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晶晶

作品数:11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锈病
  • 4篇条锈病
  • 4篇抗锈
  • 4篇抗锈性
  • 3篇田间
  • 3篇小麦条锈病
  • 2篇毒性
  • 2篇暖型小麦
  • 2篇品种混播
  • 2篇苹果
  • 2篇苹果褐斑病
  • 2篇温度
  • 2篇冷型小麦
  • 2篇混播
  • 2篇冠层
  • 2篇冠层温度
  • 2篇褐斑
  • 2篇褐斑病
  • 2篇防效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盛顿州立大...

作者

  • 11篇程晶晶
  • 8篇黄丽丽
  • 6篇康振生
  • 2篇赵华
  • 2篇杨之为
  • 2篇郭世保
  • 1篇侯璐
  • 1篇涂璇
  • 1篇万安民
  • 1篇陆宁海
  • 1篇陈银潮
  • 1篇井金学
  • 1篇周天仓
  • 1篇王保通
  • 1篇李强
  • 1篇魏国荣
  • 1篇周春菊
  • 1篇李蓉
  • 1篇胡茂林
  • 1篇申哲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温度型小麦的抗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根据灌浆结实期不同小麦基因型群体冠层温度的差异,将多年来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基因型称为冷型小麦;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称为暖型小麦。冷、暖型小麦的代谢生理特性、显微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冷型小麦较优,这种差...
程晶晶
关键词:抗锈性暖型小麦冷型小麦细菌数量冠层温度丙二醛含量
文献传递
不同温度型小麦的田间抗锈性分析
根据灌浆结实期不同小麦基因型群体冠层温度的差异,将多年来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基因型称为冷型小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称为暖型小麦。冷、暖型小麦的代谢生理特性、显微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且这种差异的性质不因干旱、阴雨...
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
文献传递
温室条件下条形柄锈菌体细胞重组的分子确证
2015年
为了获得温室条件下条形柄锈菌发生体细胞重组而导致毒性变异的直接证据,本研究选取7个美国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菌系和2个美国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菌系按照夏孢子颜色和专化型与毒性差异组成9对菌系组合,对于室内混合接种产生的子代菌系用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麦或大麦品种进行筛选,采用毒性分析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条形柄锈菌体细胞重组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获取的413个单孢子代菌系进行的毒性分析结果显示,有84个单孢子代菌系的毒性谱表现与亲本菌系不同,初步证明体细胞重组过程的存在。SSR标记分析结果显示,11对SSR引物中有6对引物在5对菌系组合的28个毒性谱不同的单孢子代菌系中,检测发现3个单孢菌系的扩增条带与其亲本菌系不同,且表现为亲本菌系扩增条带的重组,为体细胞重组菌系。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条形柄锈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可以通过体细胞重组产生新小种而导致毒性变异。
程晶晶康振生黄丽丽王美南万安民程蓬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毒性分析SSR标记
小麦多品种混播控制条锈病的效果和机理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研究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为利用品种混播这种生态控制条锈病的方法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的混播小区,比较研究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差异;并采用TP-M13-SSR技术分析自然发病条件下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多品种混播小区苗期发病中心较少,且发病中心的扩展速度明显受到抑制,在春季流行阶段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品种混播以抗-感组合较好,2007年其相对防效平均为73.27%,相对增产率平均为13.26%;混播中组分数目对病害和产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混播小区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单播小区。【结论】多品种混播对小麦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并可明显降低产量损失;品种多样化有利于条锈菌群体结构的稳定;品种混播可作为生态防病措施之一。
郭世保黄丽丽康振生程晶晶陆宁海杨之为陈银潮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菌品种混播病情指数
植物内生放线菌活性物质防治猕猴桃溃疡病被引量:35
2008年
以供试内生放线菌发酵液的皿内抑菌活性为指标,得到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有抑制活性的菌株76株,其中35株的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菌的抑菌圈直径≥20mm,5株对猕猴桃溃疡病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gCLA4菌株发酵液抑菌谱最广,不仅对4种靶标细菌具有抑制活性,还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通过发酵液制备及大孔吸附树脂D101处理得到gCLA4菌粗提活性物质。田间防治结果表明,gCLA4菌株粗提活性物质100倍稀释液对猕猴桃溃疡病28d的相对防效达64.9%,明显优于化学药剂施那宁。
申哲黄丽丽涂璇程晶晶康振生
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治
冷暖型小麦田间抗锈性差异和条锈菌体细胞重组引致毒性变异的研究
