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耀庆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6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3篇十二指肠
  • 3篇结肠
  • 3篇结肠肿瘤
  • 3篇肠肿瘤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右半结肠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示踪
  • 2篇胃癌
  • 2篇胃肿瘤
  • 2篇肠道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动脉

机构

  • 9篇海南省肿瘤医...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作者

  • 11篇蔡耀庆
  • 3篇陈茂松
  • 2篇刘远廷
  • 2篇周佐霖
  • 2篇何宽
  • 2篇韩少良
  • 1篇张健
  • 1篇韩龙才
  • 1篇韩广森
  • 1篇鲍弢
  • 1篇许生
  • 1篇张玲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手术...
  • 2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链非编码RNA HOXC13-AS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HOXC13反义RNA(RNA HOXC13-AS)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癌细胞株及正常肝细胞株中HOXC13-AS相对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epG2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不转染)、LV-NC组(转染携带HOXC13-AS-NC慢病毒)、LV-HOXC13-AS-shRNA组(转染携带HOXC13-AS-shRNA慢病毒),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记(WB)法检测增殖与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人正常肝细胞株L02(0.22±0.03)比较,肝癌细胞株HepG2(1.02±0.04)、SMMC-7721(0.71±0.03)、HUH7(0.59±0.03)、SNU-182(0.41±0.03)中HOXC13-A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肝癌细胞HepG2中HOXC13-AS相对表达水平最高。与空白对照组、LV-NC组比较,LV-HOXC13-AS-shRNA组中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OXC13-AS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HOXC13-AS低表达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
郝云鹤蔡耀庆陆以亮
关键词: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细胞侵袭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切除14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1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获得随访的3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和68%。本组1例极低危和4例低危患者术后均健康生存、无复发,20例中危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80%和70%,13例高危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31%和0。33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14例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率42%),均是中危或高危病例。根治性切除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有33例,仅1例高危病例在术后2.5年复发。姑息性手术中有4例因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术后服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2例患者带瘤生存超过1年。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高危患者术后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陈茂松韩少良潘採艳何宽蔡耀庆周佐霖黄瀚章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伊马替尼
牛磺酸上调基因1和微小RNA-145在胃癌中的表达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检测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和微小RNA-145(miR-145)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海南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11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TUG1、miR-145的相对表达量,分析TUG1、miR-145表达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TUG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miR-145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织中TUG1、miR-145的相对表达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TUG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miR-145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TUG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TUG1高表达者(P=0.010),miR-145高表达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miR-145低表达者(P<0.001)。结论在胃癌组织中,TUG1明显高表达,miR-145明显低表达,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具有判断胃癌预后的价值。
郝云鹤蔡耀庆陆以亮
关键词:胃肿瘤微RNAS
以回结肠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并左手控制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以回结肠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并左手控制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18例以回结肠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并左手控制技术(观察组:自下而上处理肠系膜上静脉)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实施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对照组:自上而下处理肠系膜上静脉)右半结肠切除术的2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6.7±6.3)min及(106.5±1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5.8±9.4)mL和(60.5±1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观察组无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病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肠系膜上静脉损伤。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平均(11.4±5.5)个,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平均(10.2±4.7)个,观察组和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效果相当(P=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回结肠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并左手控制技术能够减少肠系膜上静脉损伤机会,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蔡耀庆韩广森张健刘远廷
