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友华

作品数:276 被引量:2,869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3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7篇经济管理
  • 176篇社会学
  • 41篇政治法律
  • 16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45篇人口
  • 32篇生育政策
  • 31篇社会
  • 29篇生育率
  • 28篇养老
  • 24篇老龄化
  • 20篇城市
  • 17篇人口老龄化
  • 16篇低生育
  • 16篇计划生育
  • 14篇低生育率
  • 14篇性别比
  • 13篇养老服务
  • 11篇中国人口
  • 10篇老年
  • 9篇文化
  • 9篇红利
  • 8篇人口红利
  • 8篇人口问题
  • 8篇生育

机构

  • 267篇南京大学
  • 12篇江苏省社会科...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韩山师范学院
  • 5篇南京邮电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安徽职业技术...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南京人口管理...
  • 2篇南京审计大学
  • 2篇江苏第二师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267篇陈友华
  • 24篇苗国
  • 11篇施旖旎
  • 9篇吕程
  • 7篇佴莉
  • 6篇祝西冰
  • 5篇吴凯
  • 4篇徐愫
  • 4篇庞飞
  • 3篇巢乃鹏
  • 3篇胡小武
  • 3篇杜骏飞
  • 3篇江克忠
  • 3篇梁靖雯
  • 2篇彭大松
  • 2篇方长春
  • 2篇周建芳
  • 2篇许加明
  • 2篇周长洪
  • 2篇沈晖

传媒

  • 19篇人口与发展
  • 13篇探索与争鸣
  • 12篇江苏行政学院...
  • 11篇学海
  • 10篇江苏社会科学
  • 9篇人口学刊
  • 9篇人口研究
  • 9篇河海大学学报...
  • 7篇南京人口管理...
  • 7篇社会科学文摘
  • 7篇人口与社会
  • 5篇人口与经济
  • 5篇江海学刊
  • 5篇中国人口科学
  • 5篇山东社会科学
  • 5篇山东女子学院...
  • 4篇市场与人口分...
  • 4篇现代经济探讨
  • 4篇南京社会科学
  • 4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29篇2023
  • 22篇2022
  • 16篇2021
  • 10篇2020
  • 13篇2019
  • 11篇2018
  • 15篇2017
  • 17篇2016
  • 12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12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14篇2009
  • 13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9篇2005
2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人居住意愿满足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被引量:2
2018年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居与愿违"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年人对其居住问题主观感受的特殊性和社会养老客观问题的普遍性之间存在错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与社会可满足的条件之间也有脱节。若从客观方面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老年人居住意愿的满足在现实中表现为合理性"居与愿违"、非合理性"居与愿违"、非合理性"居愿一致"等多维面向。社会工作应根据老年人居住意愿满足问题的不同面向及其具体成因采取相应的实践策略,以缓解我国养老问题。社会工作在参与应对我国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应培育实践自觉,推动其本土化与专业化发展。
陈友华庞飞曾伟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概念、测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被引量:12
2008年
本文对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理论界定,分别从数量与结构两种视角构建了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的判别方法与划分标准。对中国1950-2050年间已经历或将经历的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明确指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结构视角考察,21世纪初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高峰是人们臆构出来的,实际上它根本就不存在。最后就与出生高峰与出生低谷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陈友华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被引量:43
2014年
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或流动人口)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和欧盟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概而言之,中国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学界和政府部门在不同时期对“流动”这一人口现象、对“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认识历程。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特征、空间轨迹,以及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等宏观问题。19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年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部署的推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渐提到研究日程,成为当前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杨菊华王毅杰王刘飞刘传江陈友华苗国王谦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户籍国际移民时代烙印人口问题
跨境学童:缘起、问题与反思被引量:8
2012年
本文考察了跨境学童产生的背景,研究与分析了长期游走于双城(香港和深圳)之间对儿童的学业、语言习得、社会交往、身份认同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赴港生子与跨境学童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最后又对孩子的真正需要、港人的身份风险进行了讨论。
陈友华佴莉
关键词:影响因素
家庭视角下的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
2018年
中国的人口流动是带有很多传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集体行为,而这种集体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家庭环境中,家庭动因有时比个人意识具有更强的驱动力。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正是这方面的一部力作,作者李春平和葛莹玉把这一要素引入中国人口流动的研究中,是该领域研究的有益补充。
陈友华
关键词:人口流动家庭化经济社会发展
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被引量:4
2007年
我国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日渐老龄化,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难从从传统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养老资源,其养老方式正面l临着历史性的变化。社区养老服务的出现,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目前家庭与社会都无法完全承担养老服务功能的状况下,如何扩大和完善社区的养老与服务职能,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使其承担家庭已无法完成的养老功能,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成为养老的新课题。
陈友华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生活质量居家养老人口年龄结构传统家庭养老资源
对“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思考
2015年
千呼万唤的“单独二孩”政策终于落地了。截至2014年12月申请并获批的“单独”夫妇仅有92万对,这些人并不都生育,而且不会在同一年内生育,因而目前这些申请获批的“单独”夫妇实际生育二孩数将明显小于92万,这对于每年有1600万左右人口出生的中国来讲显得微不足道,以往担心的“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的井喷式申请与补偿性生育行情现在看来纯属“杞人忧天”。
陈友华
关键词:生育补偿性
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2023年
在整合性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推动中诞生的医养康养相结合,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推出与试点扩大,成效有所显现,但也存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偏差问题。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除了从需求侧考虑如何满足需求者外,还应该从供给侧考虑其成本、收益及其筹资系统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医养康养相结合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需求大融合,而应当兼顾服务与资金保障,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在建设多重服务有机组合的整合照料模式的同时,建立一个成熟的独立于医疗保险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于养老服务体系持续运营至关重要,但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难以持续的。由此可见,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只能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王颖捷陈友华
关键词:养老服务
社会福利与生育率影响机制的理论探微及实证辨析
2023年
作为社会福利的子集,生育福利被多数研究和政策实践认为有助于生育赤字治理。但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过度的生育福利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部分国家因此陷入“福利陷阱”,拖累了经济增长,生育福利“错配”甚至导致某些国家民族结构出现较大改变,给未来带来隐忧。基于理论—实证双重视角,社会福利对生育率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净影响究竟如何,理论层面难以定论。经验数据表明,社会福利与生育率间呈微妙的负相关关系,生育福利短期或许有助于低生育率的轻微反弹,但长期看不容乐观。“福利陷阱”与“低生育率陷阱”两者共生是人口和家庭再生产激励倒置的必然后果,只有降低子孙后代的公共产品属性,提升生育行为的家庭回报率,把适度生育福利供给与中华优秀传统生育文化复兴紧密联系起来,配合其他公共政策强化对新生代的婚育教化,实行东方之治而非西方模式才能克服人口危机。
陈友华苗国
关键词:社会福利生育率
专业社区服务:何以可能又如何可能?被引量:6
2017年
专业服务金字塔型的资源配备规律,社区居民面广量大、种类繁多的需求特点,以及现行的国家-社会在社区层面的互动关系都使得在社区提供普遍的专业服务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社区服务专业性认识上的模糊,会导致资源的错配、社区需求与服务之间的错位。作为社区工作者重要来源的社工更应是一种职业,而不应是一个专业,高校应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层次化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区层次化的需求。
陈友华庞飞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