学习型企业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早期从事学习复杂性研究的欧洲学派代表之一。焦尔当提出了学习的变构理论模型。该模型对学习本质的解释澄清了教学认识论讨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为科学教育、组织型学习、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工具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裴新宁博士自2006年12月作为特邀教授在LDES从事合作研究。本文系基于其与焦尔当教授的多次交流对话整理而成。 裴新宁国际视野中的CSCL研究与发展的十个主题——访CSCL研究国际著名专家皮埃尔·狄隆伯格教授 被引量:15 2007年 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前主席,皮埃尔.狄隆伯格(Pierre Dillenbourg)教授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培训及其技术研究与支持中心(CRAFT)的主任,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丛书》(CSCL Book Series)的主编。本次访谈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研究与发展概要。狄隆伯格教授认为,CSCL的贡献不仅在于为专业培训领域提供了增进知识生产的学习技术,更在于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的概念、思想和取向等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渗透。协作学习,无论有没有计算机,都不是一个可以自动导致预期学习结果的处方。CSCL研究者已经研究了导致小组(或团队)生产积极学习结果的必要互动类型,并将技术运用于设计、研究和增进必要的互动。应当从一个"整合的学习"的视角认识CSCL,可以借助对情节的设计和不同工具的支持,将CSCL活动嵌入到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场景更为综合的活动系列中。与此相应,CSCL研究者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即社会互动与个人化、媒体有效性、共享知识的建构、模仿倾向、中介作用、脚本、互动分析、表征、计算装置和虚拟共同体。 裴新宁 路新民AP科学项目的发展 2010年 一、AP是什么
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即大学先修课程。美国高中AP课程项目始于1955年,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联合优秀的高中教师共同为高中学生开发的大学程度的课程。有志升入大学的高中学生在中学期间就可以选修大学一、二年级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及语言和社会科学的部分课程。 裴新宁 叶莹关键词:高中学生 先修课程 AP课程 高中教师 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