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靖雯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新闻
  • 2篇政治
  • 2篇社会
  • 2篇网络
  • 2篇网络新闻
  • 2篇媒介
  • 2篇民生
  • 1篇电话访问
  • 1篇信息传递
  • 1篇凶手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模式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工作
  • 1篇政府透明度
  • 1篇政治参与
  • 1篇政治类
  • 1篇中国网络
  • 1篇人际传播
  • 1篇社会调查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梁靖雯
  • 4篇杜骏飞
  • 3篇巢乃鹏
  • 3篇陈友华
  • 3篇苗国
  • 1篇周海燕
  • 1篇冯佳
  • 1篇李亚妤
  • 1篇张乐

传媒

  • 3篇当代传播
  • 1篇新闻记者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东南传播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绿坝事件:信息如何成为权力政治?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对绿坝事件进行了全景观察,通过对事件五大焦点的详细梳理,探究绿坝事件引起众议的深层原因在于公权力的越界:公权力过度介入公民的私人领域,且对私权利有失当限制,从而引发公众的舆论反弹。论文也指出:公众通过网络对私权利的诉求,表现了其对当前社会权力/权利现状的挑战;然而,与此同时,这种激烈表达却同样呈现出权力运作的痕迹,由此也部分消减了私权利与公权力对抗的正义性。
杜骏飞梁靖雯李亚妤
关键词:网络管理公权力私权利
中国十大城市居民网络使用偏好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者通过集群抽样法,在上海、北京、广州、济南、武汉、沈阳、西安、昆明、兰州、
杜骏飞陈友华巢乃鹏苗国梁靖雯
关键词:中国网络偏好分析网络使用社会调查报告网络社会电话访问
区隔与渗透:Twitter中文平台上的信息传递与认同建构
本研究通过网上问卷、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Twitter微博客平台上的中文用户群体的信息传递规律和认同建构过程。 在自我展现层面,Twitter平台与国内网络的区隔为用户提供了另一个自我展现舞台。...
梁靖雯
关键词:人际传播公共空间
凶手的媒介呈现与叙事模式研究——以《南方周末》报道(2007-2008)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作为异常事件,犯罪常通过媒体进入公众视野,媒体则以承载着特定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方式重构事件。研究媒体报道呈现出的犯罪案件,实质上是试图探寻内在于文本中的价值倾向。本文选择了犯罪案件中最为极端的类型——凶杀案,探讨在这些案件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凶手形象,并且试图通过文本窥见其隐藏的体系,以及这种话语实践可能给公众带来的认知。
周海燕梁靖雯张乐冯佳
关键词:《南方周末》报叙事模式凶手媒介社会认知
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上)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通过集群抽样法在上海、北京、广州、济南、武汉、沈阳、西安、昆明、兰州、重庆十大城市访问了2011户家庭,平均从每个城市获得约2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城市居民如何接受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议题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所受的关注度有何不同,网络新闻生产与管理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杜骏飞陈友华巢乃鹏苗国梁靖雯
关键词: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下)
2010年
政治议题的关注度研究 (一)概况 关注政治类新闻的行为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过程:公民将目光聚焦于政府工作等各类政治动向,主动行使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依法运用各类平台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和呼声,从而影响国家决策。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证明:“自由而独立的媒体可以提高政府透明度、促进政治问责和政策的有效性与积极反应,
杜骏飞陈友华巢乃鹏苗国梁靖雯
关键词:网络新闻政治类民生政府透明度政府工作政治参与
中外媒体话语中的香港呈现——以1997年香港回归与2005年香港特首换届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梁靖雯
关键词:媒介形象跨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