关键词:结肠肿瘤右半结肠切除
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
2020年
目的探讨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在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例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均采用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回肠横结肠行端侧或侧侧吻合。分析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肿瘤R0切除,并按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完成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180±23)min,术中出血量(190±40)ml,9例患者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发生。术后排气时间为3~6 d。术后1例患者出现胃瘫,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 d。结论空肠十二指肠侧侧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应用于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消化道重建,具有手术风险小、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耀庆涂瑞沙余书勇郝云鹤陆以亮
关键词:结肠肿瘤消化道重建
胃癌术中纳米碳分区示踪对提高淋巴结分拣数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术中纳米碳示踪有助于胃癌淋巴结清扫并可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但传统纳米碳示踪方法示踪范围较小,区分能力有限。本研究探讨纳米碳分区示踪在胃癌淋巴结分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D 2根治切除并在术中进行纳米碳示踪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排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 1~2、Borrmann Ⅳ型胃癌、远处转移、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全者。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3例,海南省肿瘤医院68例),根据不同纳米碳示踪法,分为分区示踪组(89例)和传统示踪组(92例)。传统示踪组在肿瘤边缘正常浆膜0.5 cm处取上、下、左、右4个注射点行浆膜下注射纳米碳0.1~0.3 ml;分区示踪组在其基础上,同时在幽门上胃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幽门下胃网膜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胃小弯胃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和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浆膜下各注射纳米碳0.1~0.3 ml。观察分区示踪法对各部位淋巴管和各组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比较两组黑染淋巴结数、淋巴结黑染率、检出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 结果: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分区示踪组黑染淋巴结数为多于传统示踪组[中位数:25.0枚比13.5枚, Z=-7.158, P<0.001];淋巴结黑染率为高于传统示踪组[(70.8±12.0)%比(47.1±15.7)%, t=11.399, P<0.001]。分区示踪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传统示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总数:(37.5±11.5)枚比(29.6±11.8)枚, t=4.581, P<0.001;阴性淋巴结总数:(31.3±12.5)枚比(24.9±11.1)枚, t=3.621, P<0.001]。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的阳性淋巴结总数[中�
蔡耀庆梁月祥余书勇涂瑞沙
关键词:胃肿瘤纳米碳
一种用于胃癌淋巴结纳米炭示踪的新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胃癌淋巴结纳米炭示踪的新方法,具体为,在肿瘤边缘正常浆膜处取上、下、左、右4个注射点,每点均使用纳米碳混悬液进行浆膜下注射,同时;在幽门上胃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幽门下胃网膜右...
蔡耀庆梁月祥余书勇涂瑞沙成家佳陈茂松高鹏李嫚陈宇冯雨晨舒清风林先甫王超李莉
介绍一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一步探查方法被引量:1
2014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是目前唯一可根治胰头癌的有效方法,一般包括探查、切除、消化道重建,其中探查是术中决定能否切除的重要步骤。
蔡耀庆刘远廷张玲李青稞韩龙才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探查
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肝切除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获得有关比较联合切肝和非切肝手术治疗HCCA的文献。中文检索词:HCCA、联合切肝、肝切除术、肝叶切除、根治手术。英文检索词: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latskin Tumor、Hepatectomy、Liver resection、Radical resection。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0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 021例患者,其中联合切肝组663例,非切肝组358例。与非切肝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病死率的比值比(OR)分别为1.20、1.28,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4~2.24、0.51~3.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切肝组相比,根治性切除率的OR为4.97,95%CI为3.45~7.18,两组比较,P〈0.01。结论联合肝切除术治疗HCCA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率,且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增加。
陈茂松韩少良许生鲍弢何宽蔡耀庆周佐霖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肝切除安全性META分析
腹腔镜下预先断肠并中间尾侧入路在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预先断肠并中间尾侧入路在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海南省肿瘤医院施行的24例右半结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及术后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24例患者切除淋巴结总数为492枚,平均(19.6±5.3)枚;平均手术失血量(62.4±42.8)ml;平均手术时间(186.0±21.6)min;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2±0.7)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4±2.6)d。24例患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肠梗阻、胃瘫和腹泻各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随访11(2~40)个月,2例发生远处转移,余22例均无瘤生存。结论熟悉肠系膜上血管局部解剖,预先断肠并自下而上处理肠系膜上血管,可获得良好的显露,并在适当的操作张力下,使得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更为安全可行。
蔡耀庆郝云鹤余书勇陆以亮高珍
关键词:结肠肿瘤全系膜切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