在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完全相同的一个小尺度范围内,以当地主栽品种做对照,冠层温度比对照品种偏高的小麦称为暖型小麦;冠层温度比对照品种偏低的小麦称为冷型小麦。目前,对于冷暖型小麦进行的大量研究集中于生物学特征、产量以及抗逆性...
程晶晶
关键词:小麦冠层温度小麦条锈菌
文献传递
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基因定位与分子作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N.Strampelli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持久抗源材料,研究其抗病性遗传特点,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作图,对揭示品种持久抗病性遗传机制,科学有效利用该优质抗源材料选育持久抗病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N.Strampelli分别与铭贤169和中国春杂交、回交并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以中国春单体系作母本分别与N.Strampelli杂交获得经镜鉴的F1代,F1代套袋自交获得F2代单体材料并进行抗病基因染色体定位。用于遗传分析和单体定位的小麦条锈菌为SU-4、CYR31、CYR29-mut3。选用普通小麦的208对SSR分子标记对N.Strampelli及铭贤169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N.Strampelli对SU-4菌系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重叠或独立控制;对CYR31菌系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对CYR29-mut3的抗病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将该基因暂命名为YrN.S。建立了与YrN.S连锁的3个微卫星标记Xgwm499、Xwmc415、Xwmc537,其与YrN.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6、5.4和10.7cM,将YrN.S定位于小麦5BL上。【结论】YrN.S是一个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胡茂林陈洁程晶晶侯璐李强王保通井金学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
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期的抗锈性及其生理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明确冷、暖型小麦幼苗期的抗锈性,以及其叶绿素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与抗病性的关系。【方法】以典型的冷型小麦品种陕229、小偃6号和暖型小麦品种NR9405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调查抗锈性指标,利用分光光度法和电导仪法测定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结果】所有供试小麦品种在人工接种条锈菌CY29后均表现为感病(反应型3~4),但冷型小麦的抗锈性较暖型小麦强,表现为病害潜育期较长、花斑数较少、产孢期较短、产孢量较少。冷型小麦叶绿素含量下降较缓慢,细胞膜相对透性较低,细胞膜伤害率低。【结论】不同温度型小麦幼苗期抗条锈性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程晶晶周春菊李蓉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
关键词:冷型小麦幼苗期抗锈性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
丙森锌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叶片锌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为揭示有机硫杀菌剂丙森锌对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的毒力,采用液体培养的菌丝干重、繁殖体产生数量、分生孢子萌发率研究其室内毒力,并在田间不同时间喷施药剂后调查病情,同时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叶片锌含量。结果表明,丙森锌可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分生孢子盘产生,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EC50值分别为1.07、1.70和6.76μg.mL-1;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森锌在施用浓度为875mg.L-1时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1000mg.L-1)相当,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每个生长季节的4月下旬至6月上旬(花后至幼果期)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效果达90%。喷施丙森锌2次后70多天内苹果叶片的锌含量由20.9mg.kg-1提高到75mg.kg-1。
周天仓赵华黄丽丽奚焕民周冬子程晶晶
关键词:丙森锌苹果褐斑病室内毒力田间防效
小麦品种混播条件下条锈病发生、扩展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小麦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混播小区,研究条锈病在小麦混播群体中的发生、扩展情况及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苗期品种混播小区发病中心的数量明显减少,条锈病发病中心越冬率达77.78%,单片病叶也可越冬。品种混播降低了条锈病传播距离,条锈病在各小区呈中心式分布。品种混播在孕穗期的相对防效为16.25%~58.89%,平均为35.31%。相对防效以"陕138"和"西农979"品种混播及"陕138"、"小偃22"和"西农889"品种混播最高,分别达58.89%和52.19%。品种混播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作为生态防病措施之一。
郭世保黄丽丽康振生程晶晶杨之为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品种混播相对